心理疏导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应用
2020-03-04刘畅
刘 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心理疏导在学生思政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动力价值和协调价值。随着高校思政工作及人文关怀日益受到重视,心理疏导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及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也逐渐突显,而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要求高校在防控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和加强人文关怀。[1]
一、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实施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化发展和自主发展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环境会引起人的个体差异,而考虑和理解这种差异,是实现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包容性强调努力把人从工具转变为目的,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生成过程,让人自愿地成长和发展,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旨在通过教育者的引导重建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培养其独立完整的人格。自我认知的重新确定是心理指导的重要途径,实现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在教育目标中,正确认识自己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而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则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完成内心和外在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在高校学生意识形态与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结合是意识形态与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固有需要。其中,人文关怀在很多方面都能满足和刺激学生的需求,而心理疏导则可以通过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为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高校要重视人文主义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扩大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教育的深刻意义和有效性,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各种不健康思想的入侵会导致大学生越来越多样化的心理问题。心理疏导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高校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动摇自己的信念,出现心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建立持续加强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将理想和信念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中,用正确的信念引导、调整学生的心理,加深学生对正确理想和信念的理解,并将它们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在学生思政工作中融入心理疏导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实思政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对高校学生重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所帮助,能让他们随时调整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了适应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需要,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方式以其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客体的不同,心理疏导的主体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高校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心理疏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够重视心理疏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教育重视度不够。由于自身的差异,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同。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把道德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把学生当成课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枯燥的道德理论。[2]从长远角度看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效果并不理想。
大学的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单向的、较为单一的教育模式。高校学生基本上处于较为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理论知识枯燥、难以理解,而高校教育工作者经常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这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疑会引起学生抵触和反感,甚至让他们觉得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没有用,从而使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传统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往往只流于表面,注重形式,导致很多学生误解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也会让不想面对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反而使心理疏导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相关机构的具体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沟通是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认识的有效方法。沟通的目的是在个人与团体之间传达信息、感情、思想,达成共识,最后达到设定目标。沟通具有传达信息、交换感情和经营情绪的功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的感情,让双方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的过程是将正确的想法融入大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各种办法,将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意识、心理认知及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达成意识形态和情感沟通的共识。
目前,高校普遍设置了心理站、心理窗口等咨询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巨大进步。学生心理疏导的实践是需要教师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准确地说,就是教师要有“同理心”。心理疏导工作只有深入关注咨询对象,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充分的双向沟通,深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问题,才能取得成效。但是实际上,很多心理疏导平台都关注于表面的过程,偷工减料,大大减少了心理疏导工作量,随之也降低了心理疏导平台和教育者的威信,阻碍了师生间的有效心理沟通。
(三)相关网络载体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加强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弱化了情绪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如果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网络工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不可避免地被忽视,师生关系将变得僵化。充满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应该是利用互联网及时传递信息,随时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内容获取、分析决策和信息反馈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网络指导。目前的高校服务型网站主要为学生提供学术课程和就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缺乏关注。当前,各高校的心理疏导网站缺乏满足学生需求的高层次、高质量信息,而且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问题上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及时、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心理疏导的实施者和领导者,心理疏导教师在心理疏导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责任、人文关怀和基本心理疏导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有些教师因为错误的认知而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和指导服务的意识,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上级指挥员的形象,缺乏教育的积极性,使沟通停留在表面。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的关注与了解,一些教师会存在心理疏导环节设置不合理、重形式不重过程、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等诸多问题,导致心理疏导的动机与效果不一致。
三、 加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心理疏导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疏导作用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自我教育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心理调适的动力。自我心理调节是教育主体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做一些积极的心理调节。学生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方法运用到心理疏导当中,并有规律、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够逐渐缓解自身情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心理障碍。自我调节能够克服心理疏导的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如果学生学会随时随地进行自我调节,就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心理疏导的工作效率。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过程中,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而言,高校首先要加强心理疏导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人文主义关怀中的概念。[3]加强心理疏导的认识可以加深心理疏导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例如将心理疏导内容与实际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其次,高校要定期举办各种心理疏导讲座、论坛和沙龙,让学生能够自由交流。 最后,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领导体系和管理机制,以实施高校意识形态政治教育中的人道主义关怀心理疏导。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近年来,互联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心理疏导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可使师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特点,使教育者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掌握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提出学生心理疏导的对策。[4]实际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把握往往比较滞后,而网络的即时性和实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对话心理疏导的不足之处,能够让教师及时、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在时间和地点有限的条件下,网络为心理疏导提供了相对广泛、快速而方便的平台,能够确保心理疏导的有序进行。网络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是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建立健全心理疏导相关网络平台,并在网站和平台上共享各种心理咨询相关资源、心理咨询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实时心理咨询状态,让学生在网站上解决心理问题。
(三)提升师资队伍的相关专业水平和心理疏导能力
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良好的双向沟通是教育者表达其真实意图的首要步骤。思政工作者可以采取沟通、归纳和渐进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和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基于社会的发展目标,高校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性发展。[5]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弥补这个不足,让高等教育逐渐以教育学生为目标,确立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地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培训,充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知识,丰富理论知识的储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榜样的形象,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成为文化领导者和心灵导师。高校教师需要深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确立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四)加强心理疏导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个人的生活节奏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疫情突发,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容易对一部分学生造成心理创伤。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各高校采取延期开学、提倡学生居家隔离等措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焦虑、烦躁、恐慌等不良情绪。同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父母外出务工,也可能导致被迫留在家中的大学生出现心理落差。因此,防控疫情心理疏导不可少。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高校更应意识到全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为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提供保障。
对此,高校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状况。第二,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互联网”的模式,以线上心理课程的形式,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疫情期间的认知调整、情绪管理、行为活动为课程框架来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做好防护、避免感染。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居家隔离时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益智小游戏、手工作品、健身运动等,以此调节心理状态。第三,除了学生,高校还需正确引导家长情绪,确保家长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家长要学会掌握每位学生每天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状况,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每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