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作业保存”任务的微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笔者微课作业

陈 圣

(杭州市萧山区红垦学校,浙江杭州,311203)

一、课堂中的疑惑

笔者从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因学校规模较小,工作涉及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因此笔者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学法指导有概括性的了解。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始终有一种现象存在:凡是操作课,学生需要保存自己的作业,但每次总有一些学生完成不了。三到六年级均存在这一现象,低年级更为严重。经笔者观察,学生操作误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1)“打开”与“保存”两者混淆;(2)保存的目标位置不明确;(3)保存的目标位置明确,但不能很好地逐级找到目标位置;(4)不能熟练地为文件更改名称。

(一)思考

小学阶段的各册教材中对作业保存环节的操练不胜枚举。例如,学生第一次学习“作业保存”是在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七课“多变的形状”中,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将自己画的教学楼保存到计算机中。该册教材中,还有第八课“修改完图画后再一次将成果保存”、第十三课“保存读书卡”等与作业保存有关的要求。三年级下册中涉及作业保存教学环节的有第四课“接触上排键将写字板中的故事单词保存”、第十五课“保存画图中的海报作品”。四至六年级各册也均有较大篇幅的作业保存的教学环节。由此看来,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

教材中如此大篇幅地呈现作业保存内容,实际教学中又接二连三地操练,但尚存在“总有几位学生完成不了”这一现象。教师应反思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二)调查

为了很好地摸清学生在作业保存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有三个问题:是否理解打开与保存的区别;在作业保存中是否遇到困难;如遇到困难,碰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多选)。本研究从我校三至六年级各选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下发调查问卷。三年级下发30份,四年级下发40份,五年级下发32份,六年级下发25份。调查问卷除四年级只有1份未收回外,其余全部收回。

问卷统计结果如下:(1)84%的学生能理解“打开作业”与“保存作业”的区别;(2)82%的学生在作业保存过程中碰到过困难;(3)“明白作业存放的位置,但到达不了目标位置和不会对作业重新命名”占碰到保存作业存在困难人数的60%。由此可以看出,如何一步步保存作业以及将默认的文件名删除再输入自定义文件名这一教学步骤在教师的教学中必须做到清晰明了。

二、微课教学的尝试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方案。第一,运用讲授演示的方法。教师在大屏幕上或者以电子教室转播的形式一步步演示,随后学生跟着操作。这种方案会因学生基础及对新事物的感知接受能力不同,总有部分学生不能心领神会。第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抛出问题,细化任务,然后学生借助书本等资料自主探究,最后师生集体反馈、交流,部分同学演示过程、阐述操作思路。

上述两种方案各有千秋,第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课堂的真实写照,第二种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倡导的方向。但以上两种方案都忽视了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熟练操作技能的问题。如果学生听了一遍或者很多遍,但尚未掌握,那么教师该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微课这一事物。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短、小、精、活”的网络教育资源。

针对“保存作业”这个知识点,笔者运用目前较为常用的Camtasia Studio8.6(简称CS)录屏软件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视频中,笔者以保存画图作业为例,详细介绍“保存作业”的每一步操作过程,以及保存完毕后如何检验是否保存成功的操作方法。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笔者认为诸如“如何保存作业”这类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供学生探究的价值,它是一个机械的操作过程。因此,笔者以传统操作流程介绍的方式录制,其优点在于视频播放的可逆性,学生可根据需求随时进行播放学习。笔者将微课视频存放在作业服务器中,告知学生在保存作业的过程中碰到问题时可以随时登录服务器查看学习,同时也允许大家以可行的方式拷贝回家,想学时随时可使用。学生听了笔者的介绍,兴趣极为浓厚,迫不及待地打开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有的还纷纷提出带上优盘拷贝或者通过邮件发送回家。

在以后的课堂中,针对“作业保存”这一问题,学生从未犯难过。学生借助微课轻松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践引发的思考

基于CS录屏软件制作的“作业保存” 微课的推广,在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内外收到了极好的反应。课余时间,学生三五成群畅谈借助微课学习的感受,从学生满足的表情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学成功的喜悦。“老师,有没有更多的微课供我们使用?”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让笔者惊愕并陷入了沉思。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以怎样的身份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中?

(一)微课作为导入资源,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微课以生动形象的微视频为主体,为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教师可根据课时需要,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比如游戏、唱歌、表演等,使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中主动参加各种智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所学内容,进而自然地进入课堂主题学习的状态。

案例1:L老师教学“设置自定义动画”这一知识点时,先通过微课播放森林里动物们的才艺表演会。第一个节目是袋鼠妈妈翻跟头,袋鼠妈妈带着她的宝宝来到了舞台上翻了一个跟头,获得了小动物们热烈的掌声。袋鼠妈妈翻跟头这个动作其实是用到了PowerPoint当中的自定义动画。我们可以把幻灯片看成一个舞台,每一个对象我们都可以由自己来定义它的出场方式、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以及它的退场方式,用PowerPoint的专业术语来说分别是进入、强调、退出……

案例2:G老师在教学“搜索引擎”这一内容时,用微课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位同学来问老师,他说他知道一个非常好玩的网站叫上海少儿信息港,上面有很多好看的少儿图书和连环画,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可是他不知道它的网址,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他呢?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叫“搜索引擎”……

(二)微课作为演示资源,再现复杂操作步骤

在信息课教学中,学生上机操作占据较大的篇幅,而操作技能训练作为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容有一个环节出错。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相应地出错。微课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同时它所具备的演示性和可重复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巧。反过来,教师在艺术加工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3:H老师在教学Flash画花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画花的操作过程和操作要领,然后将一个连续演示画花操作过程的微课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随时观看学习,甚至可以通过小窗口边看边操作,结果学生超预期地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画花的操作过程和要领。

在Flash遮罩层这一内容中,不仅涉及的操作步骤有20多步,而且极为复杂的软件的界面窗口很多。在教师具体的操作演示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看清鼠标的位置,也不能及时跟上教师讲解的节奏,在教师一次性讲完整个操作步骤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H老师把微课引进学生桌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依托微课的鼠标点击提示及辅助文字和语音讲解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这样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综上所述,在传统课堂中教学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师往往是将这一操作过程一次性、连续地讲解和演示给学生。这就要求学生非常认真听课且做好课堂笔记,但这往往又是学生很难做到的,他们稍不留心或分心,就会记错步骤或漏记步骤,导致整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而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向教师请求帮助,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微课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这一大难题。

(三)微课作为自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先进行自主探究,在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学生主动地重组与建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得到很快提升。

案例4:在机器人编程的“分支语句”教学中,由于要逐层嵌套分支语句,因此操作起来很复杂,只有部分学生能完成,但这也仅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对于中间各个模块的具体含义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学生是不够清晰和明白的。[3]

针对这种情况,Y教师特意制作了一节微课。微课内容不仅包括操作过程的讲解、分析和推理,而且还设计了“提问及提示学生暂停、思考与尝试”等内容。在微课的指引下,学生可以不断调试程序,边操作边思考每个数据改动对程序的意义与作用。借助微课,学生不再是简单模仿教师操作图形化的编程,而是不断经历尝试与调试、再尝试再调试的螺旋式上升的提高过程。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师生去接纳它。微课的意义非凡,教学效果明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是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有学习欲望,就会有“教师”在身边指导,真正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

猜你喜欢

笔者微课作业
老师,别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作业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