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

2020-03-03康素洁张馨心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男女人格

康素洁,张馨心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421008)

一、问题的提出

性别角色是社会群体以男女性别为标准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是社会学中根据性别来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男女性别角色互为参照,相对存在。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大量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先天的生理差异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是微小的。一个人性别角色的形成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发展及个人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学习论指出,社会环境对塑造及强化学习者的性别角色有很大影响。例如,学习者会观察、模仿身边的角色模范而形成对性别的理解。可以说,性别角色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所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行为及思维模式。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获得性别认同的过程,也是儿童获得社会文化所认同的该性别的成员应具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很多相关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1]幼儿园教师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示范榜样,是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及教育策略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 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1]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思维方式、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故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

二、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湖南省的长沙、衡阳、邵阳、郴州、永州5个地市选取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幼儿园共 10所,以幼儿园中313位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选取了30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面谈或电话访谈)。调查对象中,67.8%的教师年龄在20—45岁,55.7%的教师教龄在3—20年,60.4%的人拥有大专文凭。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全面,理解不透彻

从30位访谈教师的调查结果情况来看,60%的幼儿园教师接触过“性别角色教育”这一概念,但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性别教育”,大多数教师说不清楚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含义。当问及“性别角色教育”的概念时,有20位教师提到“应该是让幼儿能区分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教育”,有5位教师认为性别角色教育就是“性教育”。这说明,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全面,理解不透彻。

2.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如何看待女孩男孩化,男孩女孩化现象”这个问题时,50.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A(应该及时纠正,男孩女孩应该在性别角色上有明显的差异,不能混淆),2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B(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发展),16.2%的教师选择了答案C(幼儿期所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特征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大,没必要纠正),有5%的教师选择了答案D(其他)。

8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幼儿阶段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却只有25%的教师在回答“您所在幼儿园重视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吗”这个问题时选择了答案A(重视),47%的教师选择了答案B(一般),2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C(不重视)。只有13.6%的教师把性别角色教育落实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3.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个问题时,85%的教师选择了答案A(帮助幼儿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答案B(让幼儿了解自己的性别)和答案C(让幼儿知道同伴的性别),22.7%的教师同时选择了答案A、答案B、答案C和答案D(爱、自尊、人格教育),9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男女孩有必要分开如厕。

在回答“您认为幼儿园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73.8%的教师选择了答案A(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答案B(幼儿游戏),只有26.2%的教师同时选择了答案A、答案B和答案C(日常生活)。58.9%的教师在回答“您认为帮助幼儿了解男女性别差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选择了答案B(让幼儿通过辨认头发的教育方式)和答案C(让幼儿通过衣着打扮辨认的教育方式),只有41.1%的教师选择了答案A(向幼儿介绍男女外生殖器差异的教育方式)。从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认为,向幼儿介绍男女外生殖器的差异是件较尴尬的事,而且不知道该怎样讲才能让幼儿明白。

在回答“幼儿园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是否应与家长进行沟通”这个问题时,83.1%的教师选择了答案A(应该与家长沟通),14.7%的教师选择了答案B(当幼儿的性别特征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2.2%的教师选择了答案C(没必要沟通)。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内容,主要途径、方法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而且实施热情不高。

形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性别角色教育,尤其是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研究。目前,我国与幼儿园教育有关的教育指导纲要性文件,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几乎没有涉及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幼儿园教师缺乏此方面可参考的规范性的指导纲要,也缺乏相应的性别角色教育专业学习、培训机会和探讨活动。幼儿园管理人员及幼儿园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价值。

4.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知之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83.5%的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这一概念,只有5%的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实施过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大多数幼儿园把消除男性幼儿教师缺失对幼儿人格发展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的途径固化在增加幼儿园男性教师这一点上,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园教研气氛不浓厚,甚少关注最新的幼教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

三、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普遍认为,男性应具有果敢、坚强、竞争、进步、成就、事业等特征,而女性应具有温柔、仁慈、细心、服从、同情心、安静等特征。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严重限制了男女性别角色的标准,限制了男女两性的思想和行为。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很好地融合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因为双性化者自尊感较高,更快乐、自信与独立,更富创造性,更能从容应对压力,更能适应周围环境。双性化人格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模式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而社会经济、文化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由于男女生理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工日渐模糊,社会职业已经高度融合,逐渐没有严格的性别划分,性别角色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男女开始从事过去只有某一性别才能从事的职业,与此同时,也就要求男女两性都必须具有一些双性化特征。因此,进行双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性别角色教育的趋势,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是十分必要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偏向弊端,以男女两性优秀人格的整合与升华为目的,力图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更完美的人格,以及树立起更加健全的性别形象。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同时具备男女两性的优秀特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2]

从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来看,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定型化的关键时期,幼儿在此时期形成的有关性别角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兴趣、爱好、职业等的选择,影响其自我意识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幼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男幼儿教师非常缺乏,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故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

四、幼儿园教师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教师要增强自身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意识,具备双性化人格教育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性别角色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了解双性化人格理论,看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模式的优点,充分认识到在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背景下,进行双性化教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而增强自身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意识。幼儿园教师还应掌握相应的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在幼儿园实施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至关重要。

(二)幼儿园教师要努力塑造自我双性化人格,重视自身的性别榜样示范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性别观念。作为在幼儿园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女教师来说,以身作则,带头倡导双性化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很多女教师喜欢乖巧、听话、守纪律的幼儿,不太喜欢调皮淘气、好动、坐不住的幼儿,容易对幼儿尤其是男幼儿的活动加以约束和限制,这种教育行为往往会导致幼儿男性化特征受到压制,从而影响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女教师应善于挑战自己的性别限制观念,以自己的言行努力消除性别刻板效应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努力学习异性的优良品质,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塑造自我双性化人格,形成刚柔相济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3],重视自身的性别榜样示范作用。

(三)幼儿园教师要在尊重、认可幼儿自然性别的基础上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在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尊重、认可幼儿的自然生理性别。我们无法否认男女两性间生理、心理存在差异。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要注意“因性施教”。特别应该指出,双性化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指外表。双性化绝不是让男孩女性化,成为“娘娘腔”;也不是让女孩男性化, 变成“假小子”;更不能把男孩当成女孩教养,或把女孩当成男孩对待。[4]

幼儿园教师必须先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自然生理性别,使幼儿产生对自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认同,然后才能引导幼儿在心理层面上吸收异性的优点。教师应该让幼儿明白,男女两性是不可互相替代和转化的。每个人都应尊重、认可个体的自然生理性别。

(四)幼儿园教师应慎选教育媒体,避免教育媒体成为传递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载体和工具。目前,幼儿园教育媒体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反映了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期望:男主角往往是具有远大抱负,勇敢、果断、坚毅的英雄人物,如军事家、科学家、政治家或救世主等;女主角往往是充满博爱之心,温柔、善良、宽容、细致而又美丽动人的人物,如教师、医生、护士等,包括童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亦是如此。教育媒体中所赞扬的人物形象就是社会所推崇的,这些人物形象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的榜样,实际上是为幼儿提供了一套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慎选教育媒体,为幼儿提供的教育媒体中应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塑造一些双性化的人物榜样形象,避免教育媒体成为传递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工具。

(五)幼儿园教师应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除了应充分利用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或主题单元结构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外,还应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在游戏、日常生活、劳动等活动中寻找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契机。

在区角环境创设上,幼儿教师在设置“警察局”“娃娃家”等一些传统的游戏区角时,可设计更多的适合男女幼儿一起玩、没有明显性别差异的游戏区

角,如“画室”“银行”“奥运会场”等,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不同的需要。

同时,幼儿教师要减少隐含在材料中的性别倾向意识,更应该注意那些已经被刻板化的角色所需材料的投放。如,餐厅“服务员”角色不一定用戴花头巾来表示,可以改成更加中性的胸牌来表示。丰富且不刻板的材料可以使幼儿有平等的机会去尝试更多的角色。[5]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男女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