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幼儿超前学习的反思

2020-03-03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园游戏

王 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萦绕在耳边的“真理”时时刻刻提醒家长们要对孩子进行精心的栽培。诚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于幼儿获取知识经验、发展智力和能力、完善个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强调循序渐进,但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却让幼儿超前学习大量不符合该年龄段的知识,造成了许多危害。因此,希望通过分析幼儿超前学习的影响,挖掘该现象背后的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幼儿超前学习的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学习观,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幼儿超前学习的概述

(一)幼儿超前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1]超前学习可以从多阶段和多领域的视点来定义。在阶段上,可以通俗地理解,超前学习就是让7岁以下的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的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等以此逐级超前。在领域上,心理学领域中把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等[2],我们可以认为超前学习就是对这一系列内容的提前学习。教育学领域倾向于把学习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量,包括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评价中的学习等。鉴于以幼儿为对象,本文将幼儿超前学习定义为超越幼儿的当前发展水平和现有知识经验,提前学习下一年龄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幼儿超前学习的影响

对于幼儿超前学习的影响,不同的视角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看法。从横向看,幼儿超前学习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会造成伤害。在身体上,超前学习会改变教学的形式,少游戏多讲授,剥夺幼儿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导致幼儿运动能力下降,对其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心理上,超前学习会阻碍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削弱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盲目激进和超前透支的学习使幼儿只关注认识了多少汉字、学会了多少计算、学习了多少新才艺等,缺乏与同龄幼儿正常的交流互动,从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与移情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来说,难度较高的下一年龄阶段的知识会让他们觉得学习困难,还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如果长期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高期望和高要求,幼儿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伤害自尊的同时也降低了自信心。一味追求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幼儿成为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不会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分享、沟通交流,等等,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体的理念背道而驰。从纵向看,幼儿超前学习对于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在学前阶段超前学习会降低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那些超前的读写算知识容易让幼儿产生讨厌学习的心理,幼儿被过多地灌输知识也容易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3]在小学阶段,超前学习的效果类似于“倒U型曲线”,在刚入学时,有超前学习经历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更好,在到达顶峰后,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以及自身认为学过就不认真听课的自负心理,往往会导致幼儿成绩下滑,并且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超前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的去游戏化和去生活化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活动,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下习得直接经验,游戏环境也有利于幼儿潜移默化地获得大量知识经验。幼儿的超前学习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让幼儿学习小学的读写算以及参与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学习形式由游戏和活动转变为集中的讲授和灌输。超前学习强调拼写、计算和背诵,忽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学习的良好方式。但生活也是学习的场所,处处皆生活,处处有学习,学习的内容一旦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枯燥、生硬和死板,幼儿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二)学习的被动性和抽象性

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学习为主,这与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水平有关。随着幼儿的成长以及各方面能力的逐渐成熟,学习的有意性和主动性逐渐显现。在超前学习中,幼儿主要是在教师的极力灌输下学习一些费力且高难度的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还没有完全具备接受这些超前的知识,尤其计算所涉及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他们所学习的算术已经远远超过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所规定的10以内的加减运算。此外,对于一些要求死记硬背的古诗,幼儿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便摇头晃脑地跟读和背诵,学习的内容太过抽象,不符合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要求。

(三)学习的跳跃性和功利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个阶段缺一不可,不能随意超前和跳跃,需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学习。超前学习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盲目教授幼儿不符合该年龄段的知识。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单纯为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而是为了让幼儿在小学阶段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起跑线上就开始“抢跑”,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与目的性。

三、幼儿超前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抢跑”的功利心态

幼儿期是幼儿进行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们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高期望,也提出了高要求,渴望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好“抢跑”的准备,以便在之后的成长阶段“领跑”,认为超前教育越早越好,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像一个知识容器,家长和幼儿教师拼命地往里塞东西,即使不符合容器的大小也要硬塞进去。幼儿纷纷被动“抢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社会激烈残酷的竞争以及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掉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纷纷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提前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业做准备。家长提前为孩子物色好所谓的名牌小学,为了能入学强迫孩子超前学习,从而达到入学标准。第二,家长间的相互攀比和炫耀心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里的攀比心理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心态,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人们积极进取,但竞争与攀比过度就会使人们陷入嫉妒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家长听说别人的孩子会认字、计算和背诗,就会无意识地将其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让自己的孩子也跟风学习这些超前的知识。第三,家长对幼儿园的游戏和活动存在偏见。有的家长认为游戏就是让幼儿纯玩,学不到任何东西,在各种活动中也学不到什么,他们希望教师在大班时就能教幼儿识字、计算等,不能只注重游戏和活动而不进行学业准备。受传统主智主义思想的影响,家长们没有认识到游戏和活动对于幼儿社会性、情感、健康、认知等方面的作用,对游戏和活动有着较深的误解。

(二)标准化的考试评价系统

在很多地方,幼儿园升小学都会有入学考试,名义上是摸底考试,实际上是对生源进行的层级划分。幼儿家长对此早已心知肚明,从而为了幼儿顺利入学做大量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提前复习以及利用课外辅导机构的培训等。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上的巨大差异就是评价的量化与标准化,幼儿园评价重视的是幼儿的动态发展,小学评价仍然存在通过考试成绩强调甄别的情况,在评价内容、方式、目的三方面的差异导致幼儿的超前学习现象。在评价内容上,小学阶段以学生的学科成绩为主。教师通过标准化的测验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给学生的学习结果下结论,这就使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唯分数论”来要求孩子的学习效果,导致他们未进入小学就要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在评价方式上,小学阶段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小学阶段使用的学科考试方式尤其是期末测评方式,导致部分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顾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幼儿园会使用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包括收集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以及幼儿的作品等,更为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结果的目的上,小学阶段以甄别和选拔为主。幼升小考试就是为了给学生进行分流或者教师进行预判,这可能会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标记作用。因此,家长们费尽心思地让幼儿超前学习小学知识,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够很快适应并消化集体讲授的学科知识,跟上教学的进度并考出好成绩。

(三)多主体的不作为与迎合

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和部分幼儿园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不得不迎合家长对于幼儿学业的要求。这就导致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选择具有外显成果的课程,能够直观地看见幼儿的学习效果,便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监控。[4]部分幼儿教育机构为了扩大招生范围来维持机构的运营与谋利,不惜随意篡改教学内容,迎合家长的喜好,选择耗时少、见效快的教学内容来博取眼球。再者,幼儿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当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很大,在乡镇地区,很多幼儿园都会出现幼儿教师匮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小学教师或其他人员就成了“替补队员”。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保育与教育的知识,也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在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教授那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在绩效评估中占据优势。

四、幼儿超前学习的规范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学习观

正确的学习观具有指导性作用,它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幼儿的学习。学习是幼儿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但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为主的学习,而是通过各类游戏活动认识自然、社会,逐步掌握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知识与技能。[5]首先,幼儿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我们不能刻板地把学习看作每个阶段所必备的活动,在幼儿期游戏才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的。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教师灌输超前的知识反而会造成幼儿的被动学习。其次,幼儿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绝非跳跃的。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每个阶段前后衔接,缺一不可,不能超越,不能在幼儿还处于具象思维的时期就教给他们抽象复杂的知识,否则不仅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也会阻碍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最后,幼儿的学习是基础的、生活化的。幼儿期的学习是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必须注重幼儿学习内容的适宜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精选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内容,并注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也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二)倡导“零起点”入学完善评价体系

“零起点”入学指幼儿在入小学前,不需要以任何的学科知识积累作为进入条件,在知识上,“白纸一张”的孩子即可进入学校学习。[6]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打消家长对幼儿进入小学前进行学业准备的顾虑,各小学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取消入学考试,不得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选拔和分班的依据。目前已经存在超前学习的情况,学校和家长在实施“零起点”入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超前学习的孩子和未超前学习孩子的关系,真正地做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评价内容上,学校和家长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摒弃“唯分数论”。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学校和家长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也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因此,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作有重大影响决定的依据,比如升学、分快慢班等。在评价方式上,学校和家长要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取得的进步,而不是仅仅追求最后的量化结果。测验也不是评价的唯一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从多维度、多视角全面地评价学生,包括描述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家访等,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特点,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在评价目的上,教师要坚信评价是为了反馈给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促使其反思与成长。评价不能作为把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的工具,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建立多主体关系网形成教育合力

规范幼儿超前学习的现象,单凭政策的宣传和呼吁是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幼儿园及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社会上要形成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中心的社会风气,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不能打着超前教育的名号误导大众。通过规范社会教育机构的教学行为,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温暖和谐的外部大环境,对教师和家长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其次,幼儿园要规范课程内容,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幼儿园应该严格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制订适合幼儿的课程,切忌教授不符合幼儿年龄段的知识。幼儿园的课程要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同时又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还要融合多领域的内容。幼儿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用正确的理念与行动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最后,家园互通形成同一阵营。幼儿教师要与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家长也要及时向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对于超前学习的现象

要及时反映并予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主体间形成教育合力,以“共同体”的形式一起努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超前学习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正视它,必须理解超前学习的“抢跑”不一定会让人一直“领跑”。幼儿教育要回归初心,还需要依赖全社会多主体关系网络的支持与拥护。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幼儿园游戏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