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中目的原则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03尹韬杰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口译员接收者笔译

尹韬杰

(西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在过往的英语口译教学中,大多数学者都试图将笔译和口译理论做一个清晰的划分,且认为笔译的理论只适用于笔译,不能将笔译的理论运用于口译。笔者对该观点持保留意见。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属于翻译范畴,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共性。同时,众所周知的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口译的系统理论极为有限,广为学者熟知的莫过于口译三大理论,即原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校长Seleskovitch创立的释意理论、现执教于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的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和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所以,在目前口译理论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口译教学工作者应当试图探索出一些新的理论运用,即摸索出一些适用于口译实战和教学的笔译理论。笔者在翻阅文献后发现,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可以很好地运用在口译领域,特别是目的论三原则中的目的原则能够帮助口译员在口译现场减少很多笔记和脑记压力,以及应对现场一些突发状况。

二、什么是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06)。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三、目的原则如何帮助口译员减少脑记和笔记压力

在日常的口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发言人输出语块过于密集导致口译员无法流利和准确地将源语译出,最终译出语质量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由老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导致的。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学校授课老师往往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出色的听力技巧以及对于源信息解码的速度,换言之,授课老师力求学生在源语输入过程中抓住译入语中的每一个细节。然而,到了真正的口译场合学生往往会因各种突发情况产生紧张的情绪而没办法还原自己真实的口译水平。那么,在口译现场我们怎样才能尽可能地译出一个高质量的译文呢?从一定程度上讲,目的原则能帮口译员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讲话者说:“Dave先生您好,我今天来这儿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和您谈一下某某品牌运动鞋批发价的问题,您也知道,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生意很难做,鞋子根本卖不动啊,店里整天一个客人都没有,哎,这日子没法过了。如果后面您还是按照过去的价格出给我,那我就没有利润可言了,您看能不能在过去价格的基础上给我一些优惠啊?”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段较长且逻辑模糊的输出信息里面,口译员很难一时梳理出内在的逻辑。如果口译员按照平常的习惯进行笔记法,会很难根据上面的符号进行顺利地口译。但是,如果口译员运用目的原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不难发现讲话者要传递的主要意思就只有一个,即:能不能把价格调低点。这时,口译员可直接翻译成:“Can you lower the price?”这样一来,冗长的源语信息就可以很容易被译语接收者理解了。再如,当外国讲话者说:“A spokesman for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confirmed on Thursday that its director, Stephen Jaén, had been in contact with a person who tested positive for the new coronavirus and would be quarantined for the next 14 days. Later, a spokesman for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onfirmed that its director, Redfield, will be quarantined for two weeks for exposure to a new coronavirus. Although neither agency gave the names of the confirmed patients who were in contact with the senior officials, US media speculated that the patient was Michel Pensée’s press secretary, Miller.”在这段发言中有数字、人名和机构名称,如果这是一场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口译员在完全没做译前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将它完整且精准地译出,不过,通过对源语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看似这么长的信息实则在讲一件事,即:有人怀疑两位官员和一位叫米勒的新冠患者有过接触。所以,当口译员在事先完全没有做译前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将其翻译成:“FDA和CDC发言人均表示其单位长官和一名新冠患者接触过,虽然不知道是谁,但美国媒体纷纷猜测是彭斯的秘书米勒。”由此观之,我们在日常的口译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以“实战”为导向,尽可能地在教学活动中模拟和还原真实的口译环境,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口译学生磨练出好的临场心态。此外,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目的原则对于口译员在笔记和脑记方面的帮助。首先,根据中文“先评论后事实”的讲话习惯和语言顺序,在进行中译英口译时,老师可以适当地强化学生对于中文尾句的记忆,因为中文的核心意思通常是由最后一句传达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口译员对尾句有清晰的听辨,最后译文的准确性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偏差。其次,要培养学生在英译中时的精力合理分配的能力。要重视起始句,因为英文的表达习惯是“先事实后评论”,很多重要信息是在文段的开头就传递出来的。而且,如果源语中有数字的出现,一定要进行笔记,而不能靠脑记,因为口译员无法预判后文中是否还有数字出现,如果后文中陆续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口译员很容易乱了阵脚。然而,对于英译中当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则可以选择保留原有发音直译。综上所述,口译老师应当给予目的论充分的重视,在口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目的原则融入课堂。

四、目的原则如何照顾译出语接收者感受

口译员除了要准确传递源语意思之外,更要懂得从译语接收者的角度出发,必要时需要对源语进行二次加工。例如:“Dave先生您好,我今天来这儿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和您谈一下某某品牌运动鞋批发价的问题,您也知道,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生意很难做,鞋子根本卖不动啊,店里整天一个客人都没有,哎,这日子没法过了。如果后面您还是按照过去的价格出给我,那我就没有利润可言了,您看能不能在过去价格的基础上给我一些优惠啊?”如果口译员直接译为:“Can you lower the price?”译语接收者肯定会认为这个对话特别突兀,降价的原因也没交代。所以,口译员应当从译语接收者的角度适当补充其背景,如:You know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s not good, so could you give me a discount?”这样一来,译语接收者不仅能清楚地明白讲话者信息,还能从情感上体会到讲话者目前所处的困境。在口译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口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而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共情能力。这个词看上去和口译教学相去甚远,但实则不然。口译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口译员跟客户都是直接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过去,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口译研究学者说“Rubbish in, rubbish out.”(译入语是什么,译出语就是什么)。猛然一听,似乎是对的,但仔细一想,实则不对。例如,在一个有多国国家首脑出席的重要场合,一位发言人在讲话开头下意识讲了依据:shit(狗屎),作为口译员,此时是将忠实性原则摆在首位呢还是应该选择不译呢?笔者相信大多数口译员都会选择后者。所以,在平常的口译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职业素养,这种良好习惯是成为优秀口译员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结论

口译员绝对不能只是一个优秀的双语讲话者,口译员除了拥有扎实的双语能力外,还需要练就察言观色的本领。换言之,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除了提供翻译服务之外,还需要扮演一个调节者的角色,不能仅仅是机械地完成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还要从多维度对口译活动的氛围、进程进行把控,在口译现场发生了突发状况时口译员应当如何应对,在商务谈判口译中如何将受雇方的利益最大化,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特别是其中的目的原则能很好地适用于口译过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译员的笔记和脑记压力。此外,目的原则还能帮助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二次加工,以照顾译语接收者的情绪,从而顺利地完成口译工作。

猜你喜欢

口译员接收者笔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
口碑传播中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