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2020-03-31薛建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发文论文

薛建平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课题显得尤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推动教育发展“九个坚持”的科学论断,强调了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来自于学校教育水平,学校教育质量关联到课堂教育生态,课堂教学效果有赖于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课堂是影响教学质量、教育活力的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2014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院张学新教授在多年潜心研究思考并尝试成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对分课堂”这一原创性、本土化新型教学模式[1]。学界不少研究者认为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形成大量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对分课堂”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做些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推动“对分课堂”研究与实践取得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成果。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及内涵研究

(一)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达53.01万所,较上年增加1.13万所,增长率2.17%,在校生数2.82亿人,比上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率2.40%,其中,我国高等学校有2956所(普通高校2688所),高等教育校在学生数达4002万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发生了深刻变化[1],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1999年是一个变化拐点,从此增速加快,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目前正向普及化迈进。就在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前的201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已有3000余万人,毛入学率将近35%[2]。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形成了矛盾,带来学习风气不正、教学效果降低、教育质量滑坡等不尽人意的现象。高校学生逃课率高出勤率低、迟到早退、上课耍手机、玩电脑、不专心听讲是普遍情况,教师需要降低学习要求,无法保证完成基本教学目标[1]。有学者把不良风气形象概括为“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三类问题[3]。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功利化的社会浮躁原因,也有学生不愿学习的动机问题,还有教师业务能力不足、教法传统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困惑,鉴于此,张学新教授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入手,以先思先行为基础,在2013年10月提出并于2014年春季学期首次试用于心理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下,推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得到院校大力推广。

表1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表

(二)内涵界定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式和讨论式。传统课堂教学中习惯于运用讲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讲授为主、知识传授比较系统、课堂容易把控,但难以克服课堂单向灌输互动差、学生被动学习交流少、讲课吸引力不强、过度依赖教师讲授能力等先天缺陷,尤其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育、深度高效学习开展。为此,我们又提倡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基于启发式教学思想、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性,设置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三个环节[4]。讨论式教学法遇到学生人数多的大班教学难以开展、预习不理想基础弱的学生不适应、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好充分讨论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张学新教授在吸收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体现中庸思想,进行折中取舍,提出了新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就是将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形式交互式学习,既体现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优点,又考虑了讨论式课堂生生、师生互动的优势[2]。对分课堂在操作上进行时间对分,把教学分割刻画为顺序严格确定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具体为:首先是教师课堂讲授(Presentation),教师精讲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框架、教学重难点;其次是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课后在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有关材料、独立完成作业中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再次是课堂讨论(Discussion),学生带着课后自学、思考有备而来的结果,以组内、组间及全班的形式,进行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式讨论交流,取三个过程环节的首字母将对分课堂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符合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认知科学规律,贯彻了四大学习理论和三大教学理论[5]。对分课堂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关键创新点是让讲授和讨论错开,核心理念点是学生有一定时间自主学习、个性化吸收知识,显著独特点是隔堂讨论。在实际应用中,大家把对分课堂又扩展为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和混合对分三种类型,当堂对分是指三个教学流程发生一次课内进行,混合对分是指当堂对分+隔堂对分,至于时间分配比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酌情处理无需教条。目前,学界对“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基本一致。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特点与价值意义

(一)主要研究特点

1.论文成果逐年剧增

对分课堂提出6年来,学界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热度逐渐升温,学术期刊发文数量呈加速度激增态势。在中国知网输入“对分课堂”关键词检索,剔除不具价值的新闻报道、会议信息等,截止2020年8月已有1837篇论文。全国作者期刊发文情况是: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在《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发文1篇开始,2015年发文7篇,占总数比0.38%;2016年发文146篇,占总数比7.95%;2017年发文286篇,占总数比15.57%;2018年发文479篇,占总数比26.08%;2019年发文651篇,占总数比35.44%;2020年8月前发文367篇,占总数比14.54%。目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1篇,占总数比3.32%。可见,从2016年开始,学界研究急剧加速,论文数量逐年增速很快,但核心期刊论文少之又少。王翠娟研究表明,对分课堂研究的力度连年攀高,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年度论文发表量、课题研究立项量显著增多[6]。

2.关注主体比较集中

经对2014年以来期刊发文统计分析,研究者已经覆盖到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来自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尤其以普通本科院校居大多数,少数来自高职院校,中小幼学校比例很少。发文期刊主要登载于《教育教学论坛》以及各类学报等教育类期刊,非核心期刊占绝大多数。尤其是61篇核心期刊论文仅登载于36种期刊上,比例很低,见表2所示。说明关注对分课堂研究的机构及作者很多,但专注研究的高层次研究者不多且比较集中,总体看研究者层次还不高,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弱。

表2 核心期刊发文统计表

3.应用型研究比重很大

中国知网数据库论文中,应用性研究的论文占比将近60%,理论研究性论文不足20%,其它如反思总结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占比极小。王翠娟研究认为,应用实践型论文数量和增速优势非常明显,定性研究占比很大[6]。

(二)重要价值意义

对分课堂在全国各高校、中小幼学校得到大力宣传推广、广泛实践应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就对分课堂的重要性、合理性、适用性、实效性提出见解,总体上看认可程度高、运用力度大。张学新研究提出,对分课堂的合理性表现在增强学习主动性、教师减负、提高考评精准度、提升学习效果上[1]。刘绍乾等研究认为,先教后学、隔堂讨论、“亮考帮”作业、过程性考评、操作简便是对分课堂的成功因素[7]。杜艳飞研究等认为,对分课堂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协商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合作型、创新型人才[8]。章晓璇研究认为,对分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建构性学习和情景互动式教学,把教、学、思融合起来,提出建设对分课堂文化[9]。周波等研究认为,课堂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根基,对分课堂实操性、适用性、灵活性都很强[10]。陈瑞丰等研究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三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考量,学生逐渐获得创新控制权,创新性思维以及创新性行为成为现实和必然[11]。总的看来,对分课堂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教学革新,值得进一步在探索中研究、推广中完善。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不足

(一)理论研究力度不够

学界对对分课堂的理论研究普遍缺乏细度、深度、高度,泛泛而谈多,学理探究少,碎片化内容多,系统性研究少,说服力不强,连贯性不够。理论型重视程度不高,研究成果量少质低,理论学养高的权威研究者不多,导致不能构建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进一步推广的认可度、辐射面。

(二)高质量研究论文少

截止2020年收录到中国知网的1837篇论文中,发文核心期刊数只有36种,核心期刊论文仅有61篇,所占总论文数比例4%左右。从发文作者分析,张学新教授及其与之相关的少数作者之间相互协作发文较多,其他作者基本是零星发文,持续研究的力量不足,势必难出高水平成果。

(三)缺少交叉对比研究

应用性研究多是把对分课堂运用到某一个学科某一门课程教学中得出结论,尽管覆盖的学科门类不少,但是大量研究集中分布于大学英语、思政、医学等少量学科,缺乏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对比性研究,这样的研究会导致成果的全面性不足、权威性不强、参考价值不大。

四、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一)加速理论研究,扭转薄弱现状

客观上讲,理论研究需要学者不仅要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有深厚的综合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脑科学、社会学、哲学等知识,仅具备某一学科的知识不足以开展理论架构、逻辑系统的深层次体系性探究,为此,学界应该加强多学科专家联合研究,利用集体力量突破,从而系统总结提炼对分课堂理论。

(二)强化实证研究,创新方法手段

现有应用型研究有一些实证研究,但证据不够充分,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使用不够,连贯性研究不强,量表内容不详,后续研究应综合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在开发量表、收集整理数据、客观呈现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合理使用结果上下功夫,以期收获精准可靠、系统科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三)扩大推广范围,辐射基础教育

对分课堂研究与推广目前主要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小幼学校研究与应用还很薄弱,基础教育学校应积极投入到使用、研究、探索中来,形成一些可供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借鉴的示范引领性成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增强对分课堂推广面、影响力。

(四)注重实践探索,提高成果质量

对分课堂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尽管已经形成较大影响,但不少成果缺乏深层次思考、高水平探究,使用中仍有理论指导的乏力、难以破解的难题、不断产生的困惑、学术问题的质疑,我们要通过项目基金课题研究、教研教改活动,尤其是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锲而不舍开展跟踪性研究,力争推出高层次学术研究论文,总结出高价值实践经验成果。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发文论文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