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设计
2020-03-02李明珠
李明珠
【摘 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初中历史校本作业”为载体,融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服务于自己未来发展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作业;初中历史
校本作业,是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优化方案,是课堂的内在延伸和重要补充。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校本作业应立足课标、考纲与学情,融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载体之一,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服务于自己未来发展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设计校本作业已经成为我校历史教师的常态。笔者就如何设计初中历史校本作业以更好地培育核心素养,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思路与基本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从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搭建学习的支架,学生可以沿着“支架”一步一步向上,对所学知识的进行意义地建构。校本作业的整体设计也应该是由有梯度层次的“支架”组成,有效配合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由此,笔者设计并使用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主要由以下几个“支架”组成: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置,必须遵循课标要求和考试指导意见。这有利于教师调整作业考察的角度,架设作业问题的梯度,以及拓宽作业内容的广度;反过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能力与素养,真正受益于校本作业。
(二)知识梳理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困难,大多因为教学内容超越了学生能力接受的范围。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有必要为学生铺设“台阶”。“知识梳理”的形式,一般是“填空式”或“导图式”。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知识梳理”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庞杂的文字内容梳理得更有条理更加简洁,有利于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意义建构。
案例1:
如上图呈现的,通过流程导图,学生可以将罗马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梳理出来。通过教材与校本作业的有效配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事件发展的思维逻辑能力,初步建立时空观念等必备素养。
(三)习题训练
问题设计是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的重要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传输给学生。学生在释疑中学习,紧张又愉快,而且会有成就感。同理,校本作业中的练习题目,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习题的选取上尽量汇集优质真题,或者原创特色试题。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笔者将习题训练难度分层,分为:(1)“基础过关”,设置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选择题;(2)“勇闯难关”,设置的是难度系数较大的材料型辨析题、材料解析题、论述题。当然不一定三种题型都涉及,视课程内容、题库素材、作业量等因素决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考查,重点融入在这个环节。各种类型的作業所能培养的核心素养类型是不一样的。比如选择题训练,往往只能培养到某种核心素养。相对而言,材料型辨析题、材料解析题比较能够培养到多种核心素养,论述题的训练更是能够综合性地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2:
【勇闯难关】
14﹣15世纪上丰叶,欧洲大部分地区趋于衰落。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欧洲社会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爆发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揭露了贵族和教会的专横、残暴,表达了他们对非教会世俗思想的推崇。一旦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个人和民族的头脑,就没有什么比它更难以控制的了。这一伟大变革,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自然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驱使了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其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舍曼《世界文明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思路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准确地理解和概括材料,提出合理的观点,如“先进的思想推动社会发展”,体现理解能力和“唯物史观”素养;第二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推动欧洲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共产国际运动的发展”等史实可论证观点,体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第三步,将观点进一步升华和扩展,如“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不断推动国家发展”,体现“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
(四)拓展延伸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皮亚杰提出,儿童天生就具有建构新的意义的内驱力——好奇心。因此,在“拓展延伸”部分,更多是课堂内容的现实延伸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生视野。既能调动课前学习主动性,又能满足更高层次学习需求的孩子,在课后进一步主动学习,还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案例3:
【延伸阅读】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今天,在某些依旧保守的印度农村,有些人走路要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他们为这个村子的人工作,却不允许住在村子里;想了解更多吗?推荐观看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主持的《真相访谈——种姓制度》。
二、实践成效与问题反思
在第一轮操作后,校本作业使用的初期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课堂“自主高效水平”。考虑学科地位,学生减负等因素,历史校本作业的使用贯穿课堂和课后,甚至更多时候是当堂同步完成,作业不再是额外的负担,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载体。比如借助“知识梳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习题训练”,合作探究,答疑释疑,提升课堂效度。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借助于历史校本作业的训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如从学生的答题反馈看,其核心素养水平有所提升。
(三)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历史教师设计校本作业,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培育核心素养”,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逐渐形成以生为本,以教育理念与价值为初衷和归宿的专业立场。
但笔者也发现了校本作业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目前以随堂课时作业为历史校本作业的主体,缺少阶段性作业,不利于学生建构宏观知识框架以及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历史校本作业还需要设计如单元式、专题式校本作业进行辅助教学。尤其是专题式校本作业,在复习课堂上将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再比如:当前使用的校本作业评价标准以等级划分,只能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而对于区分学生的能力層次以及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运用情况不够有针对性。如何完善评价机制,是下一阶段校本作业研发的迫切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育核心素养是设计校本作业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渗透在一份份精心设计的校本作业中。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校本作业,以规范化、科学化的校本作业为载体,提供“支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逐渐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方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杨娇.浅谈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优化[J].学科教学,2014(1)
[2][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2
[3]丁步洲.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206
[4][美]珍妮·奥克斯,马丁·利普顿著,程亮等译.教学与社会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73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