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瑜教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经验举隅
2020-02-28何为,江瑜*
何 为,江 瑜*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1],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较多,常由异常血管、基底动脉瘤、听神经瘤、脑干梗死所致。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及外科手术。本病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病因病机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的密切配合,如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濡养组织清窍;肝为血海,组织清窍需要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生理功能。肝脾之间存在着气血运化及疏泄的关系, 《血证论·呕血》云:“盖肝木之气, 主于疏泄脾土, 而少阳春生之气, 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 为荣卫之转枢。”如肝失疏泄, 犯于脾胃,脾胃之气受损, 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职, 气血生化不足, 致筋脉失于濡养,故出现面部肌肉抽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凡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动摇、抽搐、震颤等临床表现,就是肝风内动的表现。肝阳易亢易动,故内风与肝关系密切。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特征的疾病都可归属于风。风邪易袭肝脏, 而内风又常常由外风引动,内风常夹杂外风。因此,面肌痉挛发病多由“两风相引”,内风是致病之本, 外风为致病之标。
2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 女, 48岁, 2018年8月20 日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劳累后出现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未治疗,现自觉面部抽动加重。刻下症: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兼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西医诊断:面肌痉挛;中医诊断:面风(气血不足证)。治则:益气养血,息风止搐。治疗:第一次取仰卧位,左侧太阳、颧髎针刺得气后予隔姜灸3壮,灸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烫;体针取双侧(合谷、外关、养老、风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灸盒灸关元、气海穴;第二次取俯卧位,取双侧(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太溪),灸盒灸双肾俞穴。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每次治疗30分钟。治疗9次后,左侧面部肌肉已无抽动。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3 临证经验
面肌痉挛与风邪关系密切, 内风是发病的基础, 复感外风或机体气血不足易使病情加重并迁延不愈。导师善治气血不足之证,针刺三阳经以益气扶阳,常取大肠经之合谷,三焦经之外关,小肠经之养老,胃经之足三里,胆经之阳陵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有利于调和气血;外关与阳维脉相通,起到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养老为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汇集的孔隙,治疗头面部疾病常配此穴,取其空隙之意;针刺足三里可补益、调节全身气血;阳陵泉为筋会,“宗筋者,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刺之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江瑜教授治疗气血不足时,常取双侧(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通过针刺背俞穴调理全身脏腑机能,调动全身气血,起益气扶阳、益血活血之效。艾灸双侧肾俞取补肾固气、滋养先天之意,以调动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隔姜灸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药所不具备的独特疗效。生姜中含辛辣和芳香气味的挥发油,能加速血液循环;艾叶具有通络止痛、升阳举气之功效,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利用药物及温热作用直接刺激腧穴,发挥调动气血的作用。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微血管减压是有望彻底治愈该病的方法,但术后无效、复发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难以攻克[2]。针灸具有安全有效、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等鲜明的学科特点。本文报道江瑜教授治疗气血不足证之临床经验及气血不足之面风案一则,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