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宗室大郑王房李又玄夫妇墓志考释

2020-02-25刘思怡

西部学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考释

摘要:李又玄是唐宗室大郑王房李亮第八代孙,属于疏远宗室。其夫妇墓志是唐末少见的宗室资料,价值珍贵。李又玄的生平事迹、李又玄妻邵蒙的家族世系以及宗室家族婚姻等在志中都有详细的描述,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这两方墓志不仅可以补史,且给研究唐末宗室诸多问题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唐宗室;李又玄夫妇墓志;考释

中图分类号:K877.45;K2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3-0095-04

唐宗室李又玄夫妇墓志二盒,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日期不详[1]。因唐末宗室资料稀少,故此二方墓志对于研究唐代宗室情况尤为珍贵。由于原书刊布的墓志句读、录文仍存在可商榷甚至错讹之处,故重录附于文末。另外,毛远明先生虽对志文一些词条做了一定的考释,然多有剩义,本文拟再做深入探讨,不当之处,望学界指正。

一、李又玄生平简述

据墓志可知,李又玄是唐宗室大郑王房李亮第八代孙,属于很疏远的宗室了。他十三岁时,由宗室门荫而获得入仕出身,最早担任的职务是守护宪宗陵寝的竟陵尉。遍查史书,未见有帝陵尉之职,但从后文中提到又玄长子罕“自竟陵尉罢,三供词堂不利”,说的是李罕从竟陵尉上辞职,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三次都未考中。可知李又玄之子李罕也曾任“竟陵尉”之职,由此推知晚唐是设有帝陵尉一职的,至此可补史书记载之缺。至于竟陵尉品级如何,根据李又玄历官来看,应该是极低甚至无品的。李又玄从竟陵尉做起,辗转升迁共八次,历官凡四十一年,最终得侍御史(从六品下)、内供奉衔,终官度支鄜延院。

李又玄作为唐疏远宗室,虽因宗室身份获得入仕资格,但起点极低。总体看来,他的一生并无特别建树,仕途较为平庸。历官过程中,他多年担任胥吏,曾在岭南道的新、勤、高、雷等州县任职。新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户九千五百;勤州,户六百八十二;高州,户一万二千四百;雷州,户四千三百二十,均为下级州[2]。这些地方不仅经济不发达且偏远荒凉。八年后李又玄获得升迁,调任关内道的骊山尉(从九品),虽然由偏远之地调回京师,级别可能会稍有所降,但从常理看不会变化太大,据此可推知李又玄在岭南道的职级不高,也只是相当于或低于九品的低级官吏。但李又玄在岭南道任职之事却值得注意,唐末中央统治力量式微,与之对应的是境内藩镇林立的局面,藩镇节度嚣张跋扈,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往往政令不通,但唐廷可以在岭南道任免官吏,说明岭南道仍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李又玄历长安尉(正九品下)、醴泉丞(从八品下)、京兆法掾(即法曹参军,正七品下),主要管理本县内庶务,包括征收赋税、负责刑律等事务。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李又玄获得同宗、兵部侍郎李蠙赏识,被举荐为侍御史(从六品下)、内供奉,统度支鄜延院。侍御史、内供奉究竟是怎样的职务?据《唐会要》记载: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为安抚、震慑边地党项羌族,“上频命使安抚之,兼命宪臣为使,分三印以统之:在邠、宁、鄜、延者,以侍御史、内供奉崔君会统之;在盐、夏、长、泽者,以侍御史、内供奉李樗主之;……仍各赐绯,以重其事,久而无状,寻皆罢之。”[3]就是说元和年间朝廷曾以职官侍御史、内供奉任使职,到边地执行政务,可惜效果不佳,最终被取消了。但以侍御史、内供奉这样的六品虚衔而任职事的形式,在咸通年间被继承下来了,李又玄挂侍御史、内供奉之衔,实际职事是在鄜、延州境内为朝廷筹措赋税、粮草等财政事务。李又玄以七品的京兆法掾,获得侍御史、内供奉这样的六品衔,也算级别升高了。任职一年后,李又玄卒于任上。志中叙其性忠直重义,较为中肯。

二、李又玄妻邵氏(蒙)家族世系考

《新唐书.邵说传》载邵说自云:“家本儒,先祖长白山人贞一,以武后革命,终身不肯仕。先臣殿中御史瓊之,逮事玄宗。臣十六即孤,长育母手,天宝中始仕。”[4]据邵氏墓志所述“高大父贞一,藴洪藻大志,视贵如泥,免冠不仕”,正好相合,可知邵贞一是邵说的祖父,邵氏(蒙)的高祖,那么邵说就是邵蒙的堂祖父了。但是李又玄墓志却将邵说记为邵蒙的堂叔父,邵说在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开始以进士出身入仕为官(估约30岁),距邵蒙卒年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已有一百多年时间,此时邵蒙61岁,可推知她生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两人年龄差超过了60岁,因此相差两个辈分是合适的,所以邵氏墓志记载是比较准确的,而李又玄墓志记载有误。这两方墓志均出自李罕一人之手,竟出现这样的谬误,可见撰写过程是比较草率的,并不严谨。

再据《元和姓纂》所记:“又殿中御史邵瓊之,相州安阳人,生挚、说。挚,监察御史,生中和。说,吏部郎中,生潬、沧。”[5]可大致梳理邵氏家族谱系,以下为邵蒙家族世系图:

从邵蒙墓志记载可知,邵氏远祖是周邵公奭,子孙历秦、汉、晋,绵延而至隋唐。因其祖在晋代封安阳郡侯,邵氏自此便以安阳郡为郡望,李罕称其母邵蒙属殿中房,是基于殿中御史邵瓊之的父亲邵贞一就是她的高祖,所以此说是行得通的。邵蒙一家武周时期移居冯翊郡郡西,这里正是唐宪宗竟陵所在地,从此便定居于此了,也就有了与曾任过竟陵尉的李又玄结为姻亲的缘分。

安阳邵氏是历周、秦、汉、晋、隋、唐以来之大姓,儒学修养深厚,家学源远流长,是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

三、李又玄家族婚姻

据墓志记载,李又玄之先辈自高祖李光远始,历五世,均仕途不显,但大多做到了地方县令一级。他们的婚娶对象家世究竟如何,此处不妨略作梳理。今据墓志列表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高祖以来,宗室李又玄家族婚娶对象除了三位荥阳郑氏、一位天水赵氏,还有一位安阳邵氏,无一例外均为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而且双方家庭背景地位大致相当,说明晚唐以来皇室子孙与名门望族之间联姻已十分普遍,此与唐代宗室婚姻“重门第,尚冠冕”的双标准是相符合的[6]。

因为晚唐时期宗室多与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联姻,再由这些家学底蕴深厚的女子作为妻室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职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了整个宗室家族的文化素养。以李又玄为例,他一家三子同时由宗正寺明经及第,李又玄妻邵蒙“至于博学词业,穷蹑义原。常自负曰邵夫子”,正因有这样的母亲亲自教养,李又玄三子个个优秀,其中的小儿子李革则更加出类拔萃:“十一举进士。”并且“著文史十五卷,唐诗二十卷。老儒彦士,且叹且伏,时人谓之奇童。”可见婚姻对象之重要。不仅如此,邵蒙还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罕亲姑王氏、陈氏,皆夫人娉也。”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这对于培养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一代又一代出身名门大族的宗室妻室的作为,极大地提高了宗室家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余论

对于原书句读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李又玄墓志追溯先祖到了九代以前,而且自高祖始共有四世顺带叙列先祖妻室,较为复杂,容易混淆,因此两代之间以分号隔开,应更为清晰。另外,毛远明先生所录李又玄妻邵氏墓志中,录邵氏于“咸通七年二月二十九日,自鄜延计院柱史机榇,归万年县洪原乡张屈村”,观疑似“七”字下部志石略有泐蝕,“七”“十”皆有可能。但李又玄墓志明确记载其“咸通十年二月九日,倾背于延州计院,尊寿五十有三。”两相比对,邵蒙应是在夫君去世二十日后,扶柩返回京兆万年县的,“七”年有悖事实,故此处当改“七”为“十”。

再者,李又玄死后,妻子邵蒙和儿子扶柩归京,将他葬在京兆府万年县洪原乡张屈村。对于离鄜归京日期,夫妇双方墓志的记载是有出入的。李又玄卒于咸通十年二月九日,其墓志记为“三月八日,自延安匍匐泣血,扶护机筵归京。”但邵蒙墓志则载“二月二十九日,夫人自鄜延计院柱史机榇,归万年县洪原乡张屈村”,两者相差八天。这里有一种解释较为合理:李又玄死后二十天,其妻和儿子扶柩离开延安,八天后(三月八日)回到京兆府万年县,并于四月十日下葬。

此外,唐宗室归葬长安周边,是要京兆府相关机构协助安葬的,但李又玄墓志中未提及,说明他并未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这有几种可能:一是这种制度只是针对近支宗室的,李又玄系远支;二是李又玄的官职级别太低,达不到享受此待遇的标准;三是唐晚期以后,由于财力衰弱,唐政府无力顾及这些,已经取消了这种优待政策。

还要提到的是,李又玄墓志家族世系记载详备,尤其是大郑王房李孝义之子璬及以下世系,可补《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之缺,这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有详细论述,此处不赘。

最后,李又玄作为大郑王房李亮第八代子孙,与同宗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已远隔十代,系唐皇室非常疏远的支系了,在唐末,他的子弟仍然享受到了在宗正寺简试科考的优待,证明唐代宗室由宗正寺科考的政策终唐之世未变[7]。

附录:

参考文献:

[1]毛远明.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8:668-672.

[2]欧阳修.新唐书卷43上:地理志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 1997:1098-1100.

[3]王溥.唐会要卷98:党项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2085-2086.

[4]欧阳修.新唐书卷203:邵说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97:5781-5782.

[5]林宝.元和姓纂:卷9[M].北京:中华书局,2008:305-1306.

[6]刘思怡.墓志所见唐代宗室之婚姻[J].唐史论丛,2011(13).

[7]刘思怡.唐代宗室入仕情况研究[J].唐史论丛,2014(19).

作者简介:刘思怡(1969—),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及隋唐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考释
“名媛”的词义及其流变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南安中宪第郑运锦之子郑汝成墓志铭考释
亳州方言词语考释
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