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论”视角下的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

2020-02-23陈贤德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美意美译作

陈贤德,王 帅

(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重庆400700)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除了散文、诗歌外,他在宋词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胡寅在《题酒边词》中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苏轼为词开拓了新的境界,引领着词走出“艳科”的狭小溪流,进入了浩荡东去的大江,他为推动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代表词作,此词写于熙宁九年中秋(公元1076年),当时的苏轼正在遥远的密州做官,与其弟弟苏辙分别已有七年之久。面对着天上的圆月,苏轼对弟弟思念万分,借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佳词。这首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千百年来,此词依旧散发着非凡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译本进行过研究。周闪闪、郭继东(2017)从存异理论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朱纯深的英文译本,进一步说明了在从事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合理遵循存异理论的重要性。苏琳(2016)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了审视该词原作与许渊冲、林语堂两位学者的英文译本,发现不同的翻译版本可以反映出译者内心对于世事独特的感悟。魏际兰、李静(2019)分析了该词的三个不同译本中所包含的诗性特征,结果发现:许渊冲的译本最具音象美,林语堂的译本最重义象美,伯顿·华兹生译本最有事象美。

综上所述,学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同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文艺学理论来对译本进行分析,但是鲜少有学者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这首词的译作。基于这种现状,本文以“三美论”翻译理论为视角,分析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译文本,阐释其中所蕴含的“音美”“意美”和“形美”的翻译特征,这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译作的鉴赏能力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三美论”的内涵

翻译需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鉴于此,众多翻译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例如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刘重德的“信、达、切”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首次提出了“三美”,他指出:“一字之功乃全……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在鲁迅先生有关文字学习“三美说”的基础之上,于1978年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提出了有关文学翻译的“三美论”原则。所谓“三美”就是指意美、形美、音美。“意美”则是指译作要能够传达原文所具备的含义。例如在翻译毛泽东词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时,许渊冲先生在译文中沿用了原诗“杨”(poplar)“柳”(willow)两种植物意象,但故意将两词的首字母大写,目的语读者读后能马上明白这两个词肯定有新的所指,随后又在第二句采用加译法,增加了“their souls”(他们的灵魂),读到此处,读者就能明白“杨柳”指的是两位逝去的故人,这样的翻译就比较准确地传递出了原文的意义。“音美”则是要求译作要考察原作韵律上的特点,并尽可能在译作中展现出来。例如李正栓在翻译毛泽东词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时译诗四行的押韵方式与原词相同为aaaa,用light, sight, height 和might 一贯而下,十分工整,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极富音美。“形美”则是要求译作要能显示出原作在外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从“三美论”的角度分析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本

(一)“意美”层面

据前文所述,“意美”是指译本要传递原作的含义同时又要展现其神韵美。许渊冲指出:“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译诗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上算不得好的翻译”。可见“音美”和“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且看许渊冲在翻译中是如何表现意美的。

在翻译“明月几时有”这一句时,许渊冲将“明月”翻译为“full moon”,这既突出了“中秋”的主题,又从侧面表现出了月亮“明”这个特征。在翻译“青天”这个文化词汇时,许渊冲直接用“sky”来翻译,而省略了对“青”的解释,这主要是基于两点的考虑,其一是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英语读者很难理解到“青天”的象征意义是“清廉的政治环境”,且容易引发读者质问既然是夜晚为何还有“青天”?其二是由于“青”这种颜色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其意义直接相对应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青”所指示的颜色比较复杂,例如可以指蓝色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况《劝学》)绿色,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黑色,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许渊冲在此处选择省译了“青”不失为一种明知的选择。随后,许渊冲用“crystalline palace”来翻译“琼楼玉宇”,“crystalline”有“水晶般的”、“清澈的”、“洁净的”等含义,这突出了“琼楼玉宇”晶莹透彻的材料特质。在翻译“起舞弄清影”时,许渊冲将“弄”翻译为“play”。原句中的“弄”包含了作者的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其中也有自谑的意味,自己玩弄自己的影子,聊以自乐。一般而言,“play”这一词的对象是人,而在此处“paly”的对象却是“shadow”这也就大大突出了作者的寂寥、惆怅之感。对于“低绮户”中“低”许渊冲译作“through”,“through”意为“穿过”,这表现出了月亮从“朱阁”转移到“绮户”的动态特征。至于“户”的翻译,许渊冲译为“window”而不是“door”。“户”在古代的确常用于指“门”,尤指的是“单扇的门”,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北朝民歌《木兰诗》)、“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张溥《五人墓碑记》)等。在翻译“何事长向别时圆”时,许渊冲用古英语“oft”来翻译“长”,显得十分古雅,这也符合宋词这种比较古老的文学体裁。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渊冲将这一句中的“人”翻译为“he”,这里的“he”照应的是开头序文中苏轼所思念的对象即他的弟弟苏辙。“婵娟”有美女、美人的意思,如“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方干《赠赵崇侍御诗》)、“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孔尚任《桃花扇》)。在《水调歌头》中苏轼也将明月比作了“婵娟”,将月亮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许渊冲的译本尊重了原文拟人化的表达方法,用“she”来翻译“婵娟”,保持了原文的浪漫色彩。

(二)“音美”层面

“音美”是是指译诗的节奏以及韵律要与原诗歌有一定对应。许渊冲提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可见,“音美”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人在填词时十分注重韵律,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用韵标准,且在平仄上有严格的限制。同样,英语诗歌也讲求韵律,英语诗歌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头韵、尾韵、元韵、和韵等。

许渊冲译本中的前四句用了隔行韵,其中“appear”隔一行与“year”押韵,“sky”隔一行与“high”押韵,这与原文中“天”隔一行与“年”押韵相一致。接下来一句“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又与上一句的“high”相押韵,形成单韵格式。再往下看,“be”与“me”押单韵,“play”和“gay”押单韵,“red”“shed”“bed”“bright”押单韵,“again”“wane”隔一行与“man”“can”相押韵,“days”隔两行与“displays”相押韵。除了句与句之间有不同的押韵方式外,英语诗歌还要求在句子内部也要押韵。许渊冲译本第一句中的“how”“long”“moon”中的元音在句中互相押韵,为谐元韵押韵方式,读起来十分具有韵律感。接下来又有“would”“tonight”“on”相互 押 谐 元韵,“yet”和“afraid”押 尾 韵,“rise”“dance”“with”押尾韵,“on high”和“on earth”押头韵,“the moon”和“the mansion”押头韵,“round”和“red”押头韵和尾韵,“gauze-draped”和“shed”押尾韵,“light”和“bed”押尾韵,“part”与“bright”压尾韵,“part”和“meet”压尾韵,“moon”和“may”押头韵,“share”和“she”押头韵。通过分析后我们发现,许渊冲译作的押韵方式既尊重了原作主要压押尾韵的特点,又反应了出了英语诗歌在句中压谐元韵、压头韵的特点。

(三)“形美”层面

“形美”则是针对译诗的行数、节数以及字数而言,主要指的是翻译诗歌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换言之,“形美”就是诗歌要从外在的形式上看起来赏心悦目。鉴于汉语和英语差别较大,两者在用词、用句上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很难在形式上与原诗保持一致性。但是许渊冲的译本在兼顾音美、意美的同时,也具有形美的外在的特点。许渊冲译作总共有19句,而原作也有18 句,在用句数量上基本一致。原文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个三个小句都以动词开头,形成了三个对仗工整的动宾结构。许渊冲在翻译的时候用“goes”“through”“light”分别对应“转”“低”“照”,并保留了原句中的动宾结构,使得译文在结构形式上与原文相一致。对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翻译,由于原句对仗十分工整,在翻译时也应尽可能遵从形式上的对仗。许渊冲对这两句的翻译为“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他将“sorrow”“joy”“part”“meet”对应“悲欢离合”,“bright”“dim”“wax”“wane”对应“阴晴圆缺”,遵从了原文在形式上的特点,极富形美。

三、结语

从“三美论”的角度对许渊冲英译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在“意美”上,许渊冲的译本在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之上,准确地传递出了词作的神韵。从“音美”的角度讲,许渊冲的译本既遵从了原作押尾韵的方式,又运用了英语诗歌中独特的押韵方式对译作的韵律进行了积极地调整。在“形美”上,许渊冲的译本遵从了原文的对仗方式,使得译本与原作具有相似的“形美”特征。“三美论”不仅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创作,提升翻译质量,读者也可以借助“三美论”来对译本进行鉴赏,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为推动我国优秀诗歌文化的对外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译作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