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语文的课堂架构策略
——以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
2020-02-22王中意
王中意
每学期开学初,工作室都会增加几名新入职的语文教师,工作室的第一课就是指导新教师学会课堂架构,让课堂教学首先做到有条理。这里结合工作室指导新教师的体会,谈谈情理语文的课堂架构策略。
从教学的终极目标来说,语文教学最终的追求无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情”,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受其熏陶,受其感染,能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情感情怀;“理”,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在其中感悟,在其中思考,明理明德,能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智理趣。从“情”和“理”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会让教与学有一个清晰明朗的方向。所以,为了研究方便,暂且把这种以“情”“理”为角度为目标的语文研究命名为“情理语文”。情理语文的研究侧重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以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谈情理语文的课堂架构策略。
一、猜情度理
“猜情度理”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猜情度理,就是要从“情”和“理”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还没有阅读课本或者还没有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能就题目中呈现的要素进行猜度文章可能要体现的“情”和“理”,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进行猜度式的思考,会引发课文的深度学习,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秋天的怀念》一课,可以这样进行“猜情度理”:秋天是景,怀念是情,猜想在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的笔下会是怎样的景?怎样的情?这是着力于“情”的猜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会想起有关秋天景的画面和意象,甚至还有同学会想起古今文人描绘秋天的诗文,然后会想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置身于秋天会是怎样的景呢?又会有怎么的情呢?在学生交流发言后,再猜想:史铁生在怀念什么?他用这样的怀念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着力于“理”的猜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再也不会简单说怀念的是秋天,而会往深处想,史铁生怀念的是秋天的人,秋天的事,秋天的情,再想想,史铁生怀念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因为他以后振作起来了,成为一个能自食自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了。再想想,史铁生想用这样的怀念告诉我们会与生命有关,要我们能认识生命的价值,能好好儿活着。
二、圈情画理
“圈情画理”,是课堂的基础环节。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都有一个“整体感知”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一般都是教师提一个问题,然后听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或者自主阅读。有时教师也会提醒学生要拿起笔,但大多学生笔拿在手上却不知道做什么。“圈情画理”,就是告诉学生拿笔干什么。边读边圈,圈出课文中体现“情”的词句,而这类词句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圈出来,就能连起来,文章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看出来了。边读边画,画出课文中体现“理”的词句,而这类词句常常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画出来,就能感悟出来,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呈现出来了。圈和画,记得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达 ,比如,圈用点,画用线。
《秋天的怀念》一课,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去“圈情画理”:下面请大家拿起笔,自主阅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写的主要事情的基础上,用笔画出体现情感的词和句,用笔画出体现文章写作意图的词和句,时间8分钟。这样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拿起笔来做什么,圈什么,画什么,有一个思考方向,且在圈画时还会思考,这里是“情”,这里也是“情”,“情”在变化;这里是“理”,文章就是想表达这样的主题呀,当然,圈情画理,什么是情,什么是理,不需要十分明朗地区分,很多文字是情中有理,理在情里,在圈画中,很多时候,会圈画出前后文字的联系,这不就是课堂所需要的思维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学生圈出了“她总是这么说”的“总”字,还有的同学圈出了“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后面的“?”,如果不拿起笔,没有圈情画理的思维方向,是很难找到理解课文的这些绝妙的支点。
三、读情明理
“读情明理”是课堂教学的深化环节。先说“读”。一是读什么。到这个环节,不可能再去读整个全文,得挑一些重点的语段来读,这就是在第二环节圈画出来的“情”“理”语段,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我挑选。二是怎么读。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声音传递情理,能注意重音、连音、语气;要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在深刻理解其中的“情”“理”的基础上去用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三是要读出什么。读书,有三读,读顺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这里读懂作者和读出自己是最难的。读懂作者,就是在读中体悟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读出自己,就是在读中要把自己受到的感染和启迪读出来。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在读经典作品时,会读出泪花来,那是因为在读的时候想到了自己。
再说“明”。明就是要对课文中的理能深刻感悟,明了文章的主题,明了作者写的目的。“明”理,可以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生平,引导学生分析,深入体会作者思想的出发点。《秋天的怀念》一课,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去“读情明理”:如果要读出一个双腿瘫痪的人的绝望,我们可以选哪些语段来读;如果要读出一个母亲的希望,我们可以选哪些语段来读;如果要读出一个人对生活有新的认识,我们可以选哪些语段来读。这三问,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相关的语段来读。在读时,要提醒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来。如“不,我不去!”史铁生心里想什么?“什么时候?”史铁生内心发生什么变化?“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这样读,文章的情和理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四、感情悟理
“感情悟理”是课堂教学的拓展迁移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里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里特别强调语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以文化人,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体现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国家要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文本的情和理来影响学生生命中的情和理。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染“情”,自悟“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秋天的怀念》一课,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感情悟理”:从史铁生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从史铁生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对待生命,我们要怎么做?这三个问题都在强调“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我们”来思维,站在主体的角度去感悟自己的收获,去化成自己的成长要素。课后再去引导学生读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史铁生,进一步地内醒自己。
“猜情度理,圈情画理,读情明理,感情悟理”,这是情理语文倡导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架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视教情、学情进行创新和变更。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引导他们要把语文教学落到情理上,才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