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阳非物质文化与精准扶贫结合路径探析

2020-02-21侯丽华

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侯丽华

摘 要: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既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又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注:本文系湖南省益阳市社科研究课题“益阳非物质文化与精准扶贫结合路径研究”(2019YS078)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财富。非物质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发展非物质文化相关的产业,既有利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助力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一、益阳非物质文化

益阳自秦代置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不完全统计,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民间文学、舞蹈、曲艺、手工技艺等,其中有4项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2项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45项进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凝聚着千百年来益阳人民的思想智慧、实践经验和文化价值观念,具有当地特定的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及不可替代的技术与艺术价值,是益阳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整理益阳非物质文化,有助于培育和打造烙有益阳印记的非物质文化知名品牌,促进益阳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化相关产业结构,提高相关产品质量,培育益阳经济新动能,助推益阳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除此之外,还有助于传承和发展益阳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益阳文化生态,丰富益阳文化资源,增强益阳人的文化自信。

二、益阳非物质文化的开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不断变化,审美观念也不断改变,面对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方式逐渐凋敝。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得到生存與发展,成为众多非物质文化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小郁竹艺、安化黑茶和舞凤山石砚这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益阳小郁竹艺历史悠久,曾经盛极一时。20世纪70至90年代,是益阳小郁竹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益阳城区及近郊有数量众多的小郁竹艺作坊,其产品经资水入洞庭湖,销往省内各地,并沿着长江流域销往湖北、江浙和上海等地。益阳小郁竹艺甚至还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传播至世界各地,小郁竹艺艺人被远派至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余个国家传授小郁竹艺技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最初两三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利用小郁竹艺的技艺和文化优势,成功举办了四届“国家竹文化节”,并举办了国际竹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国际竹类加工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受到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的限制,小郁竹艺产业迅速衰落,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且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平时以从事其他营生为主,不再专门从事小郁竹艺行业。

安化黑茶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始祖,在唐代的史料中记载为“渠江薄片”,曾列为朝廷贡品。至16世纪末期,安化黑茶已在中国茶界居于领先地位,在明朝万历年间被定为官茶。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当时安化县境内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安化黑茶的制作历史悠久,技艺成熟,其中千两茶制作技艺与茯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尖茶制作技艺入选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各类黑茶制作技艺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与发展,拥有一定数量的传承群体,许多有代表性的黑茶企业在传统技艺传承、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卓有成效。据相关部门统计,安化县现有授权使用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商标的茶叶企业100多家,年生产销售产品8万吨左右,黑茶产业的产值达到几百亿元。

舞凤山石砚因石质呈凤尾花纹,产于桃江县舞凤山而得名,享有“凤舞天池墨生香”的美誉,并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凤山石砚制作技艺注重因石立意、因意取材,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其制作的砚台集研墨、盛墨与装饰于一体,历来备受书画家喜爱。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的舞凤山砚石社曾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国营制砚单位,生产了大量的精品石砚,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并远销美洲、澳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凤山石砚的品牌产品“雕花砚”于1987年荣获“国家部优产品奖”。现成立有益阳市舞凤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舞凤山”商标,雇用了几十名擅长该技艺的手工艺人从事相关的生产制作工作。

三、益阳非物质文化与精准扶贫结合路径

许多经济水平欠发达的贫困地区都保存有非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将其与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效融合,既可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双赢。那么如何将非物质文化开发利用与精准扶贫结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非物质文化的知名度。可以依托益阳市春节联欢晚会、街头广场活动等,开展非物质文化的相关情景歌舞表演;可以拍摄并发布非物质文化宣传视频;可以组织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社区、进校园,开展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还可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节、非物质文化作品展、非物质文化新生代艺人竞技活动等艺术性和趣味性十足的活动。据此向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加深他们对本地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责任与意识,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非物质文化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拓展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市场面和增加非物质文化相关产品的消费群体。

二是加强支持和引导,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利用益阳小郁竹艺生产制造的竹椅、竹灯具等产品,利用安化黑茶制作技艺制作生产的千两茶、茯砖茶、天尖茶等产品,利用舞凤山石砚制作技艺制作生产的石砚、石茶桌等产品,将非物质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得相关产品符合群众现代审美观和养生理念,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技艺基础和市场需求。因此,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核心技艺整理挖掘、技艺改良与产品创新、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与推广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助力产业振兴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带动就业等经济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是加强融合发展,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常见的休闲方式。很多贫困地区既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又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应该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将非物质文化特色演艺活动、非物质文化技艺体验活动等融入当地的旅游项目中,给当地的旅游项目增加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如益阳市安化县是黑茶之乡,有几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又有茶马古道等历史遗迹。游客们来到安化县,可以参观生态茶园,重走茶马古道,参观制茶技艺,品茶,观看梅山文化展览,体验梅山风俗,等等。如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大花瑶景区,利用地处雪峰山的独特地理条件优势,依托深厚的花瑶文化底蕴,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山地旅游品牌,这些项目赋予了景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有利于增强景区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充满文化气息,极富吸引力、观赏力和参与度的特色品牌旅游项目。

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财富。精准扶贫是国家战略,充分利用益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加大非物质文化宣传推广力度,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开发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旅游项目,助力益阳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多赢。

参考文献:

[1]何月红.益阳“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14):295.

[2]陈峻.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展示[C]//博物馆学文集9.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335-341.

[3]文大山.益阳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初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2):57-62.

作者单位:

湖南工藝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