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

2020-02-21崔璨赵兰香王桂芳周树丽潘娜包东英黄晶蔡超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防护用品全院医务人员

崔璨 赵兰香 王桂芳周树丽潘娜包东英黄晶蔡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管理处,北京100069)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时,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作为收治相关患者的前沿阵地,不仅面临着患者诊疗、救治的压力,同时需要解决在诊疗、救治过程中保证医务人员、医院其他员工和来院就诊的其他患者及家属不发生感染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北京市级定点收治医疗机构之一,主要收治北京市疑似、确诊患者。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对疫情进行研判,同时结合医院现有硬件条件及人员配置,制定了一系列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分别从制定并完善制度和流程、合理配置物资保障供给充足、对人员严格管理杜绝感染传播、严抓消毒隔离控制传播风险几方面开展工作,下文将逐一介绍。

1 制定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流程并 逐渐完善

1.1 制定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防控制度

在正式接诊疑似/确诊患者前,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结合相关文件要求[1-4],牵头制定新冠肺炎防控流程27 个,覆盖预检分诊、患者筛查、医务人员防护、环境消毒、实验标本转运检测、医疗废物处置、尸体处理以及手术等高风险操作的相关工作流程,并根据执行科室反馈的问题及实际工作来不断优化、完善。

1.2 调整布局,完善分区动线

根据医院整体建筑布局,综合考虑防控水平,减少因疫情期间疑似患者及确诊患者导致其他就诊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感染风险,调整收治病区位置,并根据调整后的分区布局制定新冠肺炎诊疗区域及相关工作流程动线图,主要包括防护用品穿脱动线、实验室标本转运动线、废物转运动线、患者外出检查行走动线等。

2 合理配置消毒、防护物资,保障供给充足

2.1 协调医院消毒、防护物资配置及使用

协调全院消毒物资、防护用品的配置,对不同区域制定明确的消毒用品使用要求和防护用品穿戴要求,合理使用各项消毒、防护用品,保障诊疗安全、医务人员安全前提下,平衡物资的发放及配置。每日评估防护物资及消毒物资使用情况及储备情况,通过数据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保障物资供应。

2.2 规范医院各部门人员防护用品使用,在保 障安全前提下减少浪费

结合国家卫健委[5]、北京市卫健委等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各区域、部门、科室医院感染防控建议及防护用品使用指引”,以达到进一步规范全院防护用品使用的目的,在保障全院职工防护水平达到国家及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因个人防护用品错用、滥用而导致的防护物资紧缺或防护不到位。

3 对人员严格管理,杜绝感染传播

3.1 门诊患者风险评估分级,高风险患者诊前 强制筛查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非危急重症门诊患者尽量疏导分散就诊,如确需就诊者,在预检分诊同时,要求所有患者签署承诺书(《未隐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史的承诺书(门诊)》),对本人旅居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或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密切接触史、感染症状体征签字承诺,承诺自身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继续就诊,如因谎报、瞒报病情导致疫情扩散或发生医院感染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和文件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根据患者拟进行诊疗操作风险等级进行分级,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仅需普通问诊或间接诊疗的归为低风险等级,需要查体等诊疗操作的归为中风险等级,需要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可能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或产气溶胶操作的归为高风险等级。高风险等级患者在进行诊疗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强制筛查,筛查方式可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血常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及肺部影像学检测综合判断,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表现的才可进行进一步诊疗。

3.2 加强住院患者管理,普通病区患者需签 署承诺书并接受宣教

为保障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非新冠肺炎收治病区能正常开展其他疾病患者正常诊疗,同时避免因患者或家属因各种原因导致发生新型冠状病毒院内感染或因隐瞒自身病情导致引起其他住院患者感染,所有在疫情期间住院患者均签署承诺书(《未隐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史的承诺书(住院)》),确保自身无疫源地旅居史、无特殊感染者接触史、无可疑感染症状体征,如因谎报、瞒报病情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对普通病区患者、家属及其他来访者进行宣教培训,避免因防护不到位、误入隔离病区、接触可疑感染者导致发生感染的可能。

3.3 加强全院职工发热及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监测

通过问卷星软件制作“各科室职工旅居史及发热情况报告表”,全院各科室每日统计本科室发热、咳嗽、腹泻、呼吸困难等可疑感染症状体征,以及人员至湖北省武汉市旅行居住史,无防护状态下接触有流行病学史或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情况,及时发现有可疑感染表现或有流行病学史的医务人员,询问每位人员情况,并告知处置建议,如需进一步处置,及时联系医务处等部门统一协调处置。

3.4 通过多种形式对各类人员开展培训

深入现场,对一线医务人员、临床检验人员、后勤人员、保洁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内容覆盖防护用品的使用、环境清洁消毒、隔离、手卫生等,制作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图、特殊防护用品使用视频用于全院员工培训。每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专业建议小贴士”,对全院职工及公众进行防控宣传教育。

3.5 接诊疑似/确诊患者医务人员统一留观,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后勤保障同时,监测医务人员情况,及时管控感染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接诊疑似/确诊患者医务人员统一管理,入住指定宾馆,同时制定“入住宾馆人员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管理要求”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加强对体温及感染症状体征监测,出现可疑感染表现及时报告感染管理部门。对入住宾馆医务人员提出相应要求,减少在公共区域停留或聚集,及时回到自住客房,原则上均在客房内用餐,避免在宾馆餐厅集体就餐或外出就餐。配合宾馆对客房日常通风、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执行。

4 严抓消毒隔离,控制传播风险

4.1 严格落实消毒工作

制定新冠肺炎环境清洁消毒方案,对不同诊疗区域、不同消毒类别(空气、物体表面、餐具、床单元、医疗废物等)进行规定。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确诊患者诊疗、收治病区产生的所有医疗废物、患者被服、实验废物等均压力蒸汽灭菌后按医疗废物处理。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卫生保洁人员现场环境清洁消毒,包括日常清洁消毒、终末消毒以及医务人员临时居住区清洁消毒等。感控医师至现场对特殊诊疗区域(如确诊患者收治病区/室、标本检测实验室等)进行汽化过氧化氢灭菌。

4.2 严格落实疑似/确诊病例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新冠肺炎疑似/确诊病例收治于指定病区或隔离诊室。全院所有从事与疑似/确诊患者或其收治区域相关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开展日常诊疗、实验室检测、辅助检查等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标本转运、医疗废物处置、医用织物清洗、患者尸体处理等相关工作的后勤保障人员,需进入隔离诊区进行设备/器械维护、维修的工勤人员,均应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相关措施,保障工作人员自身不被感染,并避免因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引起的其他职工、患者、家属、访客发生感染或因环境污染导致的间接感染。

各科室职工结合科室及个人开展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流程,执行区域化管理和动线管理要求。科主任全面负责对所在区域内的本科室人员、接诊患者及家属、其它科室外来工作人员、清洁物资及污物的管理,所有进入相关区域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区域管理要求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同时有监督责任,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反馈相关科室。

4.3 严格落实全院职工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核查

全院各部门每日对本部门职工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核查,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加强核查力度,提高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对于不清楚、不了解或不按要求执行的职工再次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对于拒不履行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相关要求职工,建议调离岗位。各科室应设置医院感染防控监督岗,对与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开展核查,并填写相应核查记录表,科主任为措施落实情况核查工作负责人。

医务处、护理部、感染管理处、总务处等职能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所辖职工医院感染防控督查或抽查,及时发现科室、个人在执行医院感染防控要求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或个案问题,督促相应科室或人员及时改进。

每日对临床各部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收集一线人员意见,完善细化工作流程,保障诊疗安全及医务人员安全,督查范围覆盖全院各科室、部门,重点部门、重点环节每日督查。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从湖北省武汉市开始,到本院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北京市级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并收治第一例确诊患者仅不到一个月时间。从疫情防控的准备期,到正式接诊疑似/确诊患者,再到后来院内开展病毒核酸检测,重症患者救治,患者治愈出院及出现死亡病例后的处理,在医院感染防控层面面对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通过信息及时共享,有效开展多部门协作,制定并落实各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确保了整体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紧张但有序的执行。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时,在医院领导团队的领导下,继续发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的作用,结合疫情防控及临床实际需求,开展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防护用品全院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全院病床统筹收治模式下的绩效核算方法初探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
抓好四项任务加强采油厂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
PDCA循环在全院复用器械基数管理中的应用
白衣天使穿上绿装拓展忙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确保职业健康安全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浅析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范畴与特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