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体验式”课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0-05-22申权威张丹丹尹王宇中
申权威张丹丹尹 磊 王宇中
(1.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十堰442000;2.信阳学院,信阳464000;3.广东培正学院,广州510830)
1 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公共必修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它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为重点,最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来落实。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是其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重视教师将内容系统、准确、有效的传递,更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传统讲授法很难达成上述目标,为此,部分教师开始进行有益的教改尝试。如徐亚萍[1]、张赛宜[2]等人的“对分课堂”;李莎[3]、刘晨[4]等人的“翻转课堂”;邱小艳[5]、张驰[6]等人的“体验式”教学等。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对分课堂”在知识的内化建构方面有独到优势,但缺乏体验与感悟,不契合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翻转课堂”遇到的关键问题在于素材库的建设,包括视频、案例、新闻报道、相关文学作品等;“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问题在于适切心理游戏、主题活动的开发设计。“翻转课堂”可以很好的进行知识获取,但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可以在活动与游戏中体验与感悟,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传递。基于此,我们构建“翻转+体验”的课堂模式,尝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与学进行重新设计。
2 研究内容
2.1 理论基础论证
进行“翻转+体验式”教学首先要有理论基础的论证。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两名化学教师在2007年首先实践了翻转课堂[7]。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被认为正式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 教授主张翻转式教学,把知识传授放到课前进行,而把知识吸收环节放到课内进行[8]。美国克林顿戴尔高中在2010年对140名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提高,各门课程的不及格率(原先一直在50%以上)分别降低为:英语语言艺术33%、数学31%、科学22%、社会研究19%;两年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翻转教学模式[9]。近几年,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的热点话题[10-1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言,学生需要大量感性材料的认识,如视频、案例、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但若在课堂上进行又过于占用时间。针对这一矛盾,翻转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即教师选取与制作翻转素材,让学生课前完成对素材的观看或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上的理解、体会、感悟。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体验式教学借鉴吸收了生命哲学、情感心理学、后现代知识论、对话理论关于体验特征与意义的深刻论述,对于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尤其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13]。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指导者,而是提问者、协调者和建议者。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以启发式、互动式、感悟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助、他助、助人的机会,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探索的学习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大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翻转+体验式”教学十分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侧重课前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验”侧重课堂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思考、体悟、沟通素养的培养。“翻转”与“体验”的融合贯通了课前与课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活力。
2.2 翻转素材的选取与制作
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主要挑战在于翻转素材的选取与制作以及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操作程式。台湾大学李维晏等6位老师,历时3年,通过17个班级的教学实践,归纳出有效实施翻转教学的“五步教学模式”,即前思、打底、演练、拓展、反思。前思、打底在课前完成,演练、拓展在课中完成,最后是课后的反思。前思,提前一周介绍主题,略述学习方向但留有悬念,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底,提供多元的翻转素材(视频、案例、新闻报道、相关文学作品等),对素材长度、内容相关度均要做出评估,并制作引导式问题卷。据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9个专题的课前前思和打底进行素材的选取,并分别制作引导式问题卷,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的翻转学习,步骤清晰明确,有章可循。
2.3 体验式教学中适切心理游戏、主题活动的开发与设计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用富有生命力的体验和感悟取代枯燥的说教。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情景创设、话剧表演、游戏演练、脑力激荡等方法和手段,精心创设一种适宜的情境和情感氛围,学生以团队方式分工协作参与其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和感悟周围世界,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分享体验、提升认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激发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活力。我们对李维晏博士“五步教学模式”的演练和拓展部分采用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九个专题分别选取设计2~3个心理游戏、主题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自我、快乐成长的教学目标。
2.4 “翻转”与“体验”的衔接融合
为了使“翻转”与“体验”更好地衔接融合,发挥两者的优势,我们做了以下教学设计:学生对翻转素材的观阅作为课前的前思与打底,演练与拓展部分使用2~3个体验活动,中间以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讲授、教师升华进行串联(图1)。
图1“翻转+体验”式教学设计
2.5 教学设置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采用专题式教学,每次课程一个主题,共9个主题18个学时。采用“翻转+体验”的授课模式对内容、课堂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表1)。
现以专题2为例详细说明“翻转+体验”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以往翻转课堂的痛点在于学生泛泛观阅视频文字资料,未做深刻思考,无法同课程主题结合起来,也就达不到翻转目的。引导式问题卷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翻转素材,并要求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卷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思考课程主题。课堂开始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问题卷抢答、教师讲授等形式加深翻转素材的理解,之后通过体验活动创设生生交流、参与、体验、感悟的学习空间,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激发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活力,最后教师点播疑问、总结共识、升华主题(表2)。
表1“翻转+体验”式教学专题设置表
表2专题2“翻转+体验”式教学设计表
2.6 成绩管理与考核制度重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侧重于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旨在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力,激发行为潜能。因此对其考核的重点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将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结合自身经历应用的感受和体验。基于此,设计如下考核方式。个人作业:每个专题结束后提交500字左右的反思,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小组作品(3~5人一组):在9个专题中任选3个进行作品创作,鼓励团队合作、倡导创新精神、接纳不同形式(科普短片、公益宣传短片、视频录制、辩论、演讲、话剧、相声、小品、绘画等均可)。成绩总分100分,由3个方面构成:个人作业100分×40%+小品100分×40%+出勤及课堂参与度100分×20%,其中出勤及课堂参与度数据由超星学习通全程管理。
2.7 教学质量监测
对这种新的授课模式,通过3种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其一,每两周对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共4次),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建议,做出修正调整。其二,邀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深教师2名(讲授该课程3年以上)担任课改顾问,深入课堂一线听评课(每人随机2次),根据“优点、不足、改进、总体评价”4个方面形成书面反馈。其三,对学习成果(个人作业、小组作品)对照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评价。
3 教学效果
3.1 研究对象
2019级药护学院临本1~2班以传统讲授法授课,作为对照组;3~4班的专题2“心理土壤”、专题3“功在平时”采用“翻转+体验式”教学,作为实验组。对这两个专题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若效果良好,则在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全面采用”翻转+体验式”教学。此次实践可看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3.2 问卷反馈
通过问卷星(https://www.wjx.cn/jq/558337 82.aspx)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所有问题采用李克特七级评分(1-非常低,7-非常高),数据录入SPSS 22.0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两次调查的平均值,发现:实验组在目标认同度、目标达成度、总体满意度、学习受益度、生活迁移度、课外投入度6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表3)。
表3两组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比较(x±s)
3.3 访谈反馈
访谈可以和受访者近距离接触,听取他们关于此教学方式的态度,获取生动鲜活的一手资料。从实验组教学班随机选取10名同学就专题2~3的“翻转+体验式”教学进行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见:https://www.wjx.cn/jq/55836919.aspx)。将受访者的回答总结如下:①此教学方式新颖、有趣;②课前的翻转素材既有趣又联系课本知识,看后引人思考;③课堂的体验活动很好玩,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大家的热情;④能激发自主学习和与人讨论的动机;⑤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⑦相比传统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讨论;⑧课外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多了;⑨很受益;⑩两位同学提到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大家课前观阅翻转素材,可能对部分同学不太习惯,有个适应的过程或者提醒大家观阅的机制;⑪小组讨论发言环节尽量让大家的发言机会均等;⑫体验活动虽好但需要控制人数,班级人数多的话不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总体上看,大家对“翻转+体验式”教学比较认可,也提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⑩~⑫很有意义,计划在后续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同时将受访者表达的文字材料输入BlueMC进行文本分析,形成词云(图2)。
3.4 课程顾问反馈
对2名课程顾问的4 份听课反馈进行分析,整体上看“翻转+体验式”教学的优点比较明显,不足之处可通过改进措施加以完善,总体评价在8分以上(表4)。
图2访谈词云
表4 课程顾问听课反馈
4 结 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体验”式教学是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发展出的教学模式,具有普适性,可推广到所有开设该课程的高校。此外,“翻转+体验”式教学兼具固定性与灵活性:固定性体现在图1 的教学设计上,清晰连贯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便于操作实施;灵活性体现在表1翻转素材和体验活动的选取设计上,可形成不断优化的资源库,以及教师间的共建共享。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学习转向“思考、参与、交流、讨论”的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要求学生在课前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独立学习、观看视频、阅读指定材料,课堂上带着这些先嵌知识和疑问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通过设计的活动进行体验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提炼与升华。教学实践表明,“翻转+体验”式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讲授法,达到了优化教学环节,改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