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文本

2020-02-18魏银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文本解读课堂教学

魏银珠

[摘要]课堂教学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才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解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教师根据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思想,尊重儿童的特点,从生活出发、从感性出发、从儿童范式出发,引导儿童沉入文本的情境中,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立场;文本解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63-02

我坐在李吉林老师的身旁,静静地听着她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极为缓慢地,李老师斟字酌句地读读、停停,一篇文章读了好久好久……读罢,沉吟,李老师认真地对我说:“解读文本,我们必须设定自己就是儿童。想想这个文本当中需要教给孩子什么。记住:是孩子在学习,怎样从孩子的角度去读课文,而不是我们成人怎么解读。”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解读文本,考虑得最多的是作者的立场、意图,或者是作为教者该如何挖掘文本,却忽略儿童的立场和需要。李老师的话,让我重新审视“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文本”这个问题,于是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一、符号还是生活

有学者认为:“人类第一次(包括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教育行为一定是传授直接经验的。那时候别说间接经验的承载物还没有‘造出来,首先是没有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必须等待,等待直接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幼婴期与每个人的幼婴期有着极为相似的性质”,因此,人类的“儿童时代”的学习特质,就是当今每一个儿童学习特质的遥远记忆。(严清《从教育装备的演变看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江苏教育研究》,2014.7)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我们就要思考:我们是简单地、去生活地、去情境地把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还是利用文本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理解文本提供给他们的真实的语言情景。

如果语文是一般的符号的话,那么我们很容易从文中抽取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然后进行升华,这样就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李老师教我把红军过草地的那段生活,那段学生听说过但不熟悉的生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真实中体会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艰难。

这个故事发生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这是现在的学生无法想象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上课伊始,李老师提示我用深情的语言、直观的视频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段艰苦的岁月。

展开想象、生动描述,是读写结合教学手法中的一种。这种手法能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立体的画面。《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场景描写,用简短的文字把悲痛的气氛渲染到极点,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李老师建议我通过一幅图画、一段音乐,把学生带到感人至深的场景中。这样,学生看着画面,在静默悲凉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方副官长无奈地端起枪义放下,端起枪义放下;老饲养员抱住头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彭德怀一动不动地站着,站成了一尊雕塑……这样的镜头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学生情感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这个场景,人物的情感也在想象中凸显出来了。这样一种想象场景、描述场景的形式把语言训练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有效的统一。

要记住: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不是符号优先而是生活优先。

二、理性还是感性

卢梭认为,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站在儿童立场上,就要尊重儿童的感性规定。如果站在成人的理性立场,往往就是说教;如果站在儿童的感性立场,就会格外关注文本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等,而这些往往是一个有故事的文本必备的要素。这些必备要素是语文的本质规定,就是反映生活、反映人物、反映世界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而不是离开这些内容去架空分析。

朗读是一种将语言与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法。彭德怀将军和战士们的对话写得非常感人。李老师提醒我,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段对话,更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仔细研读彭德怀和战士们的这段对话,我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理解战士们那恳切的请求、彭德怀那平静而坚定的劝慰。通过动情的朗读,学生再现了当时感人的一幕,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同时也理解到写人、写故事可以通过对话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我们看李老师的课,孩子是那样的投入其rf1。她的课堂,不是从理性到理性,不是从符号到符号,不是从思想到思想,而是创设生动的情境化理性为感性,触摸儿童的脉搏,紧贴儿童的心灵。这就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学校的教育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心灵的接触。抓住儿童的心灵,尊重儿童的感性,这就是李老师从儿童感性出发进行文本解读恪守的原则。

要记住: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不是理性优先而是感性优先。

三、成人范式还是儿童范式

解读文本是教师以成人范式进行解读还是以儿童的范式来解读?李老师在《我,长大的儿童》一书中说:“我常常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啊,想啊;我倚在这神奇的门扉旁,用孩子的眼睛看呀,看呀……”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蕴含着崇高的、深刻的思想。解读时,如果离开具体的细节这种感性的东西,而往成人设定的主题思想去升华、人为地拔高,那就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了。因此,李老师指导我,要抓住文本的细节描写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对文本中的词语,李老师有她特殊的看法。她认为,词语是有生命的,能传递出思想感情,让我们感同身受。她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老师笑着对我说:“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很多,你要带领学生潜心读书,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去细细地品味,品读‘爱骡之情。”品读体会时,李老师还强调指出:推敲词语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抓住彭德怀“背过脸去”“缓缓地”摘下军帽,“抚摸”着大黑骡子,“悄悄地”“塞”“一直看着”等细节,让学生深入体会彭德怀将军的侠骨柔情。彭德怀将军是这样地爱着他的大黑骡子,可是当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坚决地下达杀骡子的命令。从一个个细微之处中,我们体会到:在彭德怀的心里,戰士的生命高于一切。通过细节的品读,学生不仅体会了人物的情感,而且领悟到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要记住: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不是成人学习范式优先而是儿童学习范式优先。

李老师基于儿童立场的文本解读思想帮助我准确地切入文本的教学。从儿童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从儿童的感性特质出发,似一缕花香吹进心扉,使习惯于成人立场的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走近儿童、走进儿童成为我文本解读的原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让学生一课一得,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更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儿童立场应贯穿在语文教学乃至全部的教育中,使儿童站在教育的最中央,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文本解读课堂教学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