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阅读,从此提速远航

2020-02-18何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何捷

[摘要]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是名著节选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走进外国名著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作品的梗概并学习写作品梗概。教学中,教师要对整个单元的导航系统、内容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单元的内容特质,并采取远近相应、读写相连等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形成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和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设想;教学策略;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01-03

一、内容解读

(一)单元的导航系统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为“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写作目标为“学习写作品梗概”。阅读和写作的目标极为匹配,互相映衬,可以实现统整后同步推进的教学要求。

为实现学习目标,教材选编了三部名著的节选部分作为学习内容。第一篇为《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第二篇为《骑鹅旅行记(节选)》,第三篇为《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些名著节选,能让学生在短、平、快的阅读实践中认识梗概,学习写梗概的方法,最终学会写梗概,达成本单元读与写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诱发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愿望。

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等内容,多方合力,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中达成单元学习的目标。

(二)单元的内容系统

1.阅读教学部分

(1)关于《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本课的内容尤为特别,先呈现全书梗概,再呈现节选片段。这样的编排特点,适合进行比对式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先阅读梗概部分,再阅读节选部分,最后做下面两件事。一是对比梗概与原文的差异;二是尝试在梗概中寻找节选片段的影子,在比对中发现“如何把细腻的一段话浓缩为简短的一句话”,或者是“如何把简短的一句话演化为丰富的、具体的长文”的方法。在这长长短短的互换与改变中,学生体验到文字表达的魅力,也初步感受梗概的写作特质。

本文的课后习题共有两道,还有选做的小练笔。第一道练习是让学生用小标题的方式,对鲁滨逊流落荒岛的故事进行概括。“概括小标题”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梳理,是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训练形式。此前已有多次学习,此处属于复习之前所学,目的是为快速掌握情节服务。第二题让学生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道题瞄准了人物形象,从外在的事件和内在的心态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见,树立人物形象,需要内外兼修,需要心与事相融合。这样的练习,除了得出结论外,更大的意义是为学生铺就一条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路径。

(2)关于《骑鹅旅行记(节选)》

这一课的节选,犹如一个“药引子”,最大的作用是引发学生阅读原文的兴趣。此课的提示语写道:“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这是对小说原著有趣情节的提示。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就产生了好奇。一旦阅读了节选部分,相信大部分学生就会被这样神奇的文字所征服,感受到文中男孩的奇妙变化,体验他的奇特經历,并对这些只言片语的背后产生极大的探索欲望。学生还想知道:“之前他是什么样的?后来他又会变成什么样?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从此,他们就开始迈向阅读原著之旅。

此课节选的部分非常适合引发学生对原著的探索,因为它足够有趣,具备三大优点。一是节选部分与儿童生活的契合度很高,其中的很多描写,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他们的真实感受。这使得不少学生一看就觉得:“哇,这不就是写我吗?”二是节选部分对“顽童”的共性捕捉很到位。儿童文学研究者刘绪源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有三大母题:“顽童”“爱”“自然”。而节选中的男孩,是一个典型的顽童形象。顽童在男孩的世界中极有“市场”,很容易引发共鸣。这就是母题的独特魅力。三是节选部分的语言魅力十足。读了《骑鹅旅行记(节选)》,学生就会被文中的语言所折服。它风趣幽默、鲜活真实、引人人胜,因此阅读原著的欲望就越来越强。节选部分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对原文的关注,甚至会产生“下课后就去读”的冲动。

(3)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在这一课的阅读提示中,教材直接点出对情节与人物的关注。例如,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他的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显而易见,这是让学生关注情节与人物特点两个要素,同时也带有引发对原著阅读的功能。此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本单元最后一节的自读课中,再次对标、达标。

2.表达教学部分

(1)关于口语交际

本次的口语交际内容为《同读一本书》。教材编排得极为贴心,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首先,让学生选择书,“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共同的选择,让口语交际的教学在内容上得以集中。其次,根据书的内容选择口语交际的话题。如,“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怎样评价主人公”“对谁印象最深”“有什么地方完全出乎意料”“是否有令人不安的情节”“想到哪些相似的书”等。话题是多样的,提供给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这有助于交际的灵活多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有助于活跃交际的氛围。最后,在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与理解选定话题后,组织更为有深度的交流。此时,要注重提示语中对如何表达的提醒:“引用原文说明观点。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是否充分。”即做到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对话互动,这才是真正的交际,才能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2)关于习作

本单元习作,编排得特别用心。在写作前时,教材创设了一个个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给人温暖的生活化情境——“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一个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班级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你的好伙伴最近看到你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你读的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这三个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原貌,很容易诱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情境的创设,在促进表达的同时,也降低了习作难度。

此外,本单元还设计了习作的结构导图,清晰地提示习作该怎么写出来。也就是说,写出作品梗概其实就是简单的“三步走”:一为“读懂内容,把握脉络”,二为“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三为“锤炼语言,表达连贯”。教材编排的匠心独运还体现在,不仅是简单地给出关于怎么写的“干货”,更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配合上文所说的“三步走”,编者再次推进,给出三个非常明晰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本次习作,教材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下面三个便利条件。

一是“方法凸现,操作细化”。例如,提示学生要“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教师知道要指导学生做什么,学生知道该具体怎么做。二是“序列清晰,合理匹配”。例如,提示学生要注意“保留‘主干,去除‘枝叶”;要简明概括章节内容;要适当补充,白然过渡;要让语言更连贯。这样的写作顺序很清楚,便于学生具体操作。我国已故的著名学者顾黄初先生曾经说:“我们一直从事着‘半拉子的作文教学,即我们的教学不能匹配学生作文产出的自然流程。”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如今的操作序列和学生写作过程非常吻合,写作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可期的。三是“回归真实,让读者检验”。我们发现在习作要求的最后,教材还编排了一段话:“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书的大意,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没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这就将读者的反馈信息作为作者修改的依据,让读者成为改的督促者、文章品质的品鉴人。这样,与之前创设的仿真情境相呼应,给学生更为完整与真切的写作体验。

(3)关于“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和整个单元的选文特别匹配,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快乐读书吧”提示学生“漫步世界名著的花园”。教材指定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编者不是做“甩手掌柜”,让学生自己阅读,而是给了贴心的引导。

一是进行读书的基本指导。例如,提示框中明确指出:“读名著,先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就更大了。”这些阅读的路径指导,对学生来说是切实有效、真实可用的。二是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材选用了英国的柯勒律治与我国的林纾对这本书所做的评论,以“书评”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感受不同的人的阅读体验,分享阅读的乐趣。其最大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三是分享实用的阅读方法。“快乐读书吧”还设置了情景对话,通过对话分享适合学生的读书方法。例如,随时写下感受,标注重点页码,绘制人物图谱,记录全书结构等。“快乐读书吧”的最后部分,还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做好整理与回顾,使单元学习画上完美的句号。

二、单元特质分析

本单元课文为经典名著节选。为什么要选编节选?有什么价值?相比其他单元的提供的短小且完整的文章来说,节选名著为课文,有以下三个方面不容忽视的教学特质。

(一)最为集中地呈现精彩

节选部分是编者精心为学生挑选的,至少在三个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名著无与伦比的精彩。一是精彩的文笔,这白不必多说,阅读了就能感受到;二是特殊的文风,不同作者来自不同的地域,代表着不同的风格,让学生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三是独特的文化,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节选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受到迥异的文化魅力。例如,《骑鹅旅行记》中的“旅行”,主要让学生感受旅行文化;《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历险”,让学生感受冒险文化;《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漂流”,让学生感受漂流文化。这些不是随意选择,而是一种精心安排。

(二)确保获取文学信息

节选的内容带有较丰富的文学信息。从保底的教学需求来说,节选至少能保证学生在阅读时获取下面这些信息,实现认知能力的增长。如,本文作者是谁?本文选自哪部名著?本文作者生活在哪一个时代?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大致获取与此篇相关的文学信息。这样,借助教材打开了认知视窗、拓宽了认知扇面,实现学生的认知升级。这是重要且常见的积累式学习。

(三)引发蝴蝶效应

节选的片段都很精彩,阅读后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实现统编教科书选编的主要目的——读一篇带出一本。节选阅读,逐步实现看了一段想看一章、看了一章想看一篇、看了一篇想看一整本的目标。这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相信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发阅读期待,比强制的要求效果更好、作用更大,是教学中最为期待的美好结果。

三、单元教学建议

(一)远近相应

执教本单元,应注重“近的目标”和“远的目标”之间相互呼应。具体来说,有“三近”“三远”。

第一个近的目标为切实教好本单元的各篇课文,远的目标为读好整本书。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名著的魅力;其次,做好牵引佯作,引发学生关注原著,对原著产生探索与好奇之情,并适当融人与原著相关的各种信息,为阅读原著做好准备;第三,有效引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人物图谱等方式,开展阅读分享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外选择名著进行自读。

第二个近的目标是完成梗概的学习与写作,而远的目标是概括与评鉴能力的发展。梗概的写作是全新的内容。这一内容的背后,体现了对概括能力的重视、对文学品鉴能力提升的需求。六年级是第三学段。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把书读薄,具有概括的能力,同时进行更为丰富的积累。此外,还应立足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力,让学生选择优质的图书,对阅读的图书进行评价,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交际交往的一种依托,才能让学生借助读书交朋友,形成共读好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全新学习格局。

第三个近的目标是完成本单元的读与写的任务,远的目标是指向核心素养。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品鉴能力的提升、对文学性文本的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文学修养本身的积淀,教师都应该予以关注。执教过程中,不要盯着近处而忽略远处,也不要求大求空而忽略对单元文本细致而又扎实的教学。

(二)读写相连

首先,应注重从读中学习对情节的把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这里的习作,更多地指向课后的自然写、自由写,也可以是其他单元的习作。因为,在小学阶段的习作都要求学生描绘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所以都要对情节进行铺展。这些通用的写作基本能力,都可以在本单元学习中获取。

其次,在读中完成对样板的学习,在写中直接模仿运用。教师应特别注重《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提供的完整的梗概,把它作为教学的样板,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如,知道什么是梗概、学习如何写梗概,并在单元习作时,直接迁移运用。

最后,在读rrI汲取语言生长的力量,在写中自然运用。本单元所选的名著内容,从语言品质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本。这是本单元学习不容错过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关注,细致揣摩,注重经典片段的文学品鉴,进行交流分享,并鼓励学生主动积累语言、丰富表达,在习作中自觉运用。

(三)教学相长

本单元的“教”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同生共长的。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阅读材料、口語交际、习作的三位一体,联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阅读节选片段,学习语言、学习表达;借助口语交际,做好交际交往,同时为习作做好准备;在完成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而不待教师讲。

此外,教与学中不应忽视对教材的助力系统的把握。例如,课后练习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不应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其他板块的学习也一样,应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因为它们都会转变成可贵的学习力。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