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
2020-02-14刘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要求,既是对高级干部的要求,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修养需要达到的目标与遵循的标准。党性修养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进行综合构架。党员干部的党性,需要在学习中提升、在组织中锤炼、在实践中升华。
关键词:党性修养;机关干部;党内政治生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1-0091-03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國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最高而又最集中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优秀品质和宝贵精神的最高而又最集中的汇集。”[1]党性修养也称党性锻炼,是指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造,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水平的过程。
党性修养是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其效果怎样,如何对之进行评判,实践中不好把握尺度。鉴于此,调研组采用实证的方法,以党员干部自己对党性修养的认识为分析切入点,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调研在S省省直机关党员干部中展开。S省地处中国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S省在脱贫攻坚、灾后重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工作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能力与担当,锤炼着党员干部的党性。S省省直机关干部理论素养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多具有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考察其党性修养状况,具有代表意义。调研以两种方式进行:第一,对在党校学习的省直机关138名学员(50名处级干部党员,49名科级干部党员,39名科级以下党员)提交的党性修养自评报告为蓝本进行分析;第二,在阅读了这些党性分析报告之后,从138名学员中选出20名有代表性的党员进行专题座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比较全面地看出党员干部所思、所想、所为,直观地分析他们思想上有什么困惑,工作中有怎样的思虑,行为中有怎样的状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是怎样运用党性原则改造主观世界的。
一、党性修养的实效性
调研发现,通过党内开展的一系列集中教育,S省省直机关党员干部的党性得以锤炼,党性修养得以进一步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对标先进中奋发有为,在主动作为中履职尽责,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中央、省委重大战略、重要部署、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但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理论学习不全面不深入、担当不够、作风不实等。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出“五个过硬”的要求,即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五个过硬”既是对高级干部的要求,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修养需要达到的目标与遵循的标准。S省省直机关党员干部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对标“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五个方面,对党性修养存在的差距、问题以及提升的举措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一)对标“信念过硬”
座谈的20名党员都反映,通过学习“理论上更清晰,政治上更坚定了”。但距“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2],还有差距,学习质量有待提高。分析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习内容广度深度不够。在广度上,普遍反映学习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碎片化学习多,系统读原文少”。在深度上,停留在“字面理解多、深入思考钻研少”,存在“学过即可,看过则行”“大体上知道、概括性了解”的现象。二是学习形式传统单一。以会带学多,填鸭式、硬灌式讲授多,形而上学的学习多。三是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存在“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心理,于是出现“被动安排学习多、主动积极学习少”“规定学习动作多、自选学习动作少”等现象。
(二)对标“政治过硬”
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都表示做到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对“政治过硬”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20位座谈的学员中,有5位学员认为存在“理想信念不够牢固,在名利和进退之间放松对自身建设的要求,在比较和计较中淡化了公仆意识、群众观念”的问题。有4位学员认为存在“政治警觉性不高,忧患意识淡薄”“对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党的形象、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思考研究不深,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鉴别力”;有5位学员认为存在“对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言论、不良风气,没有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身份力所能及进行抵制与及时制止”的情况。
(三)对标“责任过硬”
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都表示基本做到了“在闯关夺隘中开创新局,在干在实处中走在前列,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对“责任过硬”存在的问题,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与20位座谈的学员都做了坦诚而实在的分析。以座谈的学员为例,有6位学员认为“多了暮气,少了锐气”,攻坚破难锐气与干劲儿有所弱化。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多了安排,少了亲为”,总想缓一缓、松一松、推一推。5位学员坦言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工作“求稳怕乱”,缺乏创新精神,满足于现状,习惯于老套路、老习惯,满足于完成任务,常规思路多,创造性开展工作少。4位学员认为担当意识不够,“等、靠”的意识严重,工作不够主动,依赖领导决策,等待领导安排,安排一件做一件。8位学员坦言有“扫好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只注意自己遵守美德,面对社会上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时候,或者不敢积极“亮剑”,或者批评不理直气壮,或者选择置之不理。
(四)对标“能力过硬”
党的十九大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唯有如此,才能站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前列。通过对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的分析,发现党员干部都能感知“能力不足危险”,能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但对如何更好提高能力,尤其在提高“改革创新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方面,依然存在困惑。
(五)对标“作风过硬”
调研发现,机关党员干部都能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改进明显,但在深入细致上还不够,能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浮在机关多,深入现场少”。20位座谈的党员中,6位坦言为民务实的精神有所淡化,有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俘虏”。指导基层工作不耐心,服务方式不细致,服务办法不够多;与基层、一线同志交流少了,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5位党员认为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意志不够坚定,有时会产生攀比心态和心理落差,在攀比中扭曲了思想,出现了消极态度。
二、党性修养的框架结构
党性修养既是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既是个自我个体修养的过程,也是组织关心、帮助、指导的组织行为。党性修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进行综合构架。
(一)从主体上看,党员个体是党性修养的主体
同时,党性修养的主体是多元的,党委(党组)、组织宣传部门、党校、党校教师也是主体,他们或者是党员党性修养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或者提供平台、锻造熔炉,或者“传道授业解惑”。调研中发现,党委(党组)及部门在组织安排“党性修养”活动中履行了主体责任,积极构建“党内政治生活”的党性教育平台,以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积极推动包括党性修养在内的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党校是党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新颖的教学方式为党员干部铸造了党性修养的大熔炉。
(二)从主观方面来看,党员干部有提高党性修养的主动性
在党性修养自评报告中,所有党员干部都表示要下决心进行艰苦的党性锤炼。然而,调研发现,党员在党性修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譬如座谈的20名党员中,有12名党员认为“学习主要靠单位安排,缺少主动学习”,7名党员认为“工作常常处于被推着走”状态,6名学员坦言“在集中教育之外缺乏自觉的、主动的自省”。
(三)从客体上看,党员党性修养所依存的载体与平台很多,发挥作用大小不同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调研发现,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严肃、活泼、生动、有效,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不讲创新、不讲活力、照搬照套的倾向”“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的倾向”“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倾向”,党性修养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还是存在。党校是党性锻炼的大熔炉。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都认为经过党校的集中学习,党员“理论水平得以提高、党性修养得以提升”。对党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座谈的20位学员有16位认为进党校学习的机会太少,有4位反映工作十多年了才第一次进党校进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有17位党员认为党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有3位党员认为一些老师授课枯燥,讲授不深刻。红色资源是进行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调研显示,95%的学员认为在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的“穿红军衣、吃红军饭”“爬雪山、过草地”等活动对心灵的震撼效果最强。有学员感慨“重走长征路上的挥汗如雨,胜过教科书上的千言万语”。
(四)从客观方面来看,党性修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实话、干实事最能检验和锤炼党性。”[3]党性修养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但并不是无法感知,不能检测的。就理想信念的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经历一两件事、听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看长期表现,甚至看一辈子。”[4]从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来看,党员干部的党性分析都不是空洞的,都能结合理论学习、改进作风、责任担当、恪守纪律、实践工作等方面来谈党性修养,都认真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原因,也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三、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4]党性修养是个长期锻煉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名共产党员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艰苦锤炼、不断递进发展、接近目标的过程。
(一)在学习中成长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好学才能上进。提高党员干部理论修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学习内容要丰富。“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4]二是学习方向要正确。“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4]三是学习目的要清晰。“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4]四是学习误区要澄清。针对“被动学”“要我学”的问题,要学会培养兴趣。“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4]针对“没有时间学”的问题,要学会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4]
(二)在组织中锤炼
锤炼党性,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5]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抓住继承和创新两个关键环节。“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5],同时,我们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锤炼党性,要发挥好党校干部教育主阵地作用。“党校承担着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使命。”[6]调研显示,党员干部通过在党校学习,普遍感觉理论水平得到极大提高。20名座谈学员都希望能经常进党校学习,也希望党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进一步提高水平。锤炼党性,要利用好红色教育资源。138份党性修养自评报告都重点突出红色教育基地的学习锻炼对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有学员建议把全省、全国红色教育基地串联起来,组织上应分批分阶段让党员干部进行体验式党性锻炼。有学员建议加重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比重。
(三)在实践中提升
“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4]
参考文献:
[1]梅荣政.不断提升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30.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5,417,404,406,407.
[5]習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
收稿日期:2019-07-20
基金项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19年度一般调研项目《关于机关干部党性修养的调查报告》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包括刘伟、崔霞、欧阳玉蕾、齐子鉴。
作者简介:刘伟(1974-),男,四川安岳人,科社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从事政治学、领导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