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丽平教授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

2020-02-14孙海航孙丽平

吉林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消积食积内热

孙海航,孙丽平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长春 130021)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s)又称为复感,是指1年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正常范围[1]。该病的病因复杂,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等多种因素有关[2]。若临床重视程度不足可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对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导师孙丽平教授从事中医儿科工作20余年,对本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下面将其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学术思想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位主要在肺,与脾关系密切。孙丽平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为外感风邪,内因主要为食积内热。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肺不足则卫气不固,脾不足则化源不生,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儿发病容易,加之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则产生复感。肺脾气虚、食积内热是导致复感发生的关键因素。食积内热日久可化为肺脾气虚,临床以食积内热证为多见。

中医古籍并无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名的记载,但其中“体虚感冒”“虚人感冒”等描述与本病较为接近。小儿易罹患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小儿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致复感;“风雨寒暑,饮食居处”,小儿喂养不当,调护失宜,造成复感;“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软脆不任风寒”。因小儿厚养,家长恐小儿外感风寒,外出衣物多厚重,少见风日,稍有不慎,则造成复感[4]。正如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云:“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卫于外,风邪不能为害。惟脾虚而肌肉不充,肺虚而玄府不闭,则风乘虚入。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肺脾二脏关系密切,互为影响,脾为肺之母脏,脾之运化不畅,则中焦郁热,导致食积内热,上扰子脏,久病必虚,导致肺气失于宣降,正气不行则致复感。由于小儿平素饮食偏于肥甘炙煿,故食积内热型患儿并非少见。追溯病史发现小儿复感诱因多为“饮食不知自节”,即饮食不均衡、嗜食辛辣或无节制地滥用补品,亦或“冷暖不自知”,其外界环境、平素将养过温、衣被过厚亦或母亲孕期过食肥甘而致生后胎毒热盛[5]。此为患儿疳证(食积内热型)多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食积内热证日久可以转化为肺脾气虚证。小儿脾胃常虚,脏腑娇嫩,易致喂养失宜而损伤脾胃。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脏腑之气皆禀于胃,其为后天之本。脾胃充盛则五脏安和,脾胃之气充足则肺气得充。患儿平素嗜食肥甘,加之脾胃运化不足,则郁生内热。脾为肺之母,化源不足,宗气不生,母病及子,进而因实致虚,使子脏之气虚弱,形成肺脾气虚型的复感。小儿病情传变迅速,易于化热,伤于乳食则可导致食积内热,脾气不升,肺气不降,郁而化热,损耗正气,长此以往则导致复感的发生。

复感有虚有实,实证者为食积内热或外邪侵袭,外邪引动内热而发,可表现为咳嗽、痰黄、流浊涕、咽红、口臭、溲黄、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浮数;虚证则因肺脾气虚,表现为咳声无力、痰白难出、流清涕、咽淡红、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浮细。由于小儿素禀纯阳,患病之后易于化热,加之部分患儿平素饮食偏于肥甘厚味,故小儿复感以食积内热型较为常见。孙丽平根据本病特点,在治疗食积内热型小儿复感时同时使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疾病初起时急则治其标,以去除外邪;缓解后邪去证稳,重在清热消积,以清热消积饮为主方,配合中医外治疗法,以助药力;稳定时则重固本培元,健运脾胃,辅以固表。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水谷精微,濡养人体四肢百骸、肌肉筋脉,故在治疗时用药勿过苦寒,保护胃气,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药味加减。虚证复感往往责之于肺脾气虚,以益气之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大体分为肺脾气虚型和食积内热型,而临床上以食积内热型较为常见[6]。小儿“脾常不足”,伤于乳食,致肺脾蕴热,易感外邪发生本病。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故肺脾气虚型亦可以是食积内热型“久病必虚”的结果,二者可相互转化。本着治病求因的原则,自拟清热消积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刮痧和捏脊治疗,以清热消积为法。因大多数反复易感不在正虚,而在积滞内热,早期治疗可防止虚证的形成,故提出“清热即是扶正”的学术观点。

清热消积饮由黄芩、陈皮、莱菔子、神曲、炒谷芽、炙鸡内金、炒麦芽、焦山楂等组成。君药黄芩,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7],为清肺热之要药;臣药陈皮,性温,归肺、脾经,功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莱菔子有平喘、镇咳、祛痰之功,二者配伍黄芩清热消积、理气化痰;佐药神曲味甘,有开胃健脾、调中下气之功,炒谷芽健脾开胃、和中消食,鸡内金健胃消食[8],3药在君臣清肺热基础上发挥消食导滞之功;使药炒麦芽能消宿食,焦山楂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癖之功,2药消导行气,增强全方消食积之功。上8味中药配伍可消积除热、清肺健胃,从病因论治。热重加栀子、石膏,舌苔厚腻加藿香、厚朴。

孙丽平在去除食积内热之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治疗(穴位贴敷、刮痧、捏脊)[9-10],疗效肯定。

2 病案举例

初某,男,2岁,于2018年9月16日因喉间痰鸣1周,发热1d就诊。患儿平素饮食无节,且在近1年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8次。1周前出现喉间痰鸣,伴咳嗽,纳差、有口气,大便干、小便黄。家长自行口服感冒药症状未见好转,1 d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2 ℃,遂就诊于我院门诊。查体:咽部充血,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啰音,心脏听诊正常。查血常规:白细胞11.20×109/L,LY% 18.82%,MO% 15.11%,余未见异常。CRP 7.41 mg/L。中医诊断为咳嗽(食积内热型);西医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方药:患儿存在发热,故急则治其标,使用免煎中药柴胡、黄芩、射干、桔梗、芦根、青蒿、连翘、金银花、生石膏、前胡、金莲花、焦山楂各1袋,3剂。每剂分4次温开水冲服,3次/d,服用4 d。2018年9月26日2诊:前症明显好转,现无发热,偶有晨起及运动后咳嗽,无痰,夜寐欠安,纳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厚。心肺听诊正常,复查血象明显好转。予清热消积饮,免煎中药黄芩、陈皮、莱菔子、神曲、炒谷芽、炙鸡内金、炒麦芽、焦山楂,4剂,0.5剂/d,余服法同前。配合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土茯苓、栀子,并刮痧治疗1次。2018年10月14日诊:大便略干。此时应调整治则为益气养阴清热,予沙参麦冬汤加佛手。继服5剂,诸症消失。配合槐杞黄颗粒口服3个月,嘱家长合理喂养,清淡饮食。后随诊3个月无复发。

按:脾胃为后天之本,化源不足则五脏失和,气机郁滞则产生食积内热。肺与大肠相表里,内热导致肺脾蕴热,易感外邪发为复感。本着“清热即是扶正”的学术观点,以清热消积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刮痧和捏脊等治疗。患儿初诊时发热,急则治其标,清热解毒以驱邪。后病情好转,以清热消积饮为主方,配合外治疗法消食积内热以治其本。方中以消食导滞之品为主,并以黄芩为君药清中焦之内热,佐以理气之品,理顺脾胃之气,母健则子愈。病情平稳后即以益气养阴清热为治则,配合槐杞黄颗粒以增强体质。

3 小结

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多发疾病,反复难愈[12]。西医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与呼吸道发育不成熟、缺钙和维生素D等[13-17]有关。相对于西医的抗病毒、免疫球蛋白等[18-19]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小、不易复发等优势,且能缩短疗程,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消积食积内热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外出踏青排内热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健脾消积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