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O指导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17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0-02-11洪先娣
胡 庆, 洪先娣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 安徽 黄山, 24500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现已成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且技术日趋成熟[2]。本院于2016年4月—2019年6月采用CARTO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17例,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医院心内科2016年4月—2019年6月共对17例房颤患者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术,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7~72岁,平均(59.00±2.70)岁;阵发性房颤12例,持续性房颤5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脑梗塞3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心力衰竭2例,合并慢性乙肝1例,4例无其他合并症。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所有病例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行电生理检查,平卧检查床。常规消毒,铺单,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Sedinger法行左股静脉穿刺,经鞘送入下腔10极电极至冠状窦,4极电极至右心室;行股静脉穿刺2次,送入长导丝2根至上腔静脉。沿导丝送入Swartz鞘2根,分别行房间隔穿刺,行左右肺静脉造影。以环肺电极入左房构建左房及左右肺静脉点解剖模型,以冷盐水标测消融电极行环左右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以房颤自行终止或肺静脉内无电位为消融终点。
本组17例患者中14例患者达到了完全肺静脉内电位隔离,恢复窦性心律;3例术中房颤终止,返回病房2~20 h后复发房颤,给予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转为窦性心律。术中出现窦性停搏1例,行临时起搏器保护,术后第2天心电监护稳定,拔除临时起搏电极。1例患者手术日当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伴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护显示尖端扭转室速,给予安置临时起搏器、补钾、补镁对症治疗,术后第4天心电监护稳定,拔除临时起搏电极。并发右股静脉穿刺处血肿2例,术后胃肠道反应剧烈2例,并发右侧股动静脉瘘1例,并发假性动脉瘤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UCG)、心电图(EKG)、血常规、生化项目、尿液、大便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四项、传染病套餐、胸片、24 h动态心电图、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全身皮肤情况,电极板粘贴部位避开皮疹、骨骼凸起处、疤痕、破损或硬结处,防止术中皮肤灼伤[3]。清洁皮肤,更换干净的病员服。留置针置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指导患者术晨进流质饮食,避免饱餐。术前给予保留导尿,告知目的及注意事项,做好标识,妥善固定尿管。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手术经过、治疗效果、潜在危险、医生的技术水平表示担心,术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护士详细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介绍科室医生及外聘专家手术经验,做好术前宣教,必要时安排与术后病友交谈,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2 术中监测
穿刺成功后,根据患者体质量调整肝素剂量,静脉推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保持灌注通道畅通。消融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疼痛反应。环肺静脉消融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通常使用芬太尼镇静止痛。配置芬太尼0.5mg+生理盐水至50 mL,消融开始时采用微泵泵入,6 mL/h。指导患者正确评估疼痛,采用数字表述疼痛法,当疼痛分值>5分时,及时调整镇痛药物剂量。术中密切监护心律、心率、血压,观察X线影像有无心脏搏动显著减弱、心影扩大征象。术中一旦出现血压下降或心率增快并伴有烦躁、憋气、面色苍白、胸闷等心包填塞表现时,立即配合医生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引流,同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中心静脉穿刺,给予补液、输血、升压对症处理。早期诊断是心包填塞急救的关键,护士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此并发症提高警惕性及预见性,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4]。本组17例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2.3 术后护理
2.3.1 心电监测: 术后监测心电、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早期识别房颤是否复发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本组患者中1例术后2 h心电监护提示房颤。护士告知主管医生,给予胺碘酮微泵泵入,术后10 h转为窦性心律,给予胺碘酮口服维持。1例患者术后20 h主诉心慌,心电图提示房颤,给予胺碘酮微泵泵入,24 h后不能转律,给予150 J电复律2次,转律成功,术后仍间歇发作房颤,给予普罗帕酮口服维持治疗,随访3月,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减少。1例患者术后9 h复发房颤,给予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律未成功,术后第3天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推注,转律成功,给予普罗帕酮口服维持治疗。此外,1例患者术日当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伴意识丧失、抽搐,心电监护显示尖端扭转室速,电解质报告示血钾2.9 mmol/L,给予电复律、安置临时起搏器、补钾、补镁对症治疗,术后第4天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稳定,拔除临时起搏电极。患者术后心电监护如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时,护士应高度关注电解质变化,通知医生做对症处理。
2.3.2 局部穿刺点的观察: 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2 h,术侧肢体制动6 h;股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 h,术侧下肢制动24 h;髋关节避免弯曲、外展,主动活动踝关节及趾关节。注意观察穿刺处出血、血肿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做好标记,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变化。患者下床活动时,避免深蹲、长踢腿动作,防止出血。本报道中2例患者右股静脉穿刺处血肿,1例发生在下床活动后,考虑术中肝素化及术后活动方式不正确导致。给予调整抗凝药剂量、局部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1例术后第2天发现右侧股动静脉瘘,局部听诊连续性杂音,B超显示瘘口2.1 mm,局部重新加压包扎,每日放松2 h,术后第10天杂音消失,患者出院,随访3月后局部血肿消退。1例术后第2天主诉右股静脉穿刺处疼痛,查体发现假性动脉瘤形成,给予加压包扎,术后第4天疼痛缓解,局部硬结形成,患者出院,随访2月患者局部硬结消退。
2.3.3 饮食护理: 因术后需平卧易引起腹胀[5],术前应禁食产气多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等。术后第1天给予凉流质饮食,术后2周给予凉软食,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积极预防心房-食管瘘的并发症。告知患者少量多餐,增强营养,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充分摄入。1个月以后进食无异常可恢复正常饮食[6]。如果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应立即给予饮食指导,必要时应先禁食,给予胃黏膜保护和酸抑制药物治疗[7]。本报道中有2例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剧烈,暂时禁食,中枢性止吐药、胃黏膜保护剂应用后好转。护士应密切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做好记录。
2.3.4 药物使用及观察: 严格抗凝治疗,服用华法令2个月,2个月后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决定是否继续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服药期间监测INR,维持在2.0~3.0,同时注意观察出血情况。本报道中有1例患者术后第2天监测INR 4.23,患者无出血表现,医嘱停用华法令。第5天监测INR 2.1,继续服用华法令治疗,患者出院,指导严密监测INR指标。持续性房颤患者常规应用胺碘酮3个月,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胸片、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术后2~6周内应用PPI或H2受体阻滞剂,预防左心房食管瘘并发症。本报道中17例患者均服用PPI或H2受体阻滞剂2~6周,无左心房食管瘘并发症发生。
2.3.5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①肺静脉狭窄:肺静脉狭窄是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特有的并发症。现阶段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只能预防[8]。术中合理选择消融能量、放电部位、温度,尽量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咯血、紫绀、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及反复的肺内感染等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行CT、MRI成像检查,必要时行肺静脉造影,以明确有无肺静脉狭窄。②栓塞: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神志改变、口角歪斜、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应注意下肢皮肤颜色有无改变,有无水肿,肢体温度有无下降等。③左心房-食管瘘:术后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低血压、呕血、心悸、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猝死,术后6~10天出现延迟发热状态等,应高度警惕左心房-食管瘘的发生。本报道中17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肺静脉狭窄、栓塞、左心房-食管瘘等并发症。
3 讨论
CARTO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较低的并发症。医院自2016年4月开展CARTO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以来,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管理者及时制定护理常规,对科内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确保护士熟知房颤发病及消融治疗的基本原理,熟悉整个手术流程。在并发症发生的高风险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为医师提供有效信息,可早期识别并发症,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医院开展CARTO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手术穿刺并发症相对较高,术前电解质监测结果未及时关注,导致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因此,充分术前准备,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阳性检查结果,加强术后穿刺部位的观察,指导患者术后正确活动肢体,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