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殖轴“肝肾-天癸-冲任-胞宫”论治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2020-01-11高燕许小凤
高燕,许小凤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al syndrome,LUFS)是指卵泡发育未成熟或成熟后,卵泡未破裂而颗粒细胞即发生黄素化,并分泌孕激素,致使效应器官发生一系列类似排卵周期的改变,以类似排卵表现但持续不孕为主要临床特征[1]。LUFS发病隐匿,是导致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中医“肝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浅谈LUFS发生机制,重视经后期及经间期气血阴阳变化,辨证论治此病。
1 LUFS发生的病因病机
LUFS在中医学上无对应病名,可归属于“不孕”“全不产”“断绪”等范畴[2]。《证治准绳·求子·知时》曰:“一月止有一日,一日止有一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于此时顺而施之则成胎矣”,这是古代中医对排卵的认识。此时,精血充足,天癸充盛,冲任气血旺盛,达到重阴状态,重阴必阳,气血氤氲,精卵欲排,为孕育之“的候”时,又称“真机期”。LUFS主要表现为成熟卵泡不破裂、无排卵,其病变部位在胞宫、脉络,主要病机为肝肾功能失常、天癸充盛无源、肾之阴阳转化不利、冲任气血失调、胞络瘀闭,致精卵排出受阻,故不孕。
1.1 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论
妇科名家罗元恺教授在1982年全国首届中医妇科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认为女子月经来潮和妊娠是由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等因素共同作用于胞宫实现的[3]。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肾中精气化生肾阴、肾阳,肾气旺盛,肾精充盈,天癸充盛,月经来潮,经血下泄,胞中脉络相对空虚,血室已闭,肾之封藏蓄养阴精,胞宫藏而不泻,阴长阳消,肾之阴精渐充;又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气血旺盛,下注胞宫滋养卵子,达到重阴状态,重阴必阳,在肾之阳气的鼓动下出现氤氲状变化,此时成熟卵泡破裂并排卵。
明·傅青主云:“妇人受孕,本于肾气之旺,肾旺是以摄精。”肾精充盛是排卵的前提,冲任气血调和是排卵的条件,肾中阴阳适时转化是排卵的关键,肾气旺盛是排卵的动力[4]。肾阴亏虚,精血不足,则天癸生化乏源,冲任血海空虚,胞宫失养,或者热扰冲任血海,致阴阳转化不利,卵子排出障碍;肾虚精少,精不化气,天癸乏源,阴不化阳,不能实现重阴转阳,或肾阳不足,重阴不能让位于阳,或阳不足以推动转化,导致精卵无力排出,发生原位黄素化[5]。肾藏精,精生血,肾精不足,血海空虚则血少;肾阳不足,阳虚则气弱,气弱血少则血行迟滞,而致血瘀,瘀阻冲任胞脉,使卵子排出障碍。
1.2 从“肝-天癸-冲任-胞宫”论
“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经、带、胎、产、乳是其具体表现形式,无不与气血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血液正常运行、疏泄女子月经的作用;肝主藏血,亦为血海,为妇女经血之本;冲任二脉与肝经相通,皆隶属于肝,肝可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连。
吴承玉教授[6]认为天癸虽受肾气盛衰的支配,但与肝关系密切,天癸虽藏于肾,但其按时泄溢则有赖于肝气疏泄调达。可见排卵前虽肾中天癸之阴蓄积至极,但若肝气失于调达,则重阴转阳受阻,卵子无法排出。
肝气冲和,条达升发,气行则血行,使任脉通,太冲脉盛;肝血充足,下注冲脉血海,则冲脉血海充盈。故肝之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是女子行经和排卵的重要保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气郁;肝失藏血,血海空虚,则血少,气郁血少又可导致血瘀,使冲任气血失调,瘀滞胞宫,卵子排出受阻。
《薛氏医案》云:“妇女之不孕,亦有因六淫七情之邪,有伤冲任。”《景岳全书》曰:“产育由气血,气血由情怀,情怀不畅则冲任不充,则胎孕不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为七情所困,情志不畅,可使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冲任失资进而月事失调,卵子排出障碍。现代研究表明不孕妇女常有焦虑不安、紧张、敏感等不良情绪,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正常调控作用,破坏机体正常内分泌环境,造成不孕[7]。
1.3 从肝肾论
肝五行属木,肾五行为水,母子相生,乙癸同源,两者一开一合,一泄一藏,互通互用,共为先天。《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格致余论》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肾主藏精,主生殖发育,肝主疏泄,阴精充足而利于外泄,促使卵泡成熟破裂,卵子排出。
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同源。肾精化为肝血,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之阴精,也需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而维持充足。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同为月经和胎孕排卵提供物质基础。
肝郁耗伤肾阳,阳气者得温则运则强,得滞则凝则弱,肝郁气滞,闭阻肾阳,肾阳之气衰退,无力推动卵子排出;肾精不足,肝血亏少,天癸乏源,冲任气血不足,胞宫胞脉失养,致排卵障碍;同时成熟卵泡不破裂,必瘀滞胞宫胞脉,血瘀于内,阻碍“的候”肾中阴阳转化、卵子排出,久而成癥,加重病情。
2 LUFS的治疗
中医治疗当以整体观为指导,于经间排卵期肝肾同治,调节天癸、冲任、胞宫,辨证施药。《傅青主女科》云:“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故滋肾有助于养肝,疏肝亦可开肾郁。
《万氏妇人科》云:“种子者……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忧则气结,思则气郁,怒则气上,怨则气阻,血随气行,气逆血亦逆。因此平心定气,为女子第一紧要也。”因此在临床辨治LUFS的过程中,还应重视调畅情志。
《血证论·胎气》载:“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肾中精气旺盛,天癸充,肾中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变化,冲任二脉通盛,胞宫气血满溢,月事应时而下。女子月经具有节律性、周期性,中医将月经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重阳必阴,血海由满而溢,胞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除旧生新;经后期阴长阳消,胞宫藏而不泻,肾之封藏蓄养阴精,阴血渐长;经间期阴精渐充,冲任气血旺盛,重阴必阳,在阳气推动下出现氤氲变化,精卵排出,为孕育之前提;经前期阳长阴消,阳气阴血皆充盛,温煦胞宫,为育胎做好准备[8]。根据这四个周期不同的阴阳转化及气血变化,对应的用药方案也不尽相同,而治疗LUFS的关键在于经后期与经间期,月经后期补养肾阴为主,辅以补肾助阳,推动阴阳消长运动,促使精卵发育,待到氤氲之时辅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调畅冲任气血等助阴阳顺利转化,促进排卵[9]。
经后期,经血下泄后,胞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亦相对不足,血室已闭,胞宫藏而不泻,通过肾之封藏蓄养精卵,为“真机期”卵子排出奠定基础。故此期用药,当以滋肾填精为大法,佐以助阳,调气行血,保证氤氲期阴阳顺利转化。
归芍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加归、芍而成,为滋阴补肾之常用方,方中生地黄、山药、酒萸肉补益肝肾精血;牡丹皮、泽泻、茯苓利湿泄浊、活血清肝,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养阴柔肝,有精血互生之用。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冲、滋阴调血之功,促进卵泡发育。临床用药可在此方的基础上配伍续断、菟丝子、淫羊藿等补肾助阳,有阳中求阴之效,正如张景岳所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酌加黄精、枸杞子、菟丝子加强补肾益精之功;香附、益母草等疏肝行气,活血调经;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以脏补脏,补肾以益胞脉[10-11]。
经间期的生理特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重阴必阳”的变化,通过经后期的阴长,已达“重阴”水平,才能进入经间排卵期;其二是氤氲状的气血活动,正是由于在重阴必阳的转化前提下,通过局部的气血活动,才能排出精卵,为孕育做准备。故此期用药,当扶肾阴使癸水充实,助肾阳促阴阳转化,疏肝养血活络助冲任气血运行,为排出精卵、孕卵植入胞宫提供动力[8]。
四物汤为妇科调经之基本方,方中熟地黄味厚性阴,滋阴填精补血;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既可增补血之力,又可行经脉之滞;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使畅达血脉之力更强。全方补血取治肝肾,兼调冲任,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为补血调血之良方。临床用药可在此方的基础上配伍山药、酒萸肉、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续断等,滋补肾之阴阳,同时养肝,共调冲任;再配香附、荆芥疏肝解郁,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调经,促血脉通利[9]。婚久不孕,易出现心烦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故在疏解肝郁的基础上可加入酸枣仁、钩藤、煅龙齿等,宁心敛精、疏通心脉[8]。
此外,不孕症患者因自身生理方面缺陷或久不受孕而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心神失守,精神日减,使疾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口服中药治疗LUFS的同时,还应重视情志调节,辅以心理疏导,提倡家庭给予鼓励,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摄养身心,心境平和,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2]。
3 结语
综上所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的发生,与“肝肾-天癸-冲任-胞宫”功能失调及月经周期四个阶段气血阴阳变化异常密切相关。中医学以肝肾为整体,主张肝肾同治,并根据经后期及经间期气血阴阳变化,辨证论治LUFS,改善各环节的病理状态,调节女性生殖功能,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