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40例临床观察
2020-12-03李晓陵刘晓慧曹丹娜王丰蔡丽娜李崖雪刘阳姜晓旭王杨
李晓陵,刘晓慧,曹丹娜,,王丰,,蔡丽娜,李崖雪*,刘阳,姜晓旭,王杨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面部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呈闪电样发作,每次持续数秒到数分钟,疼痛剧烈,面部常有扳机点,上下颌支分布区多见,眼支少见。每年发病率约为5~29/10万[1],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右侧发生率高于左侧(约为2∶1),老年多见,50岁以上约占75%,多为散发,少有家族倾向。现将四关穴针刺疗法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符合TN的患者,其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7.5±12.5)岁,病程1~10年。各组患者性别、发作频次、年龄、疼痛程度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年龄、病程及性别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年龄、病程及性别比较
两组年龄及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t检验后;两组男女性别比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参照贾建平2013年编《神经病学》第6版[2]中原发性TN的诊断。纳入标准:年龄35~60周岁;患者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保证在受试期间停止其他药物1周以上。
1.3 治疗方法
将TN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双侧合谷穴、双侧太冲穴。合谷穴直刺15~25 mm,行捻转泻法,捻转30 s,太冲穴直刺15~25 mm,行捻转泻法,捻转30 s,留针30 min,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选取病侧阳白、四白、地仓和下关。下关穴直刺15~25 mm,阳白穴向鱼腰穴平刺10~20 mm、四白穴向眶下孔刺入10~15 mm、地仓向颊车穴方向平次20~35 mm,均用捻转补法,留针时间与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1.4 疗效判定方法
参考《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痊愈:患者疼痛消失。有效:频数降低25%~50%。显效:发作频数降低50%以上。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
1.5 VAS评分方法
VAS[4]视觉模拟评分:从0到10,标有10个刻度的10 cm长标尺,“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无痛0分,重痛8~10分,中度疼痛5~7分,轻痛1~4分。记录疼痛评分。
1.6 疼痛发作频次
记录发作次数/24 h,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结果
见表2。治疗组治愈率10.00%,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比较(P<0.05),说明针刺四关穴疗效优于传统穴位针刺法。
表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例)
2.2 两组发作频次结果比较
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针刺四关穴可以减少发作次数优于针刺常规穴位组。
表3 两组频次比较次/24 h)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见表4。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针刺四关穴减轻疼痛程度优于针刺常规穴位组。
表4 两组VAS评分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中对TN的症状早已有所记载。《张氏医通》曰:“面痛不能开口言语,触之即痛,此乃阳明经络受风邪毒邪,传入经络,气血凝滞不能行也”。《证治准绳》中记载:“发剧则上牵连头,下至内牙跟及喉,皆如火灼针刺般,口不得开,不可手触,饮食言语不能,自觉疼痛如闪电,寻常之涎唾,如稠黏丝不断”。
本病常规针刺取穴以局部为要,取穴以太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陶圣余[5]结合特定穴的统计结果发现头面相关穴位,下关、太阳、四白运用率最高。和岚[6]深刺下关与常规针刺对照,30 min留针后出针即时测定疗效,与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针刺下关穴[7-8]应用广泛,治疗TN的形态学依据:下关穴下分布有三叉神经下颌支,该处与三叉神经节有直接通路投射[9]。乔咏雪[10]以扳机点为主穴,临床治愈率为84.74%。陈建芬[11]单取四白穴,斜向刺入留针30 min,进行平补平泻手法2次。国内外研究表明,局部腧穴针刺可以对深部感受器进行刺激,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对损害性刺激的反应,充分发挥良好镇痛作用[12]。总结起来治疗均以局部取穴为主,TN于面部存在触发疼痛发作的触发点,故局部穴位针刺起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同时可诱发疼痛发作,寻找既有强效镇痛TN作用又不诱发疼痛发作的穴位尤为重要。
本项研究通过针刺四关穴治疗本病已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00%,痊愈率10.00%。此法可以明显减少TN患者发作频次,显著减轻TN患者疼痛程度。采用循经远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应注重四关穴和阳明经,以太冲、合谷为主。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玉龙歌》言明:“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另《四总穴歌》中描述:“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属手阳明经原穴,与太冲手足相配,并“同气相求”,能加强阳明经经气疏导作用,增强止痛通络之功。太冲穴为足少阳胆经输穴、原穴,疏调少阳经经气,少阳经循行经过面颊,故针刺太冲穴可使经络通畅,止面部疼痛。又为足阳明和足少阳之交会穴,调节颜面阳经经气,经络通畅,麻痛自消。TN发作时颜面剧烈疼痛,研究表明对太冲穴针刺可调节5-羟色胺的分泌,提高痛阈,从而达到镇痛效果[13]。合谷与太冲相配,又名“四关穴”。《标幽赋》中有所记载:“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其中“关”有枢纽开合之意,具备通畅经络、通窍疏风之功,善攻面颊痛、齿痛、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