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针配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观察

2020-01-09

光明中医 2019年24期
关键词:毫针面瘫面神经

郑 鸥 高 锋

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1],亦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由于骨性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神经一旦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出现面肌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蹙额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部分患者起病前1~2 d有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此病因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进入恢复期后,若未痊愈,遗留的表情肌瘫痪不仅影响患者进食、饮水等日常生活及工作,更影响面容,因此患者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感障碍[2]。目前,本病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主要有药物(皮质类固醇、B族维生素、阿昔洛韦)、康复理疗、中医(针灸、揿针、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本文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针灸科住院部的8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序列软件生成 80个随机序列数,80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依次从前至后取用随机序列数,奇数者为毫针组(对照组),偶数者为毫针加埋针组(治疗组), 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7~56岁;病程16~28 d。治疗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9~53岁;病程19~30 d。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望诊:面部口眼歪斜,舌质淡红或红,苔白或黄。2)切诊:脉浮数或浮紧。3)其他: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漱口漏水,患侧额纹平坦、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可伴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患侧眼裂较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流泪流涎,口角低垂,面部表情不灵活。患侧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鼓腮、吹口哨,吃饭夹食,闭眼时眼球转向上方等。部分患者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1.3 纳入标准1)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发病16~30 d;3)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孕期或哺乳期妇女;2)对不锈钢金属成分过敏的患者;3)皮肤有化脓感染、破损、瘢痕等;4)合并有代谢性骨病、急性创伤、结核、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或发热者;5)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病患者;6)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神经莱姆病、后颅窝肿瘤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据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治疗针刺宜以透穴治疗为主,以一穴透刺他穴来促进面部瘫痪肌力的恢复;对恢复缓慢、神经变性严重者可采用挂钩疗法。选穴:主穴:(患侧)阳白、太阳、攒竹、下关、颧髎、地仓、牵正、翳风;(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随证配穴:风寒型配风池、外关;风热型配曲池、大椎。操作:阳白向鱼腰透刺0.5寸,太阳向颧髎方向透刺0.5~1寸,颧髎、下关直刺0.8~1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0.8~1寸,牵正直刺0.3寸,合谷、三阴交直刺0.5~0.8寸,施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直刺0.8~1寸,施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6次,6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 d。

1.5.2 治疗组先进行毫针针刺治疗,具体选穴和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针刺治疗完成后进行埋针。选穴:(患侧)阳白、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双侧)合谷。操作:患者取坐位或者仰卧位,用浓度为1%的碘伏在所选穴位上常规消毒,采用清铃牌揿针(0.20 mm×1.50 mm),确认针体无弯曲、生锈后将针体分别埋入以上9个穴位。埋入后若出现疼痛、发红、发痒等不适则立即摘除针体。避免长时间接触水。嘱患者每日按压穴位3次,每次按压1 min,24 h后更换针体。疗程同对照组。

1.5.3 护理1)嘱患者清淡饮食,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2)注意休息,忌劳累,保证每日睡眠在8 h以上;避免长时间用眼,或用左氧氟沙星药水等预防感染。3)避风寒:温度较低或有冷风出门时戴口罩、围巾、帽子。

1.6 观察标准

1.6.1 临床疗效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3]中面瘫的疗效标准。治愈:患侧额纹显现,两侧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患眼基本能闭合,鼓腮、露齿无障碍,无明显口角歪斜,进食无食物残留在患侧口角;有效:患侧额纹出现,但较健侧浅,患侧眼睑闭合较健侧迟缓,但无流泪或迎风时偶有流泪,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症状无好转,两侧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口角歪斜明显。

1.6.2 症状评分参照国家“十一五”针灸重点专科面瘫协作组制订的标准,采用患侧与健侧对照的评分方法,主要包括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怂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滞留、颈阔肌收缩、味觉障碍、流泪不适、乳突疼痛、听觉过敏等12个项目进行评分,按病情程度分别计0分(正常)、1分(轻度异常)、2分(中度异常)、3分(重度异常),将12项得分相加,最低分0分,最高分36分,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经秩和检验,Z=-2.647,P=0.008<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 讨论

本病在发病前15 d之内属于急性期,16 d以后属于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发病的早期因局部血管痉挛,面神经缺血、水肿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面肌瘫痪的程度会由轻到重,因此,最佳针灸治疗时机为急性期,若进入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仍然只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治疗效果将大大下降[8],因此需要配合其它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针刺综合疗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因其可以疏通经络、祛除局部邪气[9],而此次临床观察表明毫针配合埋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出现。

埋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埋针疗法基于中医学理论,如《素问·皮部论》所言:“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表明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将针体埋于皮部以激发十二经脉之气,以治疗十二经脉所过区域的疾病。《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表明了埋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得气,最终达到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多年临床实践初步证实埋针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0],并随着制针工艺的发展,现已发展出一次性使用且针体纤细、安全性高的针具,使临床应用更方便[11],它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以下优点:1)不仅减少了进针时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充分发挥了揿针持续性的刺激作用,使患者保持持续针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将其与现代运动疗法相结合,可对人体气血运行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舒筋活血、加快新陈代谢;3)与激素等药物治疗对比,激素具有诱发和加重感染、失眠等不良反应,而埋针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其治疗无不良反应,对人体损伤小,而且不会出现像传统针灸滞针、弯针、断针等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而言,刺激小而作用长久的埋针疗法能发挥良好的作用,配合传统毫针针刺,可更好更快地促进表情肌功能的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故毫针配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毫针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