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1例
2020-01-08刘丽雅张建翟文生
刘丽雅,张建,翟文生
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linically 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CADM)是一种特殊类型皮肌炎,既往成人报道CADM易合并迅速进展的肺间质病变,严重者引起心肺功能衰竭,疗效差,死亡率高,而儿童CADM临床报道少见。现分享1例儿童CADM的发病特点,采用中西医治疗,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中医治疗过程使用“益气、清热祛湿”之法,为今后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及经验。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11岁,因“皮疹3月余,发热1月余”于2019年10月21日就诊。病初患儿因颜面部、胸腹部、双下肢近端皮疹按“夏季皮炎”予抗过敏治疗无好转;就诊前1月余出现发热,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无好转。收治住院后体格检查:双眼眶周水肿伴明显紫红色红斑,颈胸部呈V型、肩背部似披肩样红斑,双手指关节可见Gottron征,双手掌面皮肤出现角化,甲周可见红斑。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舌稍红,舌体有齿痕,苔白腻,脉数。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12.7 mg/L、血沉14 mm/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6.4 U/L、乳酸脱氢酶619.2 U/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正常,降钙素原、铁蛋白、G试验GM试验、T-SPOT无异常,血培养阴性,类风湿因子、HLA-B27、自身抗体13项、甲功均无异常。骨髓穿刺示轻度感染表现。肺高分辨CT示通气不均及肺大泡。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肌电图未见肌源性损害。皮肤活检(肩背部皮疹部位):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局部棘层增厚伴个别细胞内水肿,并见个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进入表皮,局部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少量噬黑色素细胞,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内局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西医诊断: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治疗:予泼尼松片(1 mg/kg)口服,4周后开始逐渐减量至停用,总疗程4个月。
入院后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兼湿热之证,治以益气、清热祛湿为主。方拟清骨散合四妙散加减:银柴胡、地骨皮、秦艽、党参、牛膝、薏苡仁各15 g,胡黄连、苍术、黄柏各10 g,黄芪30 g,山药、续断各20 g,甘草6 g。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4 d后患儿体温波动于36.5~37.5 ℃,体温<37 ℃时皮疹基本消退,体温达37.5 ℃时原皮疹若隐若现,苔薄黄,余未诉特殊不适,守上中药方加菊花、黄芩、金银花各10 g,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再4 d后患儿体温正常,原皮疹部位可见淡褐色色素痕迹,苔薄白,予归脾汤加减以善后。现已停激素1个月,中药继续服用中,患儿皮疹未再反复,体温正常,无乏力、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中药酌情停用。
2 讨论
皮肌炎是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1],具有肌肉受损表现(如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炎性改变)及皮肤病变(如向阳疹、Gottron′s疹)。在皮肌炎患者中,除了典型皮肤表现之外,肌炎的情况差别很大,随着对疾病的认识,相继有学者提出“无肌病性皮肌炎”“微肌病性皮肌炎”的概念。2002年,Sontheimer将无肌病性皮肌炎及微肌病性皮肌炎一并归为CADM。并将CADM定义为:为一组具有经活检证实的特征性皮肌炎的皮疹表现,但同时不具有近端肌无力和血肌酶谱升高,且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的皮肌炎患者。若对其进行肌电图、影像学、或者肌活检检查,结果也表现为正常,即使出现异常,也是亚临床肌肉损害。之后的多数临床报道指出,CADM较皮肌炎有更高的合并肺间质病变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2],而肺间质病变为影响CADM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3-4]。关于肺部病变的检出,王亚军等[5]通过临床观察指出,与肺部高分辨CT相比,肺功能通过肺通气和换气功能的检查,更有利于发现早期的肺损伤。本案患儿查肺部CT虽未发现肺间质改变,但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故不除外早期肺损伤可能。
CADM患者皮肤活检的典型表现有: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肥厚或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毛细血管周围和皮肤附属器周围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6]。CADM的皮肤病变、合并肿瘤的治疗,西医一般为对症治疗,如并发肺部病变,一线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及霉酚酸酯、生物制剂等分别为二线、三线治疗[7]。本案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均支持CADM诊断,就诊时虽尚未达定义中“6个月”的标准,但考虑临床存在的典型皮疹及发热等表现,且肺功能检查具有病理意义的改变,治疗方面,西医予加用激素治疗,暂未联合免疫抑制剂。
皮肌炎相似于中医的“皮痹”“肌痹”等,属于“痹症”范畴。在中医典籍中,虽没有对皮肌炎专门的论述和记载,但皮肌炎的相关症状及特点可在中医文献中找到线索。《内经》《素问·痿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此阐释“痹症”的外邪成因[8]。《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巢元方分析痹症为:风湿痹病三伏,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内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同时也指出了痹症内因(血气虚)。当代医家在施治过程中,亦将“邪痹虚损”作为本病关键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皮肌炎病因以脾湿为主,多因机体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加之外邪侵入而伤及肺脾,导致病症发生,而其病机为五脏虚损为本,湿热内蕴为表,故临床治疗多以益气、从湿论治为主[9]。刘爱民教授认为皮肌炎的发病多因湿、虚、瘀,总病因病机是正气亏虚,外邪侵袭,导致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并指出,脾虚亦为皮肌炎发病的重要原因,“治痿独取阳明”,治疗以补气健脾为主,兼化湿清热[10]。王萍教授指出,肌痹其病位在脾在肌,波及脏腑在肺和脾,日久及肾,病情复杂,需详辨阴阳、寒热、虚实、上下,辨明寒热阴阳,侵袭脏腑,分析何种证型处以方药[11]。李忱等[12]报道一例无肌病性皮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中药以益气养阴、清利痰湿为治则,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本案患儿起病时节为暑湿之候,或素体脾虚,或贪凉饮冷、不节饮食,脾虚湿困,湿邪蕴于肌肤,郁久化热,发为皮疹;脾胃气虚日久,外感或内生湿热,而致发热,虚实夹杂,热势反复不退。总观,以气虚为本,湿热为表,辨为脾胃气虚兼湿热之证。治以益气、清热祛湿。黄芪、党参、山药补气可致机体气血充盛而发挥扶元固本功效;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退骨蒸劳热,秦艽清伏热,共用以退虚热;四妙散中苍术祛湿清热,黄柏清热燥湿,共达湿去则热孤、清热以退热之意;牛膝活血化瘀、补肝益肾、强筋健骨,薏苡仁补脾渗湿、通利血脉;甘草调和;诸药共用,共奏益气、清热祛湿之全效。4 d后患儿诸症大减,但现苔黄之象,热毒余邪未尽,故加菊花、金银花等增强清热之力。待表邪已去,予归脾汤善后以益气健脾、固本。随后复诊中患儿体温未再反复,全身已无明显皮疹,诸症好转。总观患儿辨证治疗,益气以健脾,清湿热、退虚热,湿邪驱除,热去疹退,气血运行通畅,营养经脉,则肌肉坚实。
本案患儿,激素可很快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同时中药益气固本、清热祛湿,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巩固疗效、稳定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病情得到缓解后顺利停激素,仅用中药巩固治疗中病情无反复。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遏制病情进展,并能减轻或缓解激素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优势互补,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