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2020-01-07沈世梅
沈世梅
摘要:新时代乡村发展要融入法治化的现代治理理念,因此,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助力海西农牧区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强化农牧民群众的秩序意识,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法治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我国已经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法治发展出现较大的不均衡性,城乡不均衡就是其中之一,农村法治发展落后于城市。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法治文化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起着潜移默化、情感熏陶、启迪育人的内在功效。农村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大力推动乡村经济、政治等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在法治建设领域下更大功夫,注重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一、加强海西州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018年,海西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5.27亿元,增长8.3%。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良好,实现了经济中高速发展,但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仍然存在诸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农牧区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法治环境的营造是确保这一重要战略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农牧区法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建立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对农牧区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如果农牧区社会秩序不稳定,必然会很大程度影响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通过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农牧民在法律面前保持平等,正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还能强化农牧民的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进一步解决海西农牧区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有利于增强农牧民的法治意识
对于法治社会来说,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而应该铭刻在公民內心当中,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一种精神品质,发自内心地去信仰法律。通过几十年的普法教育,海西农牧民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观念明显增强,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的不适应。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问到“当您自己或他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想过起诉吗?”仍然有一部分人是“有时想”,由此可见,农牧民群众用法自觉性、主动性不强。通过加强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能增强农牧民在生活中尊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心中必然会逐渐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从而也会进一步提升海西农牧区的法治氛围。
(四)有利于农牧区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农牧区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实践者。农牧区基层干部能否正确行使权力,关系到农牧区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说村干部的“微腐败”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更直接,影响也更大。通过加强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起到法治教育及思想观念引导的作用,农牧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能得到增强,能够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力,使法律成为办事的准则,有利于农牧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海西州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牧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变更、村庄改造等随之而来,农牧民群众更加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他们想通过更多途径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为自己维权。为此,海西州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海西总体目标,着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一是不断建设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在302个村(社区)设立普法柜台,设立305个法律图书角;设置400余个村社及居民小区普法宣传栏。二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天峻等地相继建成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一批法治文化阵地。三是发挥文化艺术在法治宣传中的作用。举办了法治书画作品展,编排了7部法治小品,编写了10余部法治宣传歌曲及快板,拍摄了两部法治微电影,制作了3部法治动漫,并广泛深入农牧区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展演。四是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持续加大。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农牧区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关于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法治宣传行动方案》,广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法治宣传行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整体法治文化素质不高。当前海西农牧民群众的人文素养整体偏低,遵守秩序的习惯尚未养成,少部分农牧民群众不知道什么是合法的权利,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大概知道一些自己享有的权利义务,但是却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权利、履行义务。而且,农牧区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部分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更低,理解法律的能力有限。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牧民群众在遇到矛盾和纠纷时,碍于人情,为了邻里关系和睦,绝大多数人仍然选择“私下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一部分人选择“找村委会调解”,只有极少部分人会想到找法院或律师。由此可见,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法律的认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缺乏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感。
2.法治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法治文化得以落实,就需要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做保障。近年来,海西农牧区文化设施得到一定加强,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载体。除了广播、电视等一些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外,互联网、手机等基本普及到千家万户,新旧媒体交融使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逐步呈现多样化态势。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海西农牧区法治文化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政府在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资金力度不够大,农牧区法治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薄弱的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农牧民群众的需求,无法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3.法治文化宣传人才匮乏,法治力量不足。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制宣传教育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农牧区大量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流入城市,并逐渐融入城市,不愿意再返回农牧区,导致农牧区无法留住人才,也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司法执法部门专门人才比较欠缺。因此,法治文化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当前海西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4.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化。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充分挖掘和拓展法治文化阵地的内涵。与此同时,村干部作为法律宣传的主体,没有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力度依然不够,主要原因是村干部自身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另外,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不强,普遍认为自己知道的不多,宣传给农牧民群众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干脆就不去宣传,更多依赖普法机构的普法宣传。
三、海西州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海西农牧区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法治海西建设的基础。但是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海西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从而助力构建法治海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法治文化原本就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法治的内容。另一方面,二者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是相通的。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将其贯穿到依法治国各个环节。立法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执法中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也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在司法中通过正当的程序和公正的审判,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追求社会正义。
(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思想,直到今天仍是闪光的思想,這些闪光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着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阐述,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构成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弘扬积极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新送法下乡形式,增强农牧民法治意识
1.创新传播途径,增强农牧民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兴趣。注重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以播放法律短剧、法律生活剧、微电影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不断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法治文化产品,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好声音。
2.扩大送法人员的范围。充分发挥广大党校教师、法治讲师团成员的作用。把广大中小学生吸收到普法队伍中,鼓励他们将法律知识带给其他家庭成员。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农牧区法治文化,人才是关键,是保障。因此,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返乡人才的关怀和奖励,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从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学生村官”肩负着农牧区法治传播者的使命,要继续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加强考核管理,切实发挥他们帮助农牧民、服务农牧区的作用。发挥在校法律专业大学生优势,组织、鼓励在校大学生到农牧区开展实习活动,做好普法宣传。鼓励引导法学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到法治宣传教育中,培养和扶持基层法治文化人才和群众文艺团队,鼓励和引导作家、书法家、画家等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作品。
(五)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一向重视“三农”工作,目前涉及农村的各项补贴和专项资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农牧区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多发,严重破坏农牧区法治建设环境。要建设乡村法治文化,就必须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村务公开,将涉及农牧民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按照程序定期公开,使资金使用透明化、清晰化。通过权力清单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财务管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事项公开,固化村干部行使村级公共权力的事项。同时,还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监督村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六)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带头引领作用
在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中,要把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农牧区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农牧区党组织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公信力高的党员选拔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另外,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成员要经常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做好学法、懂法和守法的带头人。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法治宣传员,要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机会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宣传法律,告诉群众处理矛盾纠纷的正确方式。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