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经验探析

2020-01-07佛秀芳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佛秀芳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新时代战略要求,但这种宏观建设需要与地方实践和智慧相结合才能落实。近五年来,青海省黄南州立足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紧跟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节奏与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优质方面的乏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巩固与发展强化面临困难和挑战,本文从黄南州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入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智慧与路径,以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方经验;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总和,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五年来,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在不断遇到困难和挑战。党的十九大后,黄南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融入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争取早日实现“美丽黄南”的建设目标。

一、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和成效

(一)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

1.通过实施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进行草原保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南州草地总面积1592400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479600公顷。截至2017年底,黃南州草原面积1649653.33公顷,其中,利用草原面积1578046.67公顷,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125266.67公顷,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向好。

2.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森林面积以及林木储蓄和树木类型方面增强森林的生态恢复功能。截至“十二五”末,全州有林业用地525753.33公顷,森林381813.33公顷,森林蓄积量478.25万立方米,全州的森林覆盖率达19.32%。1988年,全州林地面积189040公顷、森林覆盖率8.23%,与其相比较,林地面积增加了3367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1.09个百分点。

3.大力提高水质量。黄南州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四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7%。辖区内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泽曲河、黄河监测断面水质逐年改善,达到水环境功能区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的环境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0.25平方千米。

4.提升土壤功能。黄南州土壤环境总体处于自然本底状态。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优于国家一级土壤标准。投资1996万元治理同仁县多哇镇金矿废渣污染土壤、夏卜浪铅锌矿废渣污染土壤和泽库县拉依沟金矿废渣污染土壤,重点治理历史遗留矿废渣污染土壤问题。生态工程、围栏封育等措施也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环境等的改善。

5.改善大气环境。2017年,黄南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8天,达标率为98.70%。PM10均值为50.50ug/m3,PM2.5均值为30.70ug/m3,比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43.22%和31.24%。2017年,共淘汰老旧车和黄标车75辆,超出年度任务50%。

(二)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1.重点生态工程初见成效。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实施,黄南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屏障功能日益突出。到2017年底,黄南州三江源二期工程已累计投入18亿元,治理黑土滩9400公顷,完成鼠害防治623000公顷,草原虫害防治288080公顷,毒草防治8000公顷,封山育林23333.33公顷。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林草生态系统年均水源涵养量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15.60%,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2.绿色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特色农牧业优势凸显。黄南州统筹利用农林牧渔优势资源和综合条件,在沿黄尖扎地区建成果蔬(休闲)产业园、冷水鱼养殖产业园。隆务谷地初步建成集乳产品加工、果蔬(休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泽库、河南两县有机畜产品生产产业园初步建成。着力打造果蔬种植、饲草种植和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四个主导产业。

3.文化旅游业助力绿色发展。黄南州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特色旅游业发展,着力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黄南州接待游客433.77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收入达12.14亿元,同比增长11%。

4.生态文化逐步形成。首先,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普及。黄南州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民众参与度、表彰先进人员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观念获得群众认可和倡导。其次,生活方式逐步趋于绿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农牧民“人畜混居”、燃薪烧粪等传统生活方式逐步改变,绿色建筑、绿色能源、洁净居住、绿色出行日益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活方式。截至2017年底,黄南州生态管护员达5606名,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次,生态文化自信持续增强。黄南州原本良好的生态本底和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自信。美丽乡村、文明家庭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激发了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但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仍将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黄南州自然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1.全州草场退化、黑化、沙化趋势较为严重。全州6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轻度退化面积达536526.67公顷,中度退化面积达326020公顷,重度退化面积达302953.33公顷,重度退化草原中黑土滩面积达147126.67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不断减少。草原鼠害发生面积873733.33公顷,危害面积达678666.67公顷。毒草发生面积达460000公顷,危害面积370600公顷。产革量和牧草质量降低,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弱化趋势。

2.水土流失形势严峻。近年来,气象和地质灾害频发,全州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9396.68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9.9%。

3.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全州森林覆盖率为19.32%,森林资源总量位居青南三州首位,但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成效显著而经济效能低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

1.改善环境质量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全州生产与生活、城镇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交织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尖扎、泽库、河南三县乡镇垃圾填埋场尚未建成,城乡垃圾焚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PM10等有害气体和物质不断增加。与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达90%以上、细微颗粒物浓度较考核基准年下降13%的目标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

2.生态恢复成本高、见效慢。三江源保护区内一些异地搬迁项目周边生态治理任务尚未完成。一些企业效益低,资金投入不足,对生态破坏的整治进度缓慢,效果不理想。

(三)恢复生态功能任务艰巨,发展环境容量有限

黄南州属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其中,泽库和河南两县属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州内还有部分地区属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决定了黄南州生态的脆弱性以及恢复的长期性,国家工程性投入有一定期限,投入渠道单一,缺乏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缺乏巩固保障。此外,生态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农牧民转产转业困难,增收难度大,政府扶持的藏毯、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以及奶牛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等项目尚未形成规模,大部分生态搬迁牧民生活只能靠虫草和临时项目补助,无法保障牧民生活水平。

(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建立

黄南州生态承载力低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条件严格。长期以来,黄南州工业基础薄弱,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严重,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瓶颈制约。一方面,除了绿色能源形成一定规模外,其他产业体量小,产品单一,发展层次低,转型慢,市场竞争力有限,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健全,财力投入明显不足。

(五)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三江源项目管理办公室、林业、环保、水土等多个部门,有些部门仍存在机制不健全、编制少的问题。现州、县三江源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多为临聘,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且不稳定。黄南州环境监测只有州级1个机构,四县没有环境监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工作人员不足,与环境监察监测标准要求有很大差距。

三、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探讨

4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黄南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家的大力扶持为黄南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了条件和机遇,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一优两高”战略,也为“美麗黄南”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新时代,我们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谋划和选择未来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自然生态

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依托,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三江源黄南草原区、荒漠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实施黄河沿岸生态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项目、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厂(点)建设等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力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增加绿化面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革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泽曲国家湿地公园、和日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步伐。通过创新产权模式等,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加大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以草原植被保护和恢复为重点,统筹做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牧业人口布局,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循环发展共赢模式。控制流域河流水量利用,保持河水储量稳定。努力建设滨河公园,积极打造隆务河绿色景观带。实施黄河干流防洪护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全力打造沿黄生态旅游景观带。

(二)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努力提升环境质量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宗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和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为抓手,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尤其是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源治理,实现县城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努力打造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继续保护好洮河、泽曲河和隆务河水环境。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全流域县城所在地、重点乡镇、重要支流河道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活动,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控入河排污量,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和质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总悬浮颗粒物污染。强化日常监管,确保集中供热脱硫除尘设施稳定达标,全面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工作。实施工地扬尘精细化管理,严格监管黑烟车,淘汰高排放车。严防农业区土壤污染,加强对基本农田特别是“菜篮子”产区的环境保护,推进农田土壤基本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提高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加强田间管理,构建覆膜与回收同步的工作机制,防止“白色污染”。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寒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