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大同书》的创作及其社会改造思想

2020-01-07曹发军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康有为

曹发军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系统阐述其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著作,乃康氏“本不忍之心,究天人之际,原《春秋》三世之说,演《礼运》天下为公之义,为众生除苦恼,为万世开太平、致极乐之作也。”[1]2在《大同书》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改造思想,希望通过社会改造,构建一个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康有为考虑到他的一些激烈的社会主张远远超越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担心该书的出版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和危险,故而在他生前没有将该书完整出版,只是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才在学生们屡次请求下仅仅在《不忍》杂志上发表了该书的前两卷。该书的其他部分,也就是承载康有为最激烈的社会理想的章节,直到1927年,康氏去世8年后,才由他的学生钱定安送交中华书局出版。《大同书》是体现康有为政治理念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康有为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笔者多年前阅读此书时,曾为该书的“奇谈怪论”所震撼,书中观点至今清晰如昨。今将该书中提出的社会改造思想简单梳理一下,提交出来和大家交流,籍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康有为及其创作的《大同书》

(一)康有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倡导者

康有为,1858年出生于晚清广东南海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康有为和同时代众多官僚地主家庭的孩子一样依例进入私塾学习,开启了诵读四书五经的读书生涯。由于生活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交流碰撞的时代,康有为可以很便利地接触到一些来自西方的报刊书籍。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地驱使下,康有为在诵读国学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广泛涉猎那些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知识非常渊博,终成一代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强有力的“西学”背景,使康有为得以突破中国旧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对当时的世界大局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康有为从改造中国以挽救民族危亡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良好愿望出发,综合中、西方思想文化,构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体系。康氏一生著述丰厚,粗略统计其一生撰稿超过700万字。他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在这些著作中,康有为把来自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羊》 “三世”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进化论。他说,“《春秋》要旨分三科: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以为进化,《公羊》最明”[2]79。在康有为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据乱世”时期,必须先通过维新变法,实现君主立宪,使中国成为一个和英法美德日俄诸国并驾齐驱的强国,实现国家富强,彻底摆脱民族危机,进入“升平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奋斗,最终和世界人民一起进入民主的“太平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康有为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来说,在中国推行变法,在不引起巨大社会动荡和不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的政治转型,使中国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中国社会最终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一道走向“大同”世界。

(二)《大同书》及其描绘的大同社会愿景

《大同书》是康有为旨在表达自己政治理念的著作,全书共30卷,约20万字,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部是全书的总论,起着总揽全局的作用。在《大同书》的开篇甲部“入世界观众苦”里,康有为从他作为一个儒者与生俱有的“仁爱”观出发,首先历数了人们遭受的种种苦痛,并指出“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所谓“九界”,“一曰国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级界,分贵、贱、清、浊也;三曰种界,分黄、白、棕、黑也;四曰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私父子、夫妇、兄弟之亲也;六曰业界,私农、工、商之产也;七曰乱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八曰类界,有人与鸟、兽、虫、鱼之别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传种无穷无尽,不可思议。”[1]66在这里,康有为想要说明的是要去除人们的苦痛,“即在破除九界而已”。在《大同书》的甲部以后的九部里,康有为不仅详细具体地论述了如何去除“九界”的问题,还勾画了未来“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没有阶级、民族的区分,没有国家,没有政府,既无专制之君主,又无民选之总统,没有官吏,所有人都平等;也没有家庭、亲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人,男女“则以情好相合,而立合约,定有期限,不名夫妇”,所生儿女“均由公共之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中学、大学院以教养之”,“人民既受公共之教养二十年后,公家又给以职业。及其老也,又有公共养老院,疾病则有公共之医病院,考终则有公共考终院”[1]2。在这个社会中,政治上实行高度的民主化,经济上实行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每人都能充分获得所需、所欲,而无痛苦或不安,生命乃是一连串的乐事。衣、食、住、行不仅提供高度的舒适,而且给与十分美感”[3]420。每一个人都能在大同世界中平等地过上“其乐陶陶,不知忧患”[1]50的生活。

在《大同书》里,康有为“悬想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公、至平、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它‘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表达了人类的诸多美好愿望”[4]70。但是,由于康有为所勾画的大同社会蓝图和他设计的政治路线图没有立足中国实际,不能适应彼时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完成历史任务的需要,注定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社会效果,以至于毛泽东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5]1471

二、《大同书》对社会改造问题的探讨

(一)《大同书》对传统制度的抨击

为了给改造旧社会构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康有为首先对“国界”进行了抨击,他说:“然国既立,国义遂生,人人自私其国而攻夺人之国,不至尽夺人之国而不止也。或以大国吞小,或以强国削弱,……其战争之祸以毒生民者,合大地数千年计,遂不可数,不可议。”[1]69因此,国家一日存在,战争便不会停止,人民的苦难也不会停止。他把国家的存在看成是通向大同之路的第一个绊脚石,在他看来,要实现人类大同,必须首先去除“国界”。去除“国界”实“为大同之先驱耳”[1]87。

“级界”是康有为抨击的第二个目标。他说“人类之苦不平等者,莫若无端立级哉!”[1]126在这里,康有为尤其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加鞭挞,并以此为例说明,“级界”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人们的平等权利,而且严重阻碍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其国一败涂地而不可振救”。

依康有为所见,种族歧视是人类痛苦的第三个渊源。康有为认为“人类之生,皆本于天,同为兄弟,实为平等,岂可妄分流品,而有所轻重,有所摈弃哉!”,[1]126但他同时也承认世界上各种族在智力、体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明确地说“银色之人种横绝地球,而金色之人种尤居多数,是黄白二物,拥有全世界。白种之强,固居优胜,而黄种之多而且智”。而“棕色者,目光黯然,面色昧然,神疲气苶,性懒心愚,耗以微哉,几与黑人近!”[1]134由于人种之间在形体、智力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巨大差异,这和大同世界的愿景相左,所以,康有为提出了要进行“改良人种”。

比较而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形界”和“家界”的抨击更为激烈。对于女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用极强烈的字眼进行谴责,他说:“夫以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压制女子,使不得仕宦,不得科举,不得为议员,不得为公民,不得为学者,乃至不得自立,不得自由,甚至不得出入、交接、宴会、游观,又甚至为囚,为刑,为奴,为私,为玩,不平至此,耗矣哀哉!”随后,康有为进一步将歧视、压抑妇女的行为上升到“损人权,轻天民,悖公理,失公益”的高度,指出此类现象“于义不顺,于事不宜”[1]171。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抨击最激烈者莫过于家庭制度,在康有为眼中,中国的家庭生活简直就是一幅凄惨的景象,“凡中国之人上自簪缨诗礼之世家,下至里巷蚩氓之众庶,视其门外,太和蒸蒸,叩其门内,怨气盈溢,盖凡有家焉无能免者”[1]217。为了揭露家庭制度之罪恶,康有为总结出十四项有家之害,并得出“故家者,据乱世人道相扶必需之具,而太平世最阻碍相隔之大害也”[1]225。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对私有财产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将它归类为另一阻碍人类快乐的错误制度。不过,康有为抨击家庭制度主要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而他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批评大都根据他所了解的西方工业社会的情况。

(二)《大同书》的社会改造规划

在对传统制度进行抨击的同时,康有为也详细地呈现了自己的社会改造规划。康有为的社会改造方案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套完整的社会改造方案。

在《大同书》的乙部,在历数“有国之害”的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了“去国界合大地”的设想,其基本思路就是“消除邦国号域”,现有“诸国改为州郡,而州郡统于全地公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由公民公举议员及行政官以统之”。“各建自主州郡”在政治上“若美国、瑞士之制是也”[1]89。康有为认为,“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1]95,设置世界性的“公议政府”乃是走向“大同”社会的第一个具体的步骤。各级公政府的建立既是实现世界“大同”的首要环节,也是推行社会改造建设大同太平世的依托。接着,在《大同书》丙部以后的各部,康有为详细论述了社会改造的各项措施。在丙部“去级界,平民族”里,康有为基于“人类之苦不平等者,莫若无端立级哉!”[1]126提出在未来的大同社会,“阶级尽扫,人人皆为平民”[1]128。在丁部“去种界,同人类”里,康有为认为,“欲合人类平等大同,必自人类之形状、体格相同始”[1]139,要通过“迁地”“杂婚”“改食”“沙汰”等措施,实施人种改造,淘汰“棕、黑人有性情太恶,状貌太恶或有疾者”[1]143,消除白色、黄色、棕色、黑色人种之间的差别。在戊部“去形界,保独立”里,康有为着重论述了男女平等的问题,设想在未来的“大同”社会“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婚姻期限,久者不许过一年”[1]196。在己部“去家界,为天民”里,康有为详细设计了大同世界中社会为妇女、儿童、老人兴办的福利教育事业,他设想在未来的“大同”世界里,“人人皆直隶于天,”“生育、教养、老病、苦死、其事皆归于公”[1]227。

对未来“大同”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康有为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庚部“去产界,公生业”里,康有为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于公”[1]280。同时,由于实行了机器大生产,“机器日新,足以代人之劳”,“劳动苦役,假之机器”,人们每日只需要工作“三四时或一二时”,其余时间“皆游乐读书”[1]289。

为了激励人们上进,康有为认为在未来的“大同”社会,除了实行民主政治外,还必须实行一些重大的奖惩措施。在辛部“去乱界,治太平”里,康有为除了重申,“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事之争”[1]297,“地方分治以度为界”,各地在政治上普遍设立议会,实行主权在民,地方自治,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外,还特别强调,“为公众进化计”,大同社会要实行“竞美”“奖智”“奖仁”“禁懒惰”“禁独尊”等措施。

当然,由于深受儒家的“仁爱”观和佛家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康有为将其作为一个儒者所具有的民胞物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融入到了对未来社会的规划中来。在壬部中“去类界,爱众生”里,康有为不无动情地说“乱世亲亲,升平世仁民,太平世爱物”,在未来的“大同之世,至仁之世也,可以戒杀矣”。对于“牛、马、犬、猫”等,也应“亲之、爱之、怜之、恤之”,[1]336要有仁爱之心。

在经历一系列社会改造之后,康有为不无乐观地提出“九界既去,则人之诸苦尽除矣,只有乐而已”[1]341。在癸部“去苦界,至极乐”中,康有为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大同社会的“居处、舟车、饮食、衣服及其他之乐”,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太平盛世景象。

三、余论

康有为作为政治人物,晚清时倡导维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继续忠于前朝,反对共和,其政治实践与《大同书》中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反差极大。纵观康有为一生,我们会发现康有为实际上具有双重社会角色,一个是关注实际事务的社会改良运动的鼓吹者和推动者;另一个则是神驰于理论与想象领域、超脱现实的思想家。可见其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康有为深知“社会结构不同理论的宣扬和实践应配合人类进步的不同阶段。”[3]39读史使人明智,理解了康有为也许对理解康有为之后的政治人物有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康有为
“生死”对联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康有为参加征文大赛,竟只得了个末等奖
康有为撰
高中历史中康有为思想浅析
《诸天讲》
论康梁早期的宪政思想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维新思想渊源初探
政治、思想与学术的因应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