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2020-01-01韩金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启蒙者海默霍克

韩金佐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1 启蒙思想诞生的背景和扭曲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将人民被束缚的思想从被宗教以愚昧无知的压制解放出来,人民的思想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但是启蒙运动的后期却由于资本主义的刻意扭曲,启蒙运动渐渐偏离了原本的正确的方向,走向另一个极端。

1.1 启蒙运动诞生的背景

16~17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各国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得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但是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处在各国专制君主制度下,专制君主制度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状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虽然自然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非理性的、盲目无知的信念,以及专制君主制度的压迫下,人们处在“黑暗”之中,因此人们急需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以“光明”驱除“黑暗”。于是人们将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发掘的“理性”思维作为战胜黑暗的“光明”。

启蒙思想家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掘了 “理性”,认为可以利用“理性”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因此人的理性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崇高位置,“理性” 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一切事物都需要接受“理性”的审判,不符合理性的事物就没有其存在价值。宣传启蒙的思想家试图用“理性”来安排社会生活。在“理性”的协助下,社会、历史、道德等方面在快速进步,启蒙时代成为美好的时代。但是在美好的社会现象下,启蒙思想的不完善和过度崇尚“理性”所产生的问题在不断地变大。

1.2 启蒙运动的扭曲

由于“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眼中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理性”成为不容反驳的至上权威,“非理性”的事物没有其存在价值,启蒙思想开始转变为当时文化价值体系的最大威胁。启蒙思想家是提出“理性”思维的解读者,他们为“理性”定义,界定事物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这样的启蒙者逐渐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权利。因此启蒙者与被启蒙的无知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启蒙者将知识传授给被启蒙者,启蒙者为“理性”的代言,启蒙思想家成为人民的思想导师,人民成了受引导者。但是人民依旧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单方面的接受启蒙者所授予的知识。普通民众知识从宗教的束缚下解脱,被“理性”再次约束住,使得社会成为一个由利益驱动、一切为“理性”服务的巨大“机器”,人成了由“物质欲望”驱动的“零件”,人失去了作为“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与启蒙的初衷背道而驰。

正是这种过度尊崇“理性”的行为,社会逐渐在忽视个人的存在的意义以及道德的堕落。因此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中:“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启蒙推翻了统治人民思想的宗教神话,却成了新的神话,统治着人的思维方式,启蒙也就成了新的宗教。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提出:“启蒙每前进一步,就会更深地陷进神话”。

2 启蒙的初衷与极致的启蒙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由于“理性”被摆在过高的位置上,“理性”变得狂妄,“理性”在逐渐封神。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人是康德,康德反对将现成的知识给予人民,而是鼓励人们大胆地运用的自己的理智,进行独立的思考,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1 康德对启蒙运动的美好期望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

为了解决这个知识神话化的问题,康德将“理性”致尚的核心思想转化为“唤醒民众独立思考”,同时为了防止民众的独立思考成为胡思乱想的混乱现象,康德又提出了批判理性自身,批判理性的适用范围。即将“理性”从至高无上的地位拉下来,让理性自我批判,限制理性的适用范围。

康德的想法是超前的,但是康德的启蒙思想对于“授渔者”,是将“授渔者”从“理性”代言人的崇高地位驱离。而“授渔者”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渔者”也要有被授渔的条件。在当时的环境下,欧洲启蒙运动的推动者以资产阶级为主。当资产阶级逐渐主导社会时,资本劫持了启蒙,一般的民众需要为生活奔波,生存需要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根本无暇思考;而资产阶级作为启蒙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他们操控着资本,选择性的“授渔”。安东尼·帕戈登指出:“启蒙运动展现了它的愿景,和接纳它的资产阶级所设想的一样,它是冷酷、呆板、乏味并精于计算的。”启蒙运动的成果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被资产阶级窃取,人民依旧被剥削被压迫。

2.2 推向极致的启蒙

作为启蒙运动最大受益阶级的资产阶级成为“授渔者”,但却没有去培养普通的民众“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大肆鼓吹“理性”的神圣。启蒙运动推翻了神权,却成为新的蛊惑人心的神话。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指出:“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的观念,都被当作不符合理性的东西被扔到垃圾堆里,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在资产阶级的刻意引导下,理性成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习俗、信仰、传统作为人性的证明被“理性”划分为该被消除的“偏见”,但是失去他们,人类就会漫无目的地活着,成为一个被理性支配的机器。本应是带来人们思想解放的光明,却成为了一个冷酷呆板又精于算计的思想枷锁。这也正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启蒙运动的反思所在,《启蒙辩证法》一书真正批判的是这种被资产阶级利用的极端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一边高喊“生而平等”“自由至上”而一边又用资本控制着无产阶级的生活甚至是思想;资本家通过压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价值获取资本,再将资本借贷给劳动者,从而让劳动者苦于生计忙于还贷。因此,理性成了新的神话,他推翻了传统的宗教神权神话,建立起自己的时代。

3 辩证地看待启蒙运动

《启蒙辩证法》并非完全否认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霍克海默、阿多诺想要用辩证法来对待启蒙运动。合理的启蒙是唤醒人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勇于对自我进行反思;而非尊崇“理性”为神,走向一条极端有偏执的道路。《启蒙辩证法》批判的是理性成为新的神畸形发展。纯粹彻底的理性仅仅是对极少数哲学家而言的,而合理的启蒙才是适用于全体人类。绝对理性的人并不能称之为人,仅仅是一具躯壳,独立的意识被理性所支配,失去了感性。

而真正将启蒙运动引向极端的正是启蒙运动的推动者、启蒙运动最大的受益阶级资产阶级。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启蒙辩证法》中第一章提出了“启蒙在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步转变成为对大众的彻头彻尾的欺骗。”这种观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并非否定启蒙,而是试图揭露被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隐藏的黑暗。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通过对美国20世纪30 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分析,试图从文化角度揭示启蒙运动所鼓吹的理性的扭曲,并对这种问题进行批判。

20世纪30 和40年代的美国,是西方受启蒙运动影响最深远也是最狂热的国家。在那个时期,西方国家对启蒙运动的态度是不顾一切、极端狂热的。人们信奉“理性”的引导,特别是文化上的表现最为明显,“《文化工业》一文阐明的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这一点在电影和广播表现得十分清楚”。但是这种极端的启蒙与康德所提倡的人们独立思考、自我反思背道而驰。因此《启蒙辩证法》中多次提出了启蒙的毁灭,启蒙的毁灭并非源自理性的本性,而是毁灭与社会条件与启蒙自身的相互作用,资产阶级需要启蒙帮助他们成为统治阶级所以以启蒙为工具不遗余力地推崇“理性” 的光辉;而启蒙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阶级进行支持。

作为两个启蒙时代的伟大的哲学家,他们比任何人都理解启蒙的重要,失去了启蒙,人类便失去了追寻自由的能力。因此在《启蒙辩证法》的前言中,作者提出以反思启蒙的方式来拯救启蒙的毁灭。“其中对启蒙的批判,目的是想准备好一种实证的启蒙概念,以便把它从与盲目统治的纠结之中解脱出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启蒙的自我毁灭并非必然,对启蒙的反思可以中断启蒙倒退为神话的趋势,避免启蒙的自我毁灭。作者以批判启蒙的方式来发掘启蒙真正的问题,揭露出资产阶级利用“理性”对民众的压迫。笔者坚信,启蒙真正的伟大之处并没有被消耗殆尽,而且还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人们发掘。

猜你喜欢

启蒙者海默霍克
滑板的乐趣
从启蒙者“论戏曲”到“甄别旧戏”——20世纪中国戏曲命运的生态观照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爱情控
一寸相思一寸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