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文化因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诺奖获得者访谈中“家风”的启示

2020-01-01胡紫薇欧益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诺奖获得者成就

胡紫薇,欧益枝

(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2.泰顺中学,浙江温州 325509)

自1901年的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奖一直是学术领域最高荣誉,其获得者也因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备受瞩目。一般而言,人们对诺奖获得者的关注焦点总是不约而同地汇集在其学术成就和教育背景上,而对于他们成长文化土壤,亦即家庭环境、所处社会背景,父母、爱人等重要的个人品质,个人习惯,求学际遇等。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了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就成了亟待解决问题。在中国这块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土壤中,形成了为世界称羡的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诺奖获得者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地将中西文化结合,在弘扬家风过程中,建立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社会心态,促进创新型人才充分涌流具有指导意义[1]。通过对诺奖获得者个人访谈的梳理,深度挖掘并探究幼年时期的家教、亲子关系等对其后天成才的表现产生的影响,以期能给广大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人才培养的社会人士一点启发。

1 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天才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他的早期学习始于家庭,并在与每位家庭成员的交往中成长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国家稳固的根基。目前,有关家风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家风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教,是一个家庭的基本精神状态,它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文化土壤,也为其立身处世提出了基本准则。在国外,家教,亦即父母教养方式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将它视为即便不是大于也是与遗传同等重要的关乎个人成长的要素。因此,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视角对家教予以阐释,并据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实证研究,但是往往都局限于数据的分析,而缺少精神层面的理解与沟通。我们认为,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父母应将孩子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能单纯地看作可操控的待加工的产品。当然,以孟德尔、霍尔等已从遗传学的角度证明了先天因素在个人成才的重要性,但是,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我们认为,家庭环境为创造性人才优良种子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及其交互模式,是一个意味深远的课题。

2 研究方法

在质化的小样本研究中, 都并非局限于个体主义的就事论事, 质化研究需要将样本放置到其所在脉络中展开,还原微观个体与宏观脉络的实现关联,以此达致对现象的理解。也正因此,质化研究超越小样本迈向更大意义成为可能。访谈法是质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手段,通过对个案访谈的深度挖掘,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为深入的信息。该文选取了对Bill Phillips 博士、物理学家,Norman Ramsey 博士、哈佛物理学教授,Paul Samuelson 博士、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3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资料,并进行了文本分析。所有访谈都是半结构化,以提前准备的基本问题为引导,以额外引发的问题为补充。主要访谈问题包括3 位参与者的早年家庭教育特色,父母对其学业及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日常活动等相关主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透彻分析,以期获得家庭文化因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并能够给当今中国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一点启发。

3 研究结果

3.1 Bill Phillips 博士访谈

在谈及与成就相关的因素时,BP 首先论及他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这主要包括家人、朋友、同事与学生,他认为这对其个人成绩的影响长久且深远。BP 说,父母的爱让他从小心理上便得到了安全与祥和。他的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告诫孩子们在学校要努力学习、好好表现,并时常提醒孩子要尊重教师。BP 说,由于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他后来对孩子也有着高度的期望。同时,BP 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幼便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并自由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他们理解孩子,总是鼓励我们读书,很自然地便养成了我对书籍的喜爱。他们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在阅读居里夫人的传记时,了解到她怎样做各种实验。”BP 认为,自己的成就与好运是分不开的。“我很幸运地想出几个好点子,人们就以为我很有创造力。”他认为自己的好点子源于和别人讨论、向他人学习、针对各种批评和反馈改进自己的观点。在自我评价时,BP 称自己是一位乐观、浪漫、对专业非常痴迷的人。BP 还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对于天才的重要性。BP 说道,“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从小在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发挥自己的先天能力。但是,如果成长的环境不佳,即使具有多方面的禀赋,也难以完全发展从而取得很高的成就。笔者相信,如果给予适当的成长环境,任何孩子,无论在他们拥有何种禀赋,都有可能在学术和生活上达到成功。因此,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笔者认为无论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如何,合适的成长环境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BP 的访谈资料我们发现,他极为推崇成长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在个体成长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成才的核心与关键。

3.2 Norman Ramsey 博士访谈

从采访的材料中得知,NR 在其6 岁的时候失去了哥哥,成为家中的独子,也因此受到了来自父母更多的关心与教育,这和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千丝百结的联系。NR 的双亲均是知识分子,母亲交给了他阅读和算术,父亲则更多培养了他的体魄。NR 回忆说,父母对其期望很高,并希望他能够全力以赴。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给他自主选择课外活动和科目的空间,而非过度干涉,“他们允许我自己做出决定。”从高中到大学,NR 始终保持好奇心,喜欢了解世界万物,他对每件事都想“深入了解”。NR 在中小学跳了两级,于15 岁高中毕业。他自认为,性格既内向又外向,喜欢运动却不喜欢社交,“但是我喜欢一个人自得其乐”。NR 也认为,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与运气有关,自己很荣幸遇到几位恩师逐步带领他进入数学和物理学的领域,并找到一生激情所在。当谈及天才,NR 认为天赋和努力同等重要,“天才是一个混合体”,并认为自己两者得兼。NR 在谈到创造力时认为,“多数人缺乏伟大的创造性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花时间去找。”建议孩子们要多思考,并给予学生责任,包括冒险和犯错。对广大家长,他认为“要支持孩子了解和怀疑事物的好奇心、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鼓励他们苦干,但不要刻苦到没有时间去思考。”NR 也与多数家长一样,希望孩子们在学校努力学习好好表现,并能和孩子和谐相处。

3.3 Paul Samuelson 博士访谈

通过访谈材料可以得知,PS 幼年时被寄养在远方亲戚家,但是父母很重视他的学习,并不断地鼓励他进行阅读。自幼儿时,PS 就很享受阅读的乐趣。母亲时常将他和他的兄弟们进行比较,督促他们努力,取得良好的学术成就。在PS 的记忆中,父亲的图书室里摆满了百科全书、文学、法律等书籍,他从中受益良多。PS 说:“我的双亲都有很高的智商,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我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鉴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态度,他认为父母不应该干涉子女的学习和其他选择。“我不想左右他们的意见,他们会找到自己的路。” 由于对经济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从未将工作视为工作,却坚信对自己来说,“那是游戏,不是工作。”他认为,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便不能有热忱,更不会有很高的成就。他认为自己虽然性格外向,“但是我也需要空间独自思考,所以孩子们说我多数时间处于另一个时空,说的对,太对了”。PS 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运气并能够在低谷时遇到优秀的导师,将他引向经济学领域。他给予父母们的建议是,首先要给予孩子们爱心和宽容,而非试图去“创造小天才”,以免适得其反;其次,对于有潜力的孩子不要施加过多的压力,应该给予其自由成长的空间。

4 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3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诚如已有相关研究所表明的那样,遗传素质、个体内在动力、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等是成才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访谈资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有如下几个高频词汇:热情或兴趣,父母的支持,自由的选择,良好的阅读习惯,际遇及教师指导。其中,“家庭教养方式” 这一创造性人才成长的重要因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4.1 热情与兴趣

这4 位受访者都谈到自己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这个特性不但为他们选择并去做自己喜欢的课题或活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且逐步将他们引入到最适当的职业方向,从而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在物理或经济学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热情或兴趣通常很早就开始得到发展。父母或教育工作者由此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洞悉孩子幼年时期的兴趣所在,并能够积极引导他们在这个方面的发展,这可以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4.2 父母的期望与支持

从上述的访谈资料中我们发现,这3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追寻各自感兴趣的事物时,均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他们都有提及父母除了参与他们的学术活动,同时也积极地为他们参与音乐和体育等课外活动提供机会。同时,他们还提到了父母的爱护与关心,这也给他们的成就动机和行为以支持和肯定。

4.3 自由的选择

从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尽管这几位诺奖获得者的父母对他们有着不尽相同的期望,但是他们能够尊重孩子们对自己研究兴趣与爱好的自由选择,并最终做出远超父母预期的成就。

选择的自由可以归入家庭环境的范畴。访谈的结果与已有研究相互照应,即相较于东方以“父慈子孝”为特征的亲子关系方式,西方父母普遍倾向于和子女平等对话、让子女自由选择他们的兴趣方向。或许,正是这种代表着典型的西方家庭文化的选择自由,让上述的几位诺奖获得者有精力和可能维持对所选择的道路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4.4 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对以上3 位诺奖获得者的儿时经历访谈发现,他们都对阅读有着愉快的体验,这和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关于“至乐莫若读书”的经验论断不谋而合。这种广泛的涉猎习惯,使得他们能够很早就能够通过书籍去探究世界的奥秘。这不但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窗户,更使其获得在学校可能学不到的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也使得他们对特定领域保持了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正如Bill Phillips 博士所说,他阅读的物理学家的传记越多,这个领域对他的吸引力就越大。显然,阅读习惯和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兴趣就像一个上升的螺旋,互相影响又互相补充,不断地将诺贝尔奖得主引入更高的学习层面。

4.5 际遇与人际关系

“运气” 在对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中,是一个高频词汇。他们均认为自己的成就离不开运气和导师的指引。当然,将成就归因于际遇和他人往往是成功者谦逊的为人品质。正如巴斯德之言,“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人”,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把身段放低,才能有更多机会取得进步。此外,他们还提及人际关系、良好社会性发展在其科研路途中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个特定领域的兴趣或热情,可以对于个体成才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5 启示

该文综述研究所涉及的3 位成长于典型的西方文化家庭中的诺贝尔奖得主的访谈,是我们从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访谈中筛选的一部分。东西方文化,特别人家庭教养方式,亦即家风的差异是显著的。当今,我国家长仍受传统的家风文化影响,普遍喜欢替孩子做选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而不顾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从对以上访谈资料初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相对宽松自由的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对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广大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简而言之,温馨的家庭,父母的支持、鼓励是影响孩子日后成长为人才的文化土壤。同时,我们也发现父母在给予子女支持时也要保持亲子关系的适度宽松和相对灵活性,并能允许孩子自主地发现、选择和从事其兴趣和热情所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教师良好的指导、适时的机遇等,也对成才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将中西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充分利用好本民族传统家风的基础上,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部分,促进创新型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充分涌流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诺奖获得者成就
了不起的成就
诺奖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聚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失恋“成就”的CEO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