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当代启示
——基于两种对立认识论路线批判的视角

2019-12-27刘晓玉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部,河南 郑州 451000)

一、两条对立认识论路线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平稳期,资产阶级采取经济手段缓和同工人阶级的矛盾对立,引发工人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特别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并且对国际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严重的危害。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张把无产阶级政党建成具有严格纪律的先锋队,把帝国主义的战争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开始转向俄国。

思想领域,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牛顿力学为自然科学基础的哲学遭遇挑战,一些哲学家乘此物理学危机妄图建立一种“新哲学”,他们否认人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定自然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以至于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把一切都看做人的主观感觉、意见和符号,并由此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认识论。这其中以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为代表,他们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创立了马赫主义也称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流派,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一种超越传统哲学唯物与唯心对立的“中立”哲学。部分第二国际的领导受到哲学领域思想变化的影响,企图走修正主义路线作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 国内背景

俄国国内,自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之后进入到斯托雷平白色恐怖时期,反动势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十分猖獗,唯心主义和宗教思想泛滥起来,在反革命势力的重压之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动摇和混乱,曾经在革命高潮时期混进党内的同路人,特别是一部分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纷纷脱党,党的组织大大削弱。党内出现了反对孟什维克“取消主义”“右倾的”,和反对布尔塞维克内部的“召回主义”“左倾的”思想斗争。党内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在思想领域,随着经验批判主义在欧洲的流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也借此来“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部分人也加入了修正主义的行列,他们一面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一面又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陈旧了”。他们歪曲引证“现代认识论”、“最新实证主义”、“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吹嘘马赫主义是现代科学的哲学,特别是在1908年相继出版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论》、《唯物主义和批判的实在主义》、《从现代认识论来看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构成》四本书来攻击辩证唯物主义,其目的就是要用经验批判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动摇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吸收革命经验和从哲学上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列宁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论战性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俄国修正主义错误思想,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坚持运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武装俄国的布尔塞维克主义和无产阶级,从而起到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总结经验,克服困难,激励无产阶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檄文的历史作用。

二、基于对立认识路线批判的逻辑论证理路与内涵阐释

(一)认识论意义上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证

列宁在书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真理性的揭示,是通过对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批判为前提。他首先运用并深化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实现了从本体论意义上的论证向认识论意义上的转向,进而明确指出在认识层面存在着两条截然对立的认识路线。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上全部哲学史有两条基本路线,一个是从存在和物到思维、感觉的路线,一个是从思维、感觉到存在和物的路线,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的唯物主义路线,后者是所有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也是马赫主义坚持的唯心主义路线。列宁运用自然科学中物质第一的原理,论证了物质具有第一性,意识具有第二性,他指出思维和认识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脑的特有机能,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或真识、或歪曲的反映,人的思维和认识依赖于外在的客观事物。感觉作为客观物质的基本特征,它的产生、变化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发展运动,是连接思维、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键环节,必须通过外在刺激向更深入的内在意识转化,也是全部认识的起点,在认识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列宁指出,在感觉的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但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要善于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感觉等问题的认识。列宁还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判定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中思维着的人是主体,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客体,如果离开了这一观点谈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会陷入分不清主客体的唯心主义。

在对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揭批后,列宁关于什么是物质的问题,是全部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唯心主义者经常攻击唯物主义者的焦点问题。列宁在驳斥马赫主义关于“物质”的错识论断的基础上,吸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以及唯心主义的最佳驳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彻底坚持和运用了辩证思维,开辟了理解唯物主义哲学的新路径。

列宁论证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永远不可分割的。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物质不是作为现象的存在,不是感觉的集合,是在时间和空间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客观实在。世间万事万物只有在具体的时空中才能运动,才是真实的存在,世界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关于空间与时间的人的表象是相对的,但是相对的表象中蕴含着绝对的真理,他们在不断的运动发展中不断接近真理。马克思主义肯定运动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就是肯定物质所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样具有客观性。

从物质具有客观性、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的转化、认识的辩证性三个方面论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具有第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切前提和基石。这表明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意识、感觉不过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为了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区别开来,列宁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反映的基础。他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论述的:“关于人的思维是否能够把握对象的真实性的问题,完全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他的思惟的真实性,即他的思惟的现实性、力量、此岸性。关于脱离了实践的思惟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乃是纯粹烦琐哲学的问题。”[1]其二,现象世界与自在之物之间没有绝对区别,只有已经被认识与尚未被认识的区别,根据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现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坚持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所有“自在之物”最终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进而从根本上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了。其三,在认识上也必须运用辩证法。在人类思维的认识层面,对于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我们都必须坚持辩证思维,不要认为认识是既成的和不变的,而要分析从无知中怎样出现了知识,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怎样变成了较为完全的和较为确切的知识。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立场下真理观与实践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和接近绝对真理依赖于历史的条件,但是真理的存在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唯物主义认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人类普遍真理是在各个条件下承认绝对真理。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主要指的是真理的客观实在性。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来源,人类历史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绝对真理贡献相对真理,我们虽然只能相对地认识自然界和它的各部分,但是每一部分都有着绝对物的本性。真理就是一个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超越的界限。任何观念形态都是历史地有条件的,可是任何科学的观念形态,符合于客观真理,绝对自然是无条件的。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间的不确定转化终结了一切绝对的、固定的、僵化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绝对化,如果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把一切都看成是绝对的,陷入教条主义和独断论。同时又是这种“确定性”使得唯物主义与信仰主义与不可知主义区别开来,与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奉者们的诡辩主义区别开来。因为绝对真理也即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相对真理也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这就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判断依据。

列宁指出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必然会得出唯物主义,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渐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丰富。通过实践,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外,实践标准本质上也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正因是“确定的”才可以同各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主义进行无情的斗争;又因为是“不确定的”才可以杜绝使经验绝对化。一方面,经验认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凡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被实践证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观点,不管说得多么高深莫测,也是谬误。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在其发展的每一具体历史阶段总有时代的局限性,即使那些已被实践证实的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推进而被推翻,因此我们不能期望经过一次实践就肯定或否定地判断一种认识正确与否,而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去检验它、完善它,绝不能把实践标准绝对化。

(三)对立认识路线下所形成的不同党派立场

任何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无不体现着自身的党派立场。列宁指出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和不同党派的对立:“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的党派”。[3]因此,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反映了对立阶级不同的思想倾向与政治主张。马赫主义者们标榜自己哲学的无党派性,但在本质上却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者,在唯物与唯心之间,哲学家没有中间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近半个世界的时间里,坚定不移地批判唯心主义,就在于要坚守唯物主义哲学立场,摒弃中间党派。他们善于汲取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又坚定地跟敌视自己的势力和阶级进行全线的斗争。而马赫主义者自诩自己的哲学超越派性,其无党性的实质不过是向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投降。而那些企图“调和”马赫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俄国马赫主义者,他们没有坚定的哲学立场,随意指认流行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社会科学与认识论一样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有党派性的科学,其结果只能陷入唯心主义,被资产阶级反动派所利用。

三、新时代语境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当代启示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客观性,必须坚持从物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对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而证明了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在内在思想路线上的逻辑一致性。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并在全党深入践行,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在实事求是思想原则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党不同历史时期“左”和右的思想路线错误,多次挽危机于狂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们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期趁势、趁时而上是当前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落实在思想原则上就是要切实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要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4],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矛盾、新局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实践当作正确思想的来源,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用实践推动认识发展。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我们的力量就发展壮大,事业就会取得成功;什么时候我们脱离实际,从“本本”第一出发,我们的力量就会削弱,事业就受到损害。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上下运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五位一体”统领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布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砥砺奋进,五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经历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总结新经验、概括新观念、创新新理念、掌握新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就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史,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强大的、持久的、不可替代的思想影响力;只有马克思主义曾经、现在、未来依然对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5]。历史与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国所有成绩得取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红色传承。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星座”的哲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