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三维探析

2019-12-27曦,杨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陈 曦,杨 丽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国内外发生的深刻复杂新情况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从理论与实践双层面提供了统筹规划和科学指导。

一、现实维度: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提出的新形势

(一)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不断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主动地推进各国经济合作、政党协作、文化交流,而西方敌对势力则以此鼓噪“全面遏华”,以不实之词歪曲事实、抹黑中国,以西方资本主义虚假言论渗透我国意识形态领域。

(二)国内社会转型形势的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但伴随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不可预见的问题,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挑战。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的新阶段提出了新思想、新理念的迫切要求,如何以新理念为指将人民生产发展导向新的伟大事业,如何以新思想为领将人民生活实践导向新的伟大斗争,如何以新方法为径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实现伟大梦想,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力和凝聚力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

第二,思想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带来冲击,诸类境外传入、本土新兴、旧有回潮的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皆以社会热点问题、焦点矛盾为依托,极易影响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认同,造成社会心理浮动、价值观念冲突的消极影响。

(三)互联网络新态势的考验

我国持续增长的网民规模、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以及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深入性、网络空间信息的混杂性、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性交相存在,使互联网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阵地之一。

第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互联网变为监听信息、输出价值的重要战略领域之一,如“棱镜门”事件就是西方对他国网络主权、网络信息安全侵犯与威胁的直接体现。突破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遏制,防范西方政治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虚拟性和隐蔽性传播错误思想、煽动社会情绪,是新时代互联网络阵地的新考验。

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媒体宣传的格局、扩大了信息宣传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并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较发达的文化产业链、较完备的价值观念宣传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互联网相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仍属于汇报型宣传较多、引导型内容较少,顺应时代需求、立足本土创新,进而顶住、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成为我国维护网络信息主权、顺应意识形态发展需要的重要任务。

二、实践维度: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新要义

(一)指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必须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

第一,举旗帜,即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举旗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旗帜是保证一个民族在前进道路中不走老路和邪路的方向指引,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科学指南,是人民群众不放松、不懈怠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双层面的辩证统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导人民在全球化潮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标志。

举旗帜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其一,举旗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助推器”。“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3]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压舱石”。从历史必然、客观规律、现实境况三方位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开辟新境界、成就新辉煌的重要保障。

第二,聚民心,即汇聚民心、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向着党的宏伟目标前进。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价值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中一贯强调的主线。

聚民心强调党的宣传思想战线要担负起、担负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的战略任务。在新时代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宣传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自始至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部署。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思想建设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及至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的指出全党,尤其是宣传思想战线,重要战略任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真理的种子同新时代人民群众生长的土壤相结合,孕育出具有强大生机活力和凝聚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聚民心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构成历史的真正动机,与其说是个别人物,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5]因此,人民主体主体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的突出主线。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落脚点,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第三,育新人,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强化教育引导,也要以制度为保障建立时代新人培育定势,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双向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育新人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新人”不是新时代的老面貌,而是“新”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是具有坚定信仰、高尚道德、高强本领的时代新人。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人民群众契合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时代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内容。要通过阐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解蔽社会矛盾,增强社会认同与思想共识,使其与人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实践奋斗紧密结合。

制度保障是育新人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思想形成的过程,也是行为规范的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在”转变为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的“自觉”,就要辅之以相应制度的导向作用。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作用会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行为产生积极导向作用,而制度本身所蕴含的连贯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具有综合持久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有助于人民群众在践行、完善、再践行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达成思想层面的共识和价值理念的共识。

第四,兴文化,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文化自信”普遍形成,实行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兴文化的本质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团结、向前发展的生命源泉,是“产生在特定环境中有生命力的行为模式。”[7]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位育社会环境的重要力量,而社会环境是巩固文化实力的重要基础。只有树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厚积薄发。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兴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时代产物,中华文明具有几千年历史,其蕴含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文化具有“惰性”,优秀文化要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大众媒体的画面性和故事性主动开展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与生命,进而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辉。

第五,展形象,即以新媒体为主要途径,建立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以“重要任务”和“使命任务”在2013年和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阐明其重要性。

展形象要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伴随着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性合作日趋紧密,而文化交流的紧密联系是这一系列国际性建设持续向好的重要前提。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共识。因此,要掌握我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中各范畴的人文交流主动权,以积极的姿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形象,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到一个真实完整的中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形象要加强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开展歪曲中国形象和中国声音的强势宣传,使我国实际形象在国际舆论场中出现巨大的主客观偏差,导致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处境。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络的开放性、普遍性,有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统筹国内宣传建设与对外宣传工作,让世界人民听见、听清、听懂中国话语。因此,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占领意识形态建设制高点,是新时代展形象、消误差的必然选择。

(二)突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最新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8]这一中心环节要求我们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通过“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凝聚人民思想共识并形成实践合力。

第一,“两个巩固”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根本任务,突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性、独创性。其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推动社会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确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向指标。其二,“两个巩固”是具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要求的独创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自觉的中国方向、中国立场、中国原则,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切合中国实际,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与中国特色道路,同时为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独特参考。

第二,新闻舆论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方针导向,既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也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以在应对现实中实现突破。其一,“以立为本”是对我党历来以正面为主的宣传教育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即要坚持正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社会先进典型和模范榜样,以促进群众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并形成社会普遍共识。其二,“立破并举”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仅要坚持正面宣传,也要重视舆论场域发展。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在与错误理论的斗争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论场健康发展。

第三,社会实践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解释世界的指导理论,更是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促成了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根本性转变”。[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毛主席指出:“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10]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需求、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新思想,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统一到新思想的指导下,切实开展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实践,以磅礴的人民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本质要求。

(三)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党要加强对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注重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基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优势,新时代的发展越快、目标越近、责任越重,中国共产党内的整体思想建设、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就愈加要求高质量。坚定理想信念、把好价值观念“总开关”,是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领导下的重要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在新时代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保证,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找对路子、用对方法,以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实现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前提。

第二,树立“三个守土”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部署。守土有责,要求各阵地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责任及其重要性;守土负责,就要坚决维护党的统一领导,树立敢于担当、敢抓敢管的使命感,决不允许任一阵线存有轻视懈怠之意;守土尽责,要求各阵地不断提升工作本领、增强工作能力,竭尽全力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安全。“三个守土”是意识形态建设坚定正确立场和政治导向、坚持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的坚强保障,要全面、全力打好意识形态攻坚战,决不允许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两个建设标准,也决不允许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存在空白区域,

三、价值维度: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新归旨

(一)助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展势

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在结合国际形势、国内情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导。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坚定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在深度总结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以及国内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成果,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拓的新境界,是具有新时代解释力、引导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

第二,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任务,指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具体任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任务、中心环节及具体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历史方位、新环境情况,提出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任务与实践导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等会议中,从各层面各领域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继承,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优良传统的发扬,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

(二)奠定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是针对国内外现状而提出的具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特点的意识形态建设科学理论,是指明意识形态系统性、群众性、历史性建设的科学思想理论。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推动意识形态系统性建设的指导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做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任务、中心环节、根本任务以及领导权等顶层设计,并提出了建设的重要内容、方针、方法等具体规划。这一思想从意识形态建设全局的高度,纵向构建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总目标、各要素间有机联结的统筹规划,横向指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覆盖领域、涵盖阵地、建设内容等具体目标,是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各层面有机统一的科学指导思想。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性方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党历来时刻强调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智慧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以植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为根本导向,坚持意识形态建设既要注重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民群众间广泛、深入的联系。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强调意识形态建设要把握历史性机遇。一方面,要牢牢掌握领导权,带领我国人民群众抓住历史机遇,齐心协力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形成良好国际影响力、组织力、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在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政党协作、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中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好中国智慧、塑造好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