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客体物质

谭 森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1)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源,并以此作为统筹整个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后,以往的以“物质”为出发点的传统唯物主义也就丧失了理论发展空间。这意味着,现有的一切与之有关的研究都无法对其实现超越,只能重复确证而已。这是否说明唯物主义就走向了终结,唯物主义在当代就只能做确证工作而无法再实现发展呢?显然不是,唯物主义当代的最大发展成果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在对传统的以“物质”为出发点的唯物主义理论的终结过程中对其实现了超越和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唯物主义的核心。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逻辑

重新反思实践唯物主义,就哲学史研究的逻辑思维而言,带有一种浓厚的哲学史回顾和思考的意味。当我们说,实践唯物主义从本体论出发,对传统的以物质为出发点的唯物主义进行终结与超越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是实践唯物主义具体意指什么,以及它的内在逻辑及其展开过程。因此,对于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则成为首要的问题。关于实践唯物主义,我们必须理解以下几点:

1.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脉络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5基于这一概念的解读,国外学者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引申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哲学范畴,而国内最早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是在经历了关于真理和实践问题大讨论之后,面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固化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背景,以及在我国是否应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背景,众多国内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放在实践上,力图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解决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其实就是从本体论视域出发,以现实实践维度作为立足点去重新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2.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

实践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立足实践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实践唯物主义旨在从实践角度出发去解释这个世界、社会和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类的认识何以可能。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构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世界是人类现实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要素。这里的世界并不是意指包含整个人与社会存在的大世界,而是指“与人相对立的对象世界、环境”[2]。当我们把世界看作人类现实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要素时,一方面,我们承认了世界先于人的存在性,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两极中展开,缺少任何一极的存在,实践都不复存在。正是如此,我们不能说实践是先天产生,而只能说实践是在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现实当中巨变的世界是人类长期历史实践活动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155因此,将自然世界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要素,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与自然世界的一种互为因果性关系。

其次,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无论是横向的社会,还是说纵向的历史,其实质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不断展开的结果,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展开形式的表征。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35因此,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还是历史的不断进步,都并不是其本身自在地进行,而是在以人为主体的现实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再次,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塑造,这种自我塑造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自我限定,同时实现自我超越。人跳不出自己的实践活动,人从产生之初便是由实践规定的产物。人是在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由动物(具体来说是猿)进化而来;当人成为人时,人就结成了自己的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并在这种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中不断实现人的主体与客体的超越和发展,人并不是被动地把自身限定于实践结果之中,而是在这种限定中自我超越。人在成为人时,人就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使人类并不满足于现实情况,而总是试图去改变现实。正是如此,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把自我的目的、意图加入其中,进而创造出令人自我满足的现实。人正是在这种限定与超越中不断塑造着自我。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黑格尔曾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由于人能知道他是什么,他做什么”[3],即人能思维。正是人的思维能力,使人能够按照自我的需要去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信息加以建构和整合,形成人的认识。因此,追溯人的认识何以可能,其源头就在于人的认识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亦即人的思维能力是从哪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使人脱离于动物群体,而成为人。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人开始拥有自己的语言并改造自己的大脑,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的认识得以可能。

综上所述,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是指以现实的实践活动为对象,以主体为原则、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社会和人的本质以及说明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的唯物主义。

二、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

对于传统的唯物主义而言,实践唯物主义对其进行了终结。这种终结一方面在于以物质作为出发点的传统唯物主义已经失去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在于马克思及其追随者基于物质是整个世界的本原的固有观点,将现存世界当作是客观实在的物质的展开过程,从而提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观点,这就使以往的以物质作为基点的唯物主义走到了理论发展的尽头,任何人都很难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更加确切的理论,也没有人能在这一方面对其进行超越。即便是我们当前的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诸如对现代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不可能对其实现超越,只是对这种以物质为其出发点的唯物主义增添新的论证要素而已。如果只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一而再,再而三地确证的话,并不能改变这种传统唯物主义的基础,并不能用比物质更确切的概念来表达整个世界的客观性,以及这个世界相对于我们意识的外在性。因此,当传统唯物主义发展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即以“物质”概念来表达这个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时,这之前的唯物主义就已经走到理论发展的尽头。

当然,当我们提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时,有些诘难者会告诉我们,这是用实践来代替物质,这超越了物质的第一性,因此这并不是唯物的,而是唯心的。对于这样的诘难,其回应是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由物质所展开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人们的现实层面的实践活动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史前世界数以千年的变化和发展速度不如人类产生之后世界数百年,乃至数十年的变化发展。继续去重复那句“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话语对人而言并不具太大的意义,在物质生产力极大提高的今天,相比于那些仍然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更需要立足实践说明人之后世界所发生的巨变。与以往把世界的本原看作物质的唯物主义倾向不同,实践唯物主义更希望把物质还原到实践中去,抛开史前世界的先在性,从人类生存的前提出发,即从历史前提出发,去说明人类之后的世界是怎样的。

三、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

实践唯物主义不仅终结了传统的以物质为其出发点的唯物主义,而且在对其终结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性具体表现在实践对物质的超越,主体性原则对客体性原则的超越,这种超越背后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由实践确立的开放性原则。

1.实践对物质的超越

相较于传统的唯物主义把“物质”范畴作为理论基点,实践唯物主义主要侧重于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领域出发,并进一步从认识论领域推进到本体论领域。这种研究思路关照的不同,充分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进步和超越。当传统唯物主义着眼于抽象的“物质”范畴时,哲学家们,尤其是那些唯物主义者们,关注的重点是这个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及这种客观实在(即物质)的运动。在这种关注视域下,他们把某种与主体无关的永恒不变的物质实体作为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本质与根据。因此,传统唯物主义面对的世界就不再是与人发生现实关系的世界,而只是相对人而言所不存在的世界而已。当实践唯物主义通过把“实践”范畴作为理论基点去解释和阐述世界的形成过程时,实践唯物主义就把自然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把自然世界看作不断与人发生关系的世界。这种以“实践”作为理论基点的唯物主义实现了理论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实践唯物主义既注意到自然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也充分考虑到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把现存的感性世界以实践的方式加以理解和思考,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4]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之一就在于出发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实际上是从“忽视人”到“重视人”转变,也是从自然主义到人道主义的转变。

2.主体性原则对客体性原则的超越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之一在于实践对物质的超越,伴随着这一超越过程,实践唯物主义就必然伴随第二个方面的超越:主体性原则对客体性原则的超越。当传统的唯物主义以“物质”作为理论基点,其所强调的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实际上就已经把人看作与其他事物相同的被动的存在,人就如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产物,作为客体的存在。因此,人的活动实际上就成为被动适应环境的活动,而不是主动去改变环境的活动。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实践使人超拔于自然界,人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即人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是高于其他事物的主体性存在,人把自己看作世界的对立面,把世界看作自己活动的对象,即客体。这造成了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按照“动物的尺度”,而且按照“自我的尺度”改变世界。正是如此,人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使物体呈现出为“人”而存在的状态。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的第二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主体性原则对客体性原则的超越。

3.实践唯物主义确立的开放性原则

实践唯物主义在终结传统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确立了开放原则。与传统唯物主义不同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立足于实践去说明世界、人与社会的本质及人类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这种说明其本身并不是如同传统唯物主义那样,以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去抽象的、固化地理解一经把握就亘古不变的物质本体,而是从现实出发,从动态出发去考察不断变化的、不断生成的实践本体。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将“物质”“自然”纳入自身范围,以实践去动态建构整个现实中的世界,从而说明现实的巨变是随着人类实践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此,实践建构了自身的开放性原则。

综上所述,传统的以“物质”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已经走向终结,这种终结既意味着传统唯物主义达到顶峰,也意味着脱离于人的活动的唯物主义理论的终结。而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理论将世界的先在性悬搁起来,从实践角度、历史角度去阐发现实世界的巨变过程。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通过将自然、物质纳入人的活动中,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实际上就是实践对物质的超越、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实践唯物主义正是通过这样的超越过程而确立起整个世界的开放性原则,从而使整个世界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客体物质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浅议犯罪客体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