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大众化”背景下高职语文人文性的守护

2019-12-27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文学理念

张 琰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所谓“后大众化”这个概念,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本章在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归纳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指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若低于15%,为“精英化”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则为“大众化”教育;当毛入学率达到50%,高等教育就进入到“普及化”水平了。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把马丁·特罗所定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和普及化的初期两个阶段合称为“后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2年已达到3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显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深造学习;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高等院校就业竞争压力和高职院校生存压力。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更多地强调“根据社会需求、学校所处内外环境、自身条件及发展潜力,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社会服务重点、发展目标方向。”[1]但是,人们也要意识到所有高校所共通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中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大力开发课程实用性和实践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涵养、审美素养和品德修养等的教育和指导。语文更要懂得守护其作为一个重要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化的语文教育传统必须得到更好的坚守和延续。

一、文化涵养的培育

高职语文作为文学类专业学科,肩负着培育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文化内涵的责任。这就意味着高职语文在关注到课程实用性和实践性价值的同时,也要对其文学的本体价值即文学性有所重视和体现。

这就要求高职语文在通识语文知识的教学时,要有确指的“经典定篇”,并且在课文的编排上要有一定的层级连续性安排和考量。关于高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的选择,就像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所强调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2]这些“经典”篇目的选择,应该兼顾古今中外,既有古代文学诗词文等名篇,又有现当代大家名作和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还要有外国文学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等。学生在欣赏这些文学经典的同时,不但对其文化素养是一种熏陶和培养,对其文学感悟力和文学兴趣也是一种激发。

在培养学生文学涵养之上,高职语文还应有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文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形势下,学生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教育也逐步走向终身化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原有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外,也有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渠道的专升本考试,使其能够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而这些升本成功的学生,在经过此后的本科教育之后,还有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方向的动力。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就要为在未来有从事中文相关专业研究规划的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和相关的基础训练。除了中文知识的积累之外,很重要的是对学生从事文学研究的学术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育目标上,要明确对这部分有志于从事文学研究的学生是按照理论型、研究型层面的人才要求来培养的。在具体的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介绍专业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热点,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讲授关于从事学术研究方面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给学生科研论文写作技巧和写作规范。在教学中要多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宽容失误和不足。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之后,可以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语文教研组可以统筹安排,在每一学年确定时间段,集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课题申报,对于学生的课题申报书组织专家、教授进行评审和指导。课题获得通过的课题组,语文教研组要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直至验收结题。高职院校甚至可以考虑为此创立学科科研基金,来鼓励学生的科研活动。除了文学课题的组织申报,高职语文还可以在三至五年级创设科研理论教学方面的选修课,为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精深的知识和指导。

当然,要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对高职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高职院校要从政策引导和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等多方面入手,着手打造和建设语文教学科研团队,鼓励语文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整个语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审美素养的陶冶

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普设的人文学科,其学科特质中的“艺术美”使它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美育”方面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美育”列入到教育方针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美育”作为高职语文这个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首先要求在高职语文的教材编选时,有意识的把“美育”理念渗透到课文篇目的选择中去。文学所属的艺术美作为“美”的类型中最高境界之一,可以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课文学习中,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境界的目的。例如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预科段所使用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中所选李商隐的《锦瑟》展示的是“绮密瑰妍”的诗美;戴望舒的《雨巷》中那“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和那“悠长”“寂寥”的雨巷表现出的让人“彷徨”“太息”的意境之美;现代诗话小说鼻祖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表现的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世界的常态之美;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在散文中仍满贮着的诗意之美;甚至是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那意识流小说中蕴含的后印象主义绘画之美等等,以及教材中为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专设的“名著导读”一栏所选择的类似《老人与海》、《城堡》等篇目,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提升了美的感悟和美的境界。

高职语文教育要提升“美育”的教学效果,除了课内教学,课外语文延伸教学也很重要。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到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务活动等多种方式”。确实,高职院校要通过语文“第二课堂”的打造来实现“美育”目标,其可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灵活的。例如,可以利用学生的文学社团、读书沙龙、以及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开展相关文学名篇名著的阅读鉴赏和分享交流;使用小剧场、音乐厅等形式,开展文学经典吟诵会、话剧表演、文学艺术节或者各类相关比赛以及汇报演出,让学生能够展示文学“美”,感悟文学“美”;还可以用学生优秀文学作品展览、校园周边学院的文学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展示文学才能的机会,激发其对文学美的亲近感和兴趣。高职语文“第二课堂”的建设,既须要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理念、开拓教育眼界,也须要高职院校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及加强相关硬件的建设。

三、品德修养的教育

高职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类学科,还应承担起“德育”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从纲要来看,在高校的育人目标体系中,“德育”占有最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素质教育,即提高国民的素质素养。这里讲到的素质,并不仅是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更是被教育者作为一个完全的现代人的全面品质品格。

将“德育”目标贯彻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首先是要通过一种境界高雅、内蕴深厚的文学精神的彰显和熏陶,完成对学生人和人格的塑造,以及对其身心品质和精神气质的培养。例如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大专段所使用的由周建忠先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语文》中就选择了大量的名篇来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心境的提升:庄子的《逍遥游》,汪洋辟阖的笔墨下,呈现的是敞开心胸、超越有限、追求生命更宏阔的大境界;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平淡自然中可见诗人“不慕荣利”“处清贫而能心境怡然”的文人傲骨;而萧统的《陶渊明集序》则是对陶渊明其人其文、尤其是他鄙弃名利的高洁品质的由衷赞叹和激赏,读罢让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还有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丰词瑰调,浑厚刚健,大手笔地赞颂了“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韩愈那浩然正气、精诚刚勇和他的苍生情怀;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则用含蓄畅达、厚重笃实的笔调,表达追慕古贤、志存宏阔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梁实秋的散文《雅舍》,在雅洁幽默的行文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洒脱恬淡、自由泰然的襟怀;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犀利诙谐的文笔,表达出的是冲破藩篱,追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生理想;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中为父复仇的眉间尺的善良、正义和勇气,义士宴之敖的刚毅坚忍和英雄气概;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失意潦倒的痛苦艺术家老贝尔曼用那自我牺牲的热忱之心完成了他人生命的突围;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这部社会哲理悲剧,有批判有揭露,更有对博爱、同情、真诚的颂扬和讴歌;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生如夏花》,清丽静美的文字中则能让人得到一种对待生命要善待珍惜,同时又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高职语文的“德育”意识,还体现在对学生公民意识和理想信念的塑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5]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越来越多的学生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不但能够满足高校学生思想认识成长的需要,而且对提升整个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语文教学在课文选篇上也应该有意识的贯彻“德育”理念。首先要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加大高职语文教材中古文的分量。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诵读和教学中,走进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领略其艺术风采,感受其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预科段一至三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专门的古代文学单元,教材配套的读本则选择了各个时期大量的经典诗、词、文。而大专段四至五年级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更是有将近一半内容属于经典古代文学教学。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德育”理念还体现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有一种振奋和鼓舞人心的力量。还是以“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语文》为例,其中就收录了大量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王维的《少年行》,明朗刚健的文字,侠义少年乐观浪漫、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出的是盛唐诗人那满怀民族自豪感、渴望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李白的《蜀道难》,笔势奇崛,天马行空般的浪漫主义笔调下,透着诗人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隐含着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报国理想;杜甫的《蜀相》,则用“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表达着诗人忧国忧民,怀有兼济天下的宏愿,但却苦闷于国运艰难之时无法为国效力,只得为国家社稷忧愤流泪的心声;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甚至把满腔爱国热情和真诚的赤子之心直接燃烧到了“炉中煤”这个意象的光和热中……这些文学作品所激荡的爱国热忱感染人心,潜移默化中起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高职语文教学的“德育”理念,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大学理念”的塑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实现。所谓“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特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本身的理性认识,它不仅是大学教育各种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引发或构建其他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或元理念”,“对大学的定性、定位、定能认识,……共同构成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即大学理念。”[6]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高校文化视域下,从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自身成长需求出发,树立富有个性化的鲜明的“大学理念”,无疑可以成为使学校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进而体现出自身文化特征的品牌和标签。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科学民主”等,都可以从中看出其特有的校园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高职院校也可以把包括本校的校训、办学精神和校风学风等在内的“大学理念”,渗透到自身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在语文校本课程的选篇布局上,有选择的编入体现本校“大学理念”的篇目。例如表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等的文章。这些契合自身“大学理念”的文章,既能够在语文教学时,让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而且其传递出的思想和理念也更容易让学生认同和接受。通过打造富有个性化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宣传本校的教育理想文化,让学生拥有开阔宽容的胸怀,高校教育才能走向博大精深。

应该说,当高等教育走向“后大众化”时期,人们在关注到高职语文教学的应用性的同时,也要有守护高职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意识和使命感。在对学生“现实关怀”的同时,兼顾对其的“人文关怀”。在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之间构建起沟通的桥梁。重视高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美育”和“德育”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统一,构建起一个健康、科学、可发展的高职语文学科规划。

猜你喜欢

大众化文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