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教育转向下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发展研究
2019-12-11许正兴郭荣梅高海燕
许正兴 郭荣梅 高海燕
摘要:在后现代教育与智慧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关系整合的基础上,围绕“转知成慧”从智慧技术、智慧馆员、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四个要素探讨后现代教育转向下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机理,并依据各要素分析其运作情况,探讨其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智慧图书馆;智慧馆员;智慧服务;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9.0100
自上世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随着知识应用式的“制造”转向智慧创造式的“智造”,作为“后工业”知识经济上层建筑的后现代认识论也以交互、生成的构建主义知识观扬弃了传统静止、单向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不仅突出了知识的个体性、彰显了主体智慧创新价值,也极大地改变着传统教育目标、方法、内容各层面,引发了后现代教育的全面转型与系统变迁[1]。后现代教育作为教育在后现代的延伸,实质是为适应学习型“后信息社会”而对传统教育“绝对理性”的批判和反思。它以对知识的积极掌握即智慧为宗旨[2],强调创造性思维的运用,重视多元智能的培养,凸显了开放生成的“有机教育”风格,也极大地影响着作为高校教育系统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资源环境组织和工作服务模式,使基于“智慧”相关理念和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相应的,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近年来也掀起了“智慧图书馆”的兴建热潮,其不仅同样具备“人、文献、建筑”等感知互联的“硬件”升级,还通过自身独特的办学目标和教育风格促发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智慧服务“软件”变革。但以技能操作为目标、市场就业为指向的高职院校极易重科技知识应用而轻人文智慧培养,造成高职教育的单向性和图书馆功能的单一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强化职业教育基础的同时也应关注创新能力的主动开发——这也正如后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的意义离不开人对它的积极掌握,并将课上知识之“教”作为价值引导的同时,更侧重图书馆在第二课堂主体建构性“学”的智慧生成。因此,后现代知识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建设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势在必行。据此,笔者从智慧技术、智慧馆员、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四个构成要素,围绕“转知成慧”深入探讨后现代教育转向下高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生成机理,并依据各要素结构关系以智慧技术的应用、智慧馆员的组织、智慧管理的完善和智慧服务的实践等系统构建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多维模型,以增进其整体生成的结构化、具体化和模块化,为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托。
1后现代教育观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概述及关系整合
1.1后现代教育的智慧内涵与理念特征
后现代教育论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教育思想家对社会文化状况的不同体认,它“以大众取代了精英、以游戏取代了理论、以碎片取代了统一……”[3],是对现代教育标准化、工业化、经济化等教育异化现象的批判与反思。在后现代视域中,现代物质文明的僭越不仅使知识沦落为经济驱动的工具,还让教育异化为人格物化的手段。因此,后现代教育就是要通过“消费取代生产”“科学融合人文”等方式将对现代性的反抗转换为对主体生命、个体价值的教育关怀。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元全人教育目标: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多元无序和不确定性的。因而后现代教育作为对现代“宏大敘述”的拒斥关注不同经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多元化认知,依据“多元智慧”理论综合评价个体的优势和弱势智能[4],进而在承认差别、尊重个性的前提下将教育目标从“统一完人”转向“多元全人”[5]。
第二,主体际对话教育方法:后现代转向的一个根本方法论特征即是否实现了从主客对立向主体际思维方式转换。作为后现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主体际性以主客体的交互认知为特征强调知识的互构和共在[6]。藉此,后现代教育下的个体价值也被构置于一种平等共生的语境中,这不仅推动了科际知识的平等交流还使教育关系从主从转向了主体际;教学方法从授受转向了对话[7]。
第三,开放生成教育过程:区别于静态结果预成的传统自在教育观,后现代“非理性教育”把收敛归一的知识结论转换为无限多元的的发散创生[8],强调“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其培养的关键是改革和再造世界的批判思维[9]。因此,后现代教育作为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不仅凸显了教学实践的自为品质,还推动了教育重心从被动外显性知识授受的“教”到主动内隐性智慧创造的“学”[10]。
1.2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后现代缘起与发展机理
2003年,Altola以“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首次提出了“Smart Library”概念。而2009年雷帕诺维奇在第八届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国际会议上使用RFID打造的“智慧图书馆”全新变革则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及其导致的后现代数据多源化、异构化等趋向,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精准分析读者需求、深入挖掘读者意向,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数据科学”全面转换:如陈晨[11]基于大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构建了深层交互的智慧图书馆多维系统;曾子明等[12]基于知识嵌入理论从知识存储层、传输感知层、用户交互层等构建了智慧图书馆个性服务体系。王铁力等[13]通过用户、移动终端和物理情境打造了“互联网+智慧图书馆”模式等。
可以说上述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多方位有益探索,折射出后现代图书馆的多元化演进历程和价值取向。但经调研,大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阐述单一,或侧重技术或强调服务等某一方面,尤其缺乏系统、完整的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而近年来新一代AI的突破致使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凸显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智慧化趋势。基于此,笔者进一步调研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发现其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关注度却持续上升,且主要向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特色服务和智慧服务两个方面集中聚类。然而,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在突出自身定位特殊性的同时也限制了整体功能的顶层设计,导致其侧重技术应用而忽视人文角度的服务理念及核心价值诠释[14];而人的核心特征则是主体能动的智慧创造力,这也正如后现代教育观强调的知识意义离不开人对它的积极掌握[15]。因此,以开发读者智慧为宗旨的智慧图书馆与以唤醒学生智慧为目标的后现代教育在同一“智慧”主题下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也可以说,正是后现代教育理念对图书馆教育、服务职能等潜在影响引导和促进了智慧图书馆的演变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开展也离不开后现代教育的融入与引领。
2后现代教育论转向下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要素及其运作分析
智慧图书馆构成“包含着人、资源、空间三个必然要素”,资源与空间都服务于人,因此,“人是三要素的核心”[16]。而人的核心要素则是主体能动的智慧创造力。这不但回应了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人在知识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彰显了智慧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内涵。然而,高职教育的特质使得作为高职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与其他图书馆有所不同。
2.1智慧技术要素与资源保障建设
后信息社会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媒介传输方式的泛在化,尤其基于个体需求的大数据技术不仅使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群体的普遍问题,还以学习反馈及概率预测等实现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个体特质“私人订制”。这种从基于经验判断向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变革不仅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也无疑强化了智慧图书馆的技术系统架构和资源保障建设。其实,从技术要素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就是一个集约化数据收集和信息分析的系统技术工程,其不仅具有情境感知、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17]技术特征,还以境脉嵌入、智能识别等追踪记录读者的阅读倾向和行为变化[18],增强学习分析技术的个体适用性。同时,对于具有很强职业性和专业性的高职教育,保证特色资源的使用率和受益率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重要保障。尤其作为直面后现代知识经济的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不仅要强化特色专业的资源购配,更要以“互联网+智能化”工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成果、实时监控前沿科技动态等。据此,它就是要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感知书籍流通、精准分析馆藏借阅,以可视化方式对不同读者画像建模;同时借助文本过滤、图像计算等各种算法建立语义标签和关系图谱,藉此以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对知识图谱进行机器学习,将相应的潜在知识和暗示从个性化数据中开发出来[19],进而基于用户需要引导读者、教师、企业等共建适合校情、馆情的特色知识馆藏体系,推进以学科专业和学生读者为中心、以智能技术和特色馆藏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智慧服务发展。
2.2智慧人文要素与馆员组织动力
从当今创新经济的知识社会发展来看,如果说技术作为客观生产力具有工具理性的决定性作用,那么人的主观生产力则起着价值理性的决策性作用。同样,就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要素系统来看,智慧馆员也是其他要素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驱动力。尤其伴随后现代知识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由专技职业型向通用智能型转变,基于特色馆藏的复合型知识体系开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素质培养正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而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传统借阅、咨询等服务逐渐转向了科技查新、学科嵌入[20],后现代教育理念与智慧技术也共生了新一代的智慧馆员。针对高职用户教学、科研等需求,智慧馆员不仅要主动再造工作流程,发展嵌入式咨询、查新等服务,还要及时跟踪校企合作动态、积极参与高职教研等相关服务工作。从而发挥高职馆员的能力和智慧,促进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
当然,馆员能力的优劣也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水平的发挥。针对“产、学、研”结合的高职特色教育模式,智慧馆员不仅要强化个体素养,还要聘请企业专家入馆担任咨询馆员,并以混合学习、社会建构等后现代教育“对话”理念构建读者与馆员、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專家的咨询交流服务平台[21],从而以团队协作驱动组织内隐性资源的共享和流转,以知识共建促使思维碰撞中智慧与灵感的唤醒和溢出,为学院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提供保障,为智慧图书馆的协同创新提供动力[22]。
2.3智慧管理要素与结构模式支持
由后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看出,从个体知识建构到集体智慧升华都离不开教学管理和组织方式等的同步协调。如果说技术要素可比作生产力硬性支撑,那么管理要素就好比制约生产力发挥的生产关系软性支持。而就当前情况来看,基于传统教育“以书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了科层制组织管理和主从式服务方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结构模式不仅制约着图书馆和馆员的自由发展,还导致了现代新兴技术与传统馆员组织的不匹配、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的不协调等。
因此,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不仅是设备的改变,还是相应管理理念和文化认知的提升。其实,发轫于RFID、物联网等智能新技术的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在其诞生之初就已对馆藏资源管理、业务流程设计等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更新升级更要相应地提升智慧管理手段、完善智慧管理模式,系统推动数据科学驱动下的智慧管理创新。首先,管理读者和约束馆员的智慧管理制度作为适应新信息环境下的管理规范是整个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有效运行的前提。但基于后现代人本教育理念的智慧管理应遵循“多元平等”精神 ,在增进读者和图书馆员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约束,以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为宗旨来进行自适性调整和开放性建设。其次,借鉴兼顾多方边缘利益的后现代“校本管理模式”(school-based management),按照后现代“去中心”思想进行组织结构横向集成、纵向压缩的扁平化重组。并藉此以柔性化原则推行并行工程,增强组织中人力资本与信息资源的主体际开发管理,完成“全开放、大流通、智慧化”的组织结构变革和智慧管理再造,从而以大数据预测分析等推动图书馆从“经验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型[23],激发多元用户的组织活力,增进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效用。
2.4智慧实践要素与文化服务目的
就智慧图书馆要素系统来看,智慧服务不但是智慧馆员的存在意义,也是智慧管理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转知成慧”的智慧服务。而在当今知识周期不断缩短的后工业社会,“全民终身教育”“社区网络教育”“全人通识教育”等后现代教育所指向的实用能力与创新素质也恰与智慧服务所追求的自主学习与综合素养不谋而合。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复合实用人才”教育号召。这既是宏观层面上国家经济建设与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也是微观层面上高职大学生适应后现代学习和就业的现实选择。而积淀了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聚焦学校精神面貌和风格的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作为一种后现代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教育文化情境恰能让学生在充分融入、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将实际经验转化为主体智慧。不仅要在探索后现代教学课程和方法的同时强化用户需求导向,促进信息服务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还应通过组织讲座、书评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24]挖掘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同时,针对学院“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后现代大教育下的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还应在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间跨界架桥,以“馆系互动、师生共赢”支持跨院系的学科嵌入式智慧服务[25],积极融合企业文化为职业教学、实验实习等创设相关情境体验,为技能比赛、生产比赛提供相关信息推送等,从而推进课外社会实践与课堂理论教育的“外化智慧于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推动高职图书馆向“知识桥梁,全人发展”的后现代教育空间转变,凸显智慧图书馆的超越性服务永恒追求。
3结语
综上,在后现代教育转向下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要素系统中,智慧技术不仅催化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生成理念和环境基础,还驱动了馆员组织与管理模式在多元有机教育下的主体间变革,并通过院系体制及科教机构的跨界融通进一步推进过程教育下智慧服务的实践展开;而反过来,智慧服务的学科嵌入及教学参与又系统性应用反馈和引领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再造,激活了智慧馆员组织活力,促使智慧技术的研发升级,实现系统要素的整体塑模。
参考文献
[1]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02-104.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 2002:211-212.
[3]崔永光.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4):11.
[4]王玉国.多元智能理论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3(2):34-36.
[5]邹东涛.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4):1-2.
[6]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4:344-345.
[7]连芳芳.吉鲁的后现代批判教育学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256-257.
[8]詹栋梁.斯普朗格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影响[M].北京:文景出版社, 1981:311-312.
[9]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42-543.
[10]陈香琴.亨利·A·吉鲁及其批判教育学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06-207.
[11]陈臣.基于大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现代情报, 2017, 37(8):85-91.
[12]曾子明.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15, 34(12):16-22.
[13]王铁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情报科学, 2017(4):74-78.
[14]马捷.高校智慧图书馆功能结构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 2017(8):56-57.
[15](法)让-弗朗索凡·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341-342.
[16]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6):22-28.
[17]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 2014(1):29-34.
[18]张洁.基于境脉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7-18.
[19]刘速.浅议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中的用户画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106-107.
[20]王颖纯.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推进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8(1):12-17.
[21]王家玲.基于智慧要素视角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7):41-44.
[22]王世伟.图书馆应当弘扬 “智慧工匠精神”[J].图书馆论坛,2017(3):51-56.
[23]曾子明.面向读者的智慧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探析[J].图书馆,2017(3):88-89.
[24]金耀基.剑桥与海德堡[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8-19.
[25]李朝晖.基于众创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7):58-59.
作者简介:许正兴(1982)男,博士研究生,南京交通職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郭荣梅(1969)女,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
高海燕(1987)女,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情报学。
(收稿日期:2019-09-18责任编辑:张静茹)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Libra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Turn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Xu Zheng-xingGuo Rong-meiGao Hai-yan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relationship integration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and smart library, centering the concept of “turn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mart library under the turn of postmodern education from four element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telligent libraria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service. And the paper analyzes its operation situation according to each element while probing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Postmodern Education; Smart Library; Intelligent Librarian; Intelligent Serv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