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2017-01-13贾双双马秀峰
贾双双+马秀峰
摘 要 论文由“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概述入手,阐述两者的交互关系,从人员、资源、技术、服务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情况,重点探究了基于用户行为的智慧服务流程,并研究了“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旨在为“互联网+”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与智慧服务提供借鉴,促进图书馆转型与创新,提升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图书馆 智慧服务
分类号 G250.7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19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 and the smart library, and introduces smart library user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systematically.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smart service process based on the user behavior, and studies the smart library building mode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mart library building and smart service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brary, as well as enhances the library smart service capability.
Keywords “Internet +”. Smart library. Smart service.
近年来,“互联网+”呈井喷式发展,为教育、金融、交通、社交等经济生活领域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将互联网发展视为适应新常态、深化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动力,实现‘大作为。”在互联网助力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产品和服务实现了空前的跨区域流动,互联网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交融汇聚平台。“互联网+”的崛起同样为图书馆发展带来新契机,将“互联网+”与图书馆深度融合,是图书馆由“知”转“智”的必经之路,是信息时代摆脱被边缘化命运的转型关键。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全方位创新和转型,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是当代图书馆必须正视的责任与挑战,也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1 “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
1.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生态。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简单来说,“互联网+”的生命力,源于加法的可行组合,“互联网+传统行业”=转型创新,通过深度跨界融合、开放连接,通过创新驱动、结构重塑,对各领域进行改革推动,这也是“互联网+”的特征所在。如“互联网+交通”实现了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互联网+金融”拥有了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手机理财APP,以及支付宝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依托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一种国家生态策略,势必会影响图书馆的改革创新。
1.2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伴随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发展,图书馆经历了传统服务、知识服务、智慧服务三个阶段。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M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和相关资料[1]。智慧图书馆在我国国内出现的时间较晚,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基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系统应用之上的智慧型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智慧”二字上,智慧服务是一种综合能力,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体验,借助移动互联网,连接用户、图书馆、资源,实现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信息推送,促进共建共享[2]。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发展。
2 “互联网+图书馆”模式
2.1 “互联网+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国内的智慧图书馆研究仅十年之久,远远落后于英、美、日等国家,图情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忽视理论层面和人文层面。面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应用模式层面,图书馆发展都没有现成案例与模式可供参考[3]。巩固学科地位与价值,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立足的根本,图书馆唯有融入“互联网+”浪潮,利用“互联网+”理念、思维、技术进行智慧建设。另外,从理念层面来说,比较“互联网+”和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特点,两者均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开放连接等;从技术层面来说,智慧图书馆源于智能图书馆,突出数字化与智能化,同样依托互联网核心技术;从单纯性质来说,互联网和图书馆不存在竞争,可以相互服务,“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深度融合是可行的[4]。
2.2 “互联网+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2.2.1 热度分析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5月2日,共有266篇论文。最早的相关研究为2010年,代表性文章为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探讨物联网的定义、特点,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征,以及智慧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发展阶段,并阐述了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5]。近5年的相关论文情况详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自2012年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14年和2015年,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文献总量达到高峰值。通过对以上文献的调查研究可知,当前国内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多集中于定义、应用技术方面,服务层面和人文智慧层面的相关文献较少。
在CNKI中以“互联网+”并含“智慧图书馆”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5月3日,共得文献32篇。其中,2012年之前(含2012年)总共只有3篇,2013年为3篇,2014年为6篇,2015年为14篇,2016年为6篇,以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研究居多。由此可见,国内基于“互联网+”视阀的智慧图书馆研究总体处于单一、不成熟的状态。“互联网+”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注重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打造智慧图书馆新姿态,实现智慧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与互动[6]。
2.2.2 “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交互关系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挥“互联网+”的先导力量,将“互联网+”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努力探索图书馆的智慧所在,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与创新的智慧化水平。“互联网+图书馆”是一种创新重构模式,将智慧图书馆加入“互联网+”这个生态体系中,加强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从而实现“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的互利双赢,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移动化服务。
3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3.1 由“知”转“智”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使互联网技术充斥着整个经济社会,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信息服务转变为虚拟电子信息服务,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被动服务也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信息化赋予了图书馆“智慧”的因素,面对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应积极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模式,实现知识服务到智慧服务的升华[7]。基于“互联网+”视阀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应依托“互联网+”技术从人员、资源、服务几个层面进行一体化转型与创新。
3.1.1 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本质是满足新信息时代的用户多元化需求,实现“互联网+”形势下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文智慧,鉴于“互联网+”与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相通性,“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主导”成为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头等大事。用户是智慧图书馆的受益者,因此要关注用户在使用前、中、后的体验,为其构建便利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用户网络服务平台[8]。同时,要加强基于用户数据的挖掘分析,包括用户的访问时间、行为踪迹、阅读偏好、浏览记录等,统计用户资源,重视用户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建设,将有益于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质的飞跃。
馆员是智慧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馆员的知识水平和数据素养将直接影响“互联网+”视阀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加强馆员多层次培训,引导馆员实行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估,提升馆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智慧图书馆提供专业化、智慧化、高效化服务。
3.1.2 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检索
智慧资源是基于“互联网+”实现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础。从馆外生态圈来看,“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深度跨界融合及馆际交流与互动,保证了信息的流动性;从馆内生态圈来看,智慧图书馆需要重视两种资源:一是馆藏资源,包括纸质、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任何文献资源;一是用户资源,包括用户资料、入馆记录、借阅数据等相关信息。“互联网+”视阀下的智慧图书馆应具有全新定位,对所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类、聚合,构建统一一站式检索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的检索途径,力求推送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并实现知识增值。
3.1.3 智能融合,实现开放式智慧服务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基于智慧的交流和互动,是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缩影。图书馆智慧服务可以划分为传统服务和数字化服务,依托“互联网+”的推广,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深度融合和共享协同服务,实现对智慧图书馆智能系统、智能设备、智能技术的应用[9]。智慧服务要秉承服务新理念,提升服务技术,改进服务品质,优化服务团队,同时要具备科学眼光,保持信息敏感度,开创“互联网+图书馆”特色道路,打造智慧图书馆新模式[10]。
3.2 技术驱动,重塑智慧结构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点是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行业的融合创新,智慧图书馆强调利用新一代“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让图书馆的资源、设备、信息等“能说话”“会说话”,技术成为智慧图书馆构建的重要支撑[11]。
3.2.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图书馆设备及机器接入互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用户与设备等的信息交互,改变传统模式仅通过OPAC目录和数据库查询的单一模式,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技术加快图书馆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识别、跟踪、分析和传送,深度挖掘用户资源,统计与挖掘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提供专业性、智能性、个性化的推送信息,提升智慧图书馆服务水准(详见图2)。
3.2.2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
“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方向,面对“智慧”的挑战,“互联网+”技术优势成为重要支撑,在关注物联网在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应用的同时,图书馆全面转型还需要借鉴RFID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种技术。
RFID是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可通过无线电讯号感知、识别、追踪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拥有图书藏、借、阅一体化的功能,在图书自助借还、自动上架、智能盘点、安全防盗、火灾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云计算技术是具有超强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以期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数据,云计算可以为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提供虚拟化存储、绿色数据计算等高效化服务。大数据是 “互联网+”时代图情界研究比较多的技术,通常视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大数据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对于图书馆智慧服务和决策具有关键作用。此外,“互联网+”下各种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将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智慧图书馆的构建需要明确定位,紧随潮流,努力推进多元、精细化服务。
3.3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
“互联网+”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强调三点:物质、技术与服务,笔者相对应地将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分为3个层次来描述,分别是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见图3)[12]。从图3中可以看出,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互联,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数据的一系列运作,才能最终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向用户推送高效的服务内容。
4 结语
“互联网+”的崛起推动了图书馆智慧发展,“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适时调整、创新服务的新模式。在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的进程中,软硬件开发、数据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馆员培训等多项环节需要进一步调适。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应时刻保持科学眼光,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智慧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图书情报事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曹轶.三维智慧图书馆的设计和实现:以宝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2):89-92.
[ 2 ] 温怀琴.以人为本的智图创新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190-192.
[ 3 ] 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 4 ] 李婴.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模式及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6(3):116-121.
[ 5 ]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 6 ] 刘亚玲.智与德的共生:智慧图书馆发展愿景[J].图书馆论坛,2016(1):31-35.
[ 7 ] 邓新梅.“互联网+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3):98-100.
[ 8 ] 康耀玮.“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网络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0):100-102.
[ 9 ] 谭荣玲.智慧图书馆角色定位及发展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1-84.
[10] 贾西兰,李书宁,吴英梅.“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2016(1):44-48.
[11] 许艳丹,张前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6(1):50-53.
[12] 田梅.基于信息融合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兰台世界,2016(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