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形数之美悟数形之妙
——《数与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9-11-29袁凌云
屈 婷 袁凌云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
【教学过程】
一、数与形,各展其长
1.男生女生大PK:第一组题展示给男生,第二组展示给女生,展示后分别计算答题时间定输赢。
第二组:如下图,甲数和乙数相比,( )大。
师:同样的题目,为什么女生用时这么少?
小结:虽然问题相同,但给出图形的题目一眼就能看出结果。
2.第二轮PK:
(1)这个角是( )角。
(2)一个角的度数是 89°,这个角是( )角。
师:这次给女生的题目是数,给男生的是图形,为什么男生又输了?
小结:给出的图形需要测量,给出的角的度数有数据,方便判断角的类型。
师:看来图形和数据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到底有哪些好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一直伴随在学生的身边,只是没向学生特别点明。数与形是数学知识的两种不同表征形式,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说。如何让学生体会数抽象、形直观的特点?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例子,一是为了唤醒学生对数与形的认识,感受数与形的一路相伴。二是便于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与形各有优势:有时数可以助形,利用数的精确能够准确量化形的特征;有时形可以帮数,借助形的直观可以降低数量关系的抽象程度。】
二、图与式,相辅相成
师:如果用一个□表示1,1+3可以怎样画图?1、3分别在图中的哪里?怎样让别人一眼看出1、3在图中的哪个位置?(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
师: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3 2×2 (4个)
小结:用加法和乘法都可以计算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1+3+5可以怎样画?画出的图形哪种便于计算?为什么?
小结:画成长方形或不规则图形要一个一个地数,画成正方形更容易用3×3计算结果。
板书:1+3+5 3×3 (9个)
师:同一个正方形,为什么既可以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又可以写成几个数连加的形式?这些等式,我们是借助什么得到的?
【设计意图:要实现数形结合,首先要完成数与形的转化。“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算式对应的图不只一种,为什么要研究拼成正方形的形?”这是学生的疑惑之处。因此笔者首先出示“1+3”的算式,让学生构造形,体会形虽然有多种,但数字和图却是一一对应的。接着让学生画出“1+3+5”对应的形,从“多样化的形”到“呈正方形的形”,旨在让学生体会“形”有繁简之分,正方形方格具有明显的图形特征,便于用乘法计算出“1+3+5”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感悟到同样的图形换个角度看,可以产生不同的算法,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同一个几何量,就可以得到一个等式。这样就将数与形进行了沟通与转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形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想与画,虚实相生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再增加一个加数,你认为是多少?(加7)先想一想,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相乘,它所对应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再画一画,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为什么1+3+5+7还可以写成4×4相乘?除了用图形来解释,这两个算式之间是否也存在内在联系?1+3+5+7这个算式中是否也藏着4?你能找到吗?4在正方形图中是什么意思?
师:结合前面的算式和图看一看,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这些加数随便是几都可以吗?刚才说增加加数的时候,你们怎么异口同声说要加7?3+5+7可以写成3×3吗?
师:像 1、4、9、16 这些数都可以用一个实心的正方形来表示,这些数是一些和形状有关的数,数学家把它叫做正方形数。1是不是平方数?符合这个规律吗?
师:边长是6的正方形可以转化成哪些算式?如果分割成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加数可能是哪几个?
【设计意图:对于此类问题,不管是数还是形,都有规律可循。规律探寻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旋律,但发现规律的过程能逼着学生把数与形统一起来观察与思考。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先猜想“1+3+5之后接下来该加哪个数”,想象之后再画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定格图形,再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确定想象的图形是否正确,为推算“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连加的结果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打下根基;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等式左边加数的个数、等式右边的相同因数与正方形边长的对应关系;最后,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加数的特点上,明确只有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才符合这个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想象形成的表象,联系画图过程回想,自发将数与图联系起来思考,在整体上把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发现规律。】
【教学思考】
一、图式互译,数形转换,架设思维通道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数是数,形是形,难以统一。将数的问题转化成形的问题,从形中寻找计算方法,通过数形的转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都是表征问题的方式,由此打通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数学通道。因此,笔者从式引入,给出算式让学生用图形来表征,以形表数,这样就将数的问题转化成形的问题。当学生用直观的图形表征算式之后,让学生指出这些连续奇数分别在图中的什么位置,数形对照,算式与图形一一对应,培养学生寻找数与形对应的能力。如果说“由数想形”是顺向思维的话,那么“见形思数”就是逆向思维。当学生寻找到等式与正方形方格图的规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边长是6的正方形方格图可以转化成哪些算式?如果分割成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可能是哪几个”,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正方形方格进行分拆与计算,与“式”建立联系,经历从图形到算式的回流,培养学生的数形转换能力。
二、内联沟通,数形结合,搭建思维桥梁
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因此,笔者以直观的正方形方格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算式与图形结合起来观察、思考,以形解数,寻找加法算式的简便算法。等式的左右两边,落实到图形中,都是对小正方形个数(或大正方面积)的计算。对一个图形,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计算它,能得到一个等式。“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可以用同数相乘来计算,奇数的个数、形态与相乘的因数有怎样的关系,又与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联系?”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观数与形的关系进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规律如果没有直观图形作思考的载体,很难被发现和理解;只通过图形,不借助算式也难以建立正方形数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形之于数解释现象的作用逐步发挥出来,数之于形发现规律的价值慢慢被彰显,形数的特点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抽丝剥茧,数形互助,打通思维血脉
就数学本质而言,“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可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首项+末项)×项数÷2”来计算。由于这个数列的特殊性,(首项+末项)÷2得到的结果正好与项数(奇数的个数)相等,而奇数的个数正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因此可以写成同数相乘的形式。小学生没有学过数列,难以领略到其中的数学本质,但等差数列的结构特征与构成正方形“L”形的结构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如何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悟正方形数的魅力?当学生探究出规律后,我再次引领学生把算式与图联系起来思考,深究现象背后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数的结构特征与形的结构特征高度一致,感悟数形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