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效果

2019-11-27王晶芳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无痛胃镜消化内科

王晶芳

【摘 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诊断中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实施无痛内镜检查的6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将同期实施普通胃镜检查的37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前以及检查中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检查中各项生命体征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临床诊治中无痛胃镜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刺激,有利于患者对检查依从性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普通胃镜;无痛胃镜;消化内科

【中图分类号】R7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中較为常见的主要有胃酸、胃溃疡、胃痛以及食管炎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甚至胃癌等严重情况[1]。胃镜是消化内科检查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消化系统状况,但是在实际检查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刺激,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无痛胃镜的应用也在逐渐普遍[2]。将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实施内镜检查的4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消化内科诊断中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实施无痛内镜检查的6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56例,女304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6.5±1.3)岁;病程3-43天,平均病程(21.2±1.1)天;另将同期实施普通胃镜检查的37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958例,女1742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6.8±1.4)岁;病程5-43天,平均病程(21.6±1.3)天;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胃痛情况需实施胃镜检查;患者意识及精神均无异常,且无家族精神病史;患者无肝、肾、心脏,心血管等系统性疾病;患者无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P>0.05),可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普通胃镜进行检查,患者检查中体位为左侧屈膝位,检查前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进行咽部局麻,指导患者含口垫,检查中患者需放松身体,通过鼻腔进行深呼吸,将胃镜由患者口部放入,胃镜经过喉部时患者需配合吞咽动作,确保顺利送入胃部后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完成后需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无痛胃镜检查,检查体位与对照组相同,检查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吸氧,给氧速度为2.5L/min,准备好急救准备。检查麻醉药物为芬太尼,将0.5-1μg/kg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检查中的维持麻醉药物为丙泊酚,用药量为1-2mg/kg,检查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检查完成患者完全苏醒后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无异常情况即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统计患者检查前以及检查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检查结果,分组计算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分组统计患者实施内镜检查后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情况,分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意义 本次实验数据选用统计软件SPSS20.0开展分析,均数±平方差代表计量资料,对比检验值为t;百分比率(%)代表计数资料,检验值为,对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前以及检查中各项生命体征 两组患者检查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中心率为(70.5±2.1)次/分钟,对照组患者检查中心率为(116.2±5.2)次/分钟,经统计学计算t=222.548,P=0.000;研究组患者检查中收缩压为(95.3±4.5)mmHg,对照组患者检查中收缩压为(135.6±8.8)mmHg,经统计学计算t=114.992,P=0.000;研究组患者检查中舒张压为(88.4±5.5)mmHg,对照组患者检查中舒张压为(70.2±1.5)mmHg,经统计学计算t=169.152,P=0.000;研究组患者检查中血氧饱和度为(99±1.5)%,对照组患者检查中血氧饱和度为(81.5±2.3)%,经统计学计算t=188.443,P=0.000;研究组患者检查中各项生命体征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660例患者检查后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下: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14例,呕吐9例,头晕11例,总发生35例,总发生率为5.3%,对照组3700例患者检查后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下:消化道出血53例,恶心310例,呕吐221例,头晕198例,总发生782例,总发生率为21.14%,经计算x?=92.197,P=0.000,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提升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对于提升其治疗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除了要依靠自身专业能力之外还需借助影像学手段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胃镜检查是消化内科疾病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方式,属于非创伤性诊治措施[3]。但是在检查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患者较常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部分刺激严重患者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状况,不仅会加重对患者的刺激还会影响患者对诊治的配合程度[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临床诊治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痛诊治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无痛胃镜检查在消化道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有效实现了消化内科的无痛诊治,最大限度的缓解了患者在检查中所承受的刺激,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在诊治中胃肠系统出现过度紧张情况,能够有效扩大观察范围,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另外,无痛胃镜检查在消化内科诊治中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及状况患者的诊断要求,避免了耐受性差患者诊断难度增加的情况[5]。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为芬太尼以及丙泊酚,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起到显著的镇痛及镇静效果,且药物对患者中枢神经造成的刺激较小,药物作用较快,且患者苏醒时间较快,患者检查完成后稍作休息便可自行离院,临床应用的效果以及安全性都比较高。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检查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且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及头晕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各项组间差异对比均较为显著,经计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诊治中无痛胃镜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普通胃镜,能够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刺激,提升诊治安全性。

综上可知,无痛胃镜在内科疾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胃镜,具有刺激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便捷,检查时间短等优点,能够在各层级医院中进行操作,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唐洪远.无痛胃肠镜诊疗术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8):376-376.

印义华.无痛胃镜诊疗术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疗装备, 2016, 29(6):102-103.

张维海.无痛肠胃镜在消化内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5):80-80.

王洪林.消化内科疾病应用无痛胃镜诊治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7):105-107.

李钊.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 2017, 23(20):69-70.

猜你喜欢

无痛胃镜消化内科
依托咪酯脂肪乳—丙泊酚混合液在老年无痛胃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
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研究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无痛胃镜联合结肠镜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人文护理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效果观察及分析
中药三参滋胃饮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无痛胃镜的临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