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2019-11-27郝泉张吉平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早期胃癌诊断价值胃镜

郝泉 张吉平

【摘 要】目的:探讨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窄带组)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组)。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在微血管、腺管等结构图像清晰度上,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上,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效果显著,即可对胃黏膜微血管、腺管等结构予以更好的观察,但与普通胃镜相比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差异不大。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2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胃癌较为常见,其临床分期与预后效果关系密切。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具有高达90%的术后5年生存率,因此尽可能早的发现和诊治胃癌,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积极改善作用[1]。在诊断早期胃癌的过程中,纤维胃镜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对于胃黏膜微血管和腺体结构,普通胃镜的宽波光不易观察,且极易导致漏诊。而通过采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其可帮助医师利用改变内镜光源后的光谱更好的观察上述结构[2]。因此本文即对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做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20-74岁,平均年龄(46.38±14.29)岁。入组标准[3]:均自愿接受检查,均无胃镜检查禁忌症;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或体质过敏者;无既往胃部手术史;耐受胃镜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鏡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窄带组)和普通胃镜检查(普通组),胃镜型号为Olympus 260,窄带组加用窄带成像模式(NBI)。方法为:(1)术前准备:检查当日叮嘱患者保持空腹,采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或奥布卡因胶浆于检查前5min时口服,以对口咽部行局部麻醉。(2)胃镜操作:由同一位内镜医师对所有患者提供胃镜检查,向十二指肠降端常规进境,到达后缓慢退镜,以对胃底、胃体、胃窦、幽门、球腔等进行观察,对胃黏膜血管走向、颜色变化、直径变化、形态变化(粗糙不平、凹陷、隆起)等进行观察。普通组在病灶检出后,将0.4%靛胭脂溶液经花洒喷在病灶处,以分型评价微血管、腺管等结构,吸净染色剂后,取病理组织活检。窄带组则在病灶检出后,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边界、形态等,观察和分型评价其表面粘膜微血管形态和腺管开口,之后去病理组织活检。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对病变部位微血管和腺管等结构内镜图像安排另一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t值用于文中计量资料检验,卡方用于文中计数资料检验,以P<0.05判定组间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图像评价对比 在微血管、腺管等结构图像清晰度上,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诊断效能对比 在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上,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呈现为一定地域性,一般东部、西北沿海地区具有显著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症的发生与患者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地域环境等有关,而早期胃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少数存在一些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进展期表现为体重减轻、疼痛等[4]。针对早期胃癌患者,纤维胃镜检查是常用的最有效方法,其在寻找可疑病变部位时,主要通过直视胃黏膜变化实现,并结合超声、染色等技术对病变部位加以了解,必要时还可去病变组织做进一步检查。但由于患者病变部位微血管还会发生一些变化,因而其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以往宽波光的普通纤维胃镜可对原本胃黏膜色泽加以显示,但其无法对黏膜上血管加以很好观察。而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NBI可将内镜光源中宽带广谱利用滤光器过滤,从而利用窄带广谱对胃黏膜形态予以更好的观察[5]。本文的研究中,在微血管、腺管等结构图像清晰度上,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上,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可见,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效果显著,即可对胃黏膜微血管、腺管等结构予以更好的观察,但与普通胃镜相比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差异不大。

参考文献

武丽萍.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05:794-797.

洪静,冯珍,程中华,荆佳晨.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1:1189-1192.

何咖鲒,庞美志,韦树理,饶官华.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微创医学,2018,1302:241-242+267.

翟军厚.内镜NBI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4:62-64.

蔡方宙,梁远国,郑丽梅,陈治熙.胃镜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06:708-710.

猜你喜欢

早期胃癌诊断价值胃镜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生存率对比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