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6-11-30杨杰李建锋李风清
杨杰+李建锋+李风清
【摘要】 目的 探讨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8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4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应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 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脑CT的诊断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脑CT诊断发生异常42例、占87.50%, 对照组异常1例、占2.08%, 研究组脑CT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0.81, P<0.01)。研究组患者经脑CT诊断脑萎缩、额叶皮质萎缩、脑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小脑萎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CT诊断结果与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CT;脑器质性精神病;诊断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37
脑器质性精神病是一组由脑血管、脑变性、颅内肿瘤、颅脑创伤、颅内感染或癫痫等器质性因素所致的脑部精神障碍, 不包括中毒、全身性感染、精神活性物质、身体疾病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该病病机十分复杂, 且诱因较多, 在诊断时易出现误诊及漏诊情况, 继而延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探寻一种高效、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来提高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效果十分必要。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的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 为完善临床诊断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48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15~52岁, 平均年龄(38.5±8.3)岁;病程9~35个月, 平均病程(24.5±5.3)个月;本组所有患者均经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中DSM-Ⅳ标准给予确诊, 并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排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心因性精神病及情感性精神病以及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患者。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15~53岁, 平均年龄(38.8±8.8)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应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 常规观察脑组织窗与骨窗片, 主要提示脑组织密度、颅骨结构、脑室、脑池、脑沟等结构的位置与形态。扫描时应从颅底-颅顶持续12层扫描, 将OM线作为扫描的基线, 层厚设置为10 mm, 层距为5~10 mm。针对脑部异常者可实施螺旋扫描及重建;针对明确性质者, 必要时可行加强CT扫描。本次研究的结果均由2名医师负责诊断, 并经1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核查。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脑CT诊断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脑CT诊断发生异常42例、占87.50%, 对照组异常1例、占2.08%, 研究组脑CT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0.81, P<0.01)。研究组患者经脑CT诊断脑萎缩、额叶皮质萎缩、脑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小脑萎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器质性精神病属于临床常见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及发病诱因十分复杂, 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差异, 表现为: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人格改变等, 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同时也给其家属及整个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负担。相较功能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病主要是指发生于脑部生理病理学的改变, 脑血管病、脑变性疾病、肿瘤、脑内炎症及脑部外伤等因素所致的精神异常均可明确说明脑部结构变化与精神异常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目前, 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但长期疗效仍不够理想。同时, 多项研究发现, 脑器质性精神病误诊及漏诊率较高, 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患者的病机[1]。
有研究发现, 器质性精神症状表现与原发生物性疾病间不具备特异的相关性, 不同器质病因均可诱发相同的精神症状, 反之相同的器质病因则可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2]。本研究中的器质性精神病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精神类症状, 而多数患者CT检查前后均未见相关的神经系统体征, 仅有小部分患者伴发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可见, 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 除了要全面、系统的进行躯体、精神症状、病史检查外, 还应联合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性的检查措施, 以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 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 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操作简便、易于患者接受等特点。同时, CT的密度分辨力较高, 可以区分密度相关极小的组织, 且能测定出各类组织的CT值, 提供出无组织重叠的横断图像, 并可实施矢状面、冠状面甚至三维图像的重建。多项研究认为, 脑CT适用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的排查与诊断, 在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脑CT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经脑CT诊断脑萎缩、额叶皮质萎缩、脑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小脑萎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脑CT诊断结果与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 针对脑器质性精神病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对其临床症状、病史、体征及脑CT结果给予综合性分析, 以此强化诊断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炳旺, 麦游波.脑CT在脑器质性精神病诊断中的应用.临床医学, 2015, 9(2):108-109.
[2] 温健, 刘维刚.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及脑CT特征.继续医学教育, 2014, 12(20):110-112.
[3] 张国梁.探讨颅脑CT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作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2(5):108-109.
[收稿日期: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