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明下的冲突:《柯夏玛因记》创作方法研究
2019-11-26孙智豪林进
孙智豪 林进
内容摘要:《柯夏玛因记》是1936年由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家鹤田知也(1902-1930)创作的小说。同年,小说受到了日本纯文学奖·芥川奖选考委员们的一致好评而荣获了第三届芥川奖。这篇小说通过对阿伊努英雄柯夏玛因的行动与挫折的描写,将北海道先住民阿伊努的悲惨历史塑造出来。可以看出,作者架构了被日本灭亡的阿伊努这一主题,旨在批判日本正在开始的对亚洲及中国的侵略。作为反战文学,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部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史诗作品,是一篇具有鲜明特色的杰作。本论文从三方面总结了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借用巫女卡皮娜拓丽咏唱神谣这样的口承文学体裁与反近代的史诗风格的文体相结合,构成了创作方法上的一大特色。其次,对比法的活用则是创作方法上的又一大特色。同日本人的残忍、贪婪、阴险等资本主义文明相对照,具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神圣的信仰、重信重义、善良勇敢等美德的阿伊努文明的败北更增添了悲剧效果。第三,小说中大量使用了阿伊努语,这种生动地再现阿伊努文明的尝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色。从文学性方面来看,它也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文明的冲突 史诗 鹤田知也 反战文学 阿依奴 柯夏玛因
1.前言
《柯夏玛因记》是由日本的作家鹤田知也所创作的小说。1936年获得第三回的芥川奖。当时,室生犀星评价说:“这悲情的历史物语中有着如今看来很稀有的自然描写的部分,此外,在与很难抵抗的事物子相抵抗之中有着对文明与野蛮的辛辣的批判。这样渺小的历史的存在是我之前所不知晓的。”
这篇小说描写了塞塔那的酋长“赫那乌克”率领众多部落雄起后因松前藩的诡计而被杀。之后,其子“柯夏玛因”与母亲以及手下开始逃亡生活,后得到优拉普部落的酋长“义特克伊”的庇护,隐藏于优拉普河的上游。最终等待他的仅仅是因日本人的奸计而带来的悲惨性的结局。
步入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加强了对亚洲以及北海道的侵略与殖民。在此之际,站在日本无产阶级作家立场上的鹤田知也发表了自己的态度。
本论文旨在以反战·无产阶级文学为主题下,对小说的创作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对比方法,比较在各个方面阿依奴人与日本人的行为,进而比较这两种文明,并反省真正文明的含义。
2.反战·社会主义文学
2.1小说的创作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政治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30年,日本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此思想统制下,国内日本更加明确地加强了对北海道的侵略与殖民。此外,在国外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也变得异常激烈。
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始于13世纪,当时日本在北海道的南端设立了松前藩,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文件将“虾夷之地”改为北海道,设立开拓使管理北海道。
1931年9月18日,在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柳条湖事件为开端,日本军开始了对满洲的侵略。次年,日本军队掌握了实权,建立了“满洲国”,同时其在国际上也越来越被孤立。此时,日本有很多作家明确表明了反战态度。
另一方面,20世纪的日本在军国主义的思想专制下,也正是社会主义思想活跃的时期。所谓社会主义文学,即1920年至1930年前半流行的一种文学,是以1921年从法国归国的金子洋文及小牧近江创办《播种人》为开端而展开的文学运动。之后,1924年由二人创刊了杂志《文艺战线》,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中心杂志。其与军国主义的暴力、侵略的思想相对立,宣扬和平与平等。因此,反战立场上的无产阶级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着反抗。
总而言之,本小说是在国内外两种形态下所创作。一方面,控诉了位于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一环的对北海道的侵略与开发以及对当地人的压迫、镇压与残害。另一方面,表达自我反战态度与希求和平愿望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们通过笔触对发动战争的日本的侵略与扩张进行批判。本篇小说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而产生。
2.2作家的立场
鹤田知也于1902年2月在福冈县的小仓市出生。1909年,成为鹤田和彦的养子,改姓为鹤田。养父的转职使他流转于各个学校,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鹤田知也进入了东京神学社学校。在学校结交了众多道合之人,其中有一位真野万穣。在他的介绍下,鹤田知也去了八云町,在此地结交了牧场的指导员等,对农业、奶酪业等持有浓厚兴趣的鹤田在此地滞留了半年之久,这里的生活对其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1927年,鹤田知也受叶山嘉树的邀请到东京。参加《文艺战线》,后作为无产阶级作家抬头。
鹤田知也通过自己的种种经历以及在八云的生活,之后进京参加文艺战线作为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柯夏玛因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也表现了鹤田的反战及无产阶级作家的立场。
2.3小说的主旨
鹤田知也在战后,说到:“通过这部作品,我的主张在于因为满洲侵略而日本不得不反省的对异民族的态度”。
辽阔的北海道是阿依奴祖先自由的天地。如同天真烂漫的稚儿一般,被美丽的大自然拥入怀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是,随着日本人对这片土地的资源开发以及对阿依奴人的残害,自然、家乡不再是之前的面貌。阿依奴人的文明在渐渐消灭。另外,因为当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期,所以鹤田知也作为无产阶级作家创作了本篇小说。以此来批判日本人在资本主义文明进程中对中国等国家的侵略與殖民的野蛮之批判。通过日本人的种种野蛮行径与阿依奴人的善美等美德行为相对照,使我们反省资本主义文明以及文明真正的含义。这便是其主旨所在。
3.両文明間の対照
这里所谓的两种文明,即阿依奴人所持有的文明与日本人所持有的文明。本论文笔者分为信仰、道德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三方面来探究两种文明的不同,进而探寻文明下的冲突的主旨。
3.1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自古以来,阿依奴人便奉行着万物有神灵所寄宿的原始崇拜。在北海道,阿依奴人与原始的自然,山川、草木、虫鸟等一起生活。如今他们也仍然十分敬畏自然,认为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热衷于环境的保护。文章中,经常使用“神”一词,小到花草等大到山川河流全都有着“神灵”的影子。他们认为“羊蹄山”中住着神灵。他们也认为人、神、自然不存在根本上的对立,这三者统一于自然之中。
与此相对,持有先进制度与思想的和人只相信科技。和人在制度变革后,原有的对自然的宗教观也改变了,并开始大肆破坏自然。
3.2道德上的对照
卢梭说过,科学、制度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道德上的低下。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下的物质文明不能与道德相协调。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对于文明与道德也说到,物质的进步是不与真实的道德相契合的,为了得到物质会持续破坏道德。
1868年日本政府废除了幕藩体制,变革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下的统一的国家。此后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相反,北海道还处于未开化、新鲜、原始的状态中。这正是文明与野蛮的相对,先进与落后的相对。
A.忠实与残酷的对照
柯夏玛因的手下“基罗罗安”自接到酋长的命令至死那一刻,一直保护着柯夏玛因与他的母亲。无论天气多么的恶劣,道路多么的坎坷,他一直衷心地保护着他们。而日本人却与此相反,他们压迫杀害同族人。在资本主义文明下,日本人的残忍、自私自利与野蛮表现的淋漓尽致。
①小说中有描写“基罗罗安”昏倒的情节。当时,有追踪的敌人接近,“希拉里卡”睁开双眼,马上从毛皮中跳出来和“柯夏玛因”一起叫醒昏倒的“基罗罗安”“‘基罗罗安呀,快起来啊,在我们的后方继续战斗吧。”听到这句话后“基罗罗安”的魂魄再次回到他的体内。他站起身,拔出大刀,摇摇晃晃地向神灵祭拜了三次,只身一人和敌人战斗。这就是至死也在捍卫忠诚的道德的阿依奴文明。
②下面是文章中一位日本人与“柯夏玛因”的对话。
一位被日本人用铁炮击中的日本人说:“我要死了,我已经快不行了,我想回家去,我想在死前看一眼我的故乡。”
“柯夏玛因”说:“为什么你的伙伴会虐待你呢?”
“因为我不能工作。”
“你不是病人吗?“
“即使那样也必须要工作!”
“为什么你的伙伴要让你那样拼命地工作呢?”
“因为我是被雇佣而来的。”
“你不是快要死了吗?”
“他们会让你一直工作到死。”
“那简直是违背了神的戒律呀!”
“一直工作是他们的戒律。”
那天晚上,可怜的日本人口中与鼻中流出大量血和泪死去了。
B.虚伪与淳朴的对照
阿依奴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造就了他们淳朴、单纯的性格。而日本人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入越发变得虚伪与狡诈。
①文章最初便写到了以勇猛而文明的塞塔那酋长率领众多部落雄起之时,由于日本大将的诈降而被杀害。七年后,令荒野之熊也闻风丧胆的酋长“塔里坷那”再次雄起,在他逼近“吉广”的军馆时,仍被诈降所欺骗,踏上了与“塔那坷西”同样的命运。就连英雄“柯夏玛因”也最终因日本人的虚伪而被敲破头颅而死。
②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在雪停的一天,“柯夏玛因”在河上游的樹林里捕到了一只兔子,他划着独木舟来到下游,在日本人的小屋前划过。那时,日本人笑着跟他打招呼。他也十分热情地笑着回礼。
3.3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北海道居住的阿依奴人生活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持有一种自然人性观。
文中写道,“柯夏玛因”在山与平原的相接之处,比恩尼拉平原的左岸,建造了一个小屋。两岸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枝交错,形成了深绿色的房顶。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神灵的秩序内运行,都在充满平和的气息之中生活着。
与此相反,在他的小屋所在的对岸有20多个日本人所住的细长的房子。他们一大早就醒来,然后拿着斧头和锯齿状的如同鱼的背鳍一样的大刀进入树林,砍伐树木,打猎动物,他们工作到太阳落下的时候。
阿依奴人对大自然深深地敬畏着,坚信大自然中的神灵。资本主义文明下的日本人为了利益在当地砍伐树木掠夺动植物资源。
笔者选取了以上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清晰地看到阿依奴人与日本人的道德的不同。两种文明在以上方面的对照下,显现出各自文明下的不同性质。使我们寻求小说的主旨,探求文明究竟是什么。
4.悲剧式的英雄叙事诗样式的文体
4.1英雄叙事诗的特征
叙事诗是诗的一种,其将重点置于对神话、英雄故事等的描写上,其多伴随着恢宏的场面。一般有一下几点特征。
A.广泛表现社会场景,营造与之相应的氛围,使读者受到震撼。
《柯夏玛因记》是在广大的社会背景下而展开的。当时日本处于军国主义思想控制下,日本国内思想受到镇压。此外,国外,对亚洲的侵略也愈演愈烈。
B.内容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容易理解,主题鲜明。《柯夏玛因记》中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多以对话形式展开,使读者易读,理解主旨。
4.2悲剧性的结局
“柯夏玛因”觉得他准备好了战斗,但是却生出一种无力感。他不在自信,也不知道神灵将会选择自己和日本人哪一方。当他感觉到这无力感时,当他放下仇恨与日本人欢心喝酒时,却注定被虚伪狡诈的日本人所杀害,最终也正是被日本人的一棒击中头部而死,踏上了与阿依奴每一位英雄的相同命运。
4.3悲剧性的作用
通过写英雄“柯夏玛因”在与日本人友好相处之后,最终被日本人一棒打死的悲剧使我们更加明确地理解两种文明的冲突以及这篇叙事诗所表达的主旨及主题,使我们深刻理解文明的含义。
另外,悲剧性的结局是可以唤起读者的同情,思考主旨的深意。并思考为何英雄会以这样的方式而死亡,进而思考冲突中的文明,表明作者对当时军国主义日本政府对外侵略与殖民的反抗之主旨。
5.结语
气势悲壮、内容充实的英雄叙事诗的悲剧性结局转变了我们对我们文明的认知。在两种文明相冲突之际,一种文明必然会取代另一种文明。福泽谕吉在《文明概略论》中写道:“文明是一直在发展的,仅有先进、开化这并不是文明,文明是安乐地追求智慧与道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