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长征史诗 解读长征精神
2017-04-24王晨鸣
王晨鸣
【摘 要】长征可称为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对每一个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长征的背景,对长征的基本内涵和伟大的长征精神进行了解读。新的长征路上,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关键词】长征;史诗;基本内涵 ; 伟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3-008-02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虽已成历史,但是长征途中所形成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振奋人心,它已经像血液一样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心。每一个中国人都需铭记长征这一部伟大的史诗,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这个时候蒋介石不仅没有抵抗日军侵略,反而是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毛泽东采取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是胜利的局面并没有一直延续。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博古、李德掌握了党政军的大权。临时中央提出要与国民党打阵地战、碉堡站,而此时蒋介石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制定了堡垒战和消耗战相结合的战略。蒋介石对这个战略有一个通俗的解释,要围住池塘的边,抽干池塘里的水,捉尽池塘里的鱼。红军正中了敌人的圈套,根据地越打越小,最后一直坚守到1934年的10月才被迫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的主要背景。
二、 长征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长征被称为一部“史诗”丝毫不夸张,“史诗”就说明它不是简单地突围、转移、战争,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首先红军同国民党军的斗争,这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其次是党内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斗争;第三是红军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这三方面的斗争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1](P.13-24)
(一)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
长征期间,四路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最为激烈、最为著名的战役如红一方面军历经的湘江战役,被称为“最惨烈的一役”,除此之外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提到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都是非常惊心动魄的战役。
(二)党内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斗争
党内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斗争直接影响到红军同国民党军的作战,以及长征的路线,这种斗争表现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的会议上。长征前期同博古、李德错误思想的斗争,在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
(三)红军同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
在长征的途中红军还要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其中过雪山草地最为艰难。以夹金山为例,这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邓颖超在回忆长征的文章中写道:“有些体弱患病的同志,一坐下就起不来,不能及时赶到山顶,就牺牲在雪山上。”有些老红军回忆说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雪山,后来人们重走长征路发现,红军翻越的雪山在40-50座,翻越次数也在50次以上。
红军长征在经历上述三方面的斗争中实现了从南至北的战略大转移。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而在长征中凝聚形成的长征精神也是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三、长征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长征精神时说:“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概括长征精神:1.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2.伟大的牺牲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长征精神的正确指南;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2]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若要战胜敌人、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战士首先必须要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对革命胜利报有坚定的信念。
陈云曾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曾这样描写:“当我上桐梓西门外之高山时,见赤军领袖毛泽东正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恐系路滑跌于污泥所致。”[3]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依然能够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在毛泽东的诸多诗词中,家喻户晓的诗句大部分出自长征期间,整个长征过程毛泽东对革命都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写照。
(二)伟大的牺牲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在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下铸成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精神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宁死不当俘虏的陈树湘师长以及葬身湘江的红军战士体现出的正是伟大的牺牲精神,是为了让大部队顺利渡江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中的牺牲是巨大的,长征中十余万革命英烈牺牲。各路红军都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过生死决战,尽管有巨大牺牲,但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堵。
(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长征精神的正确指南
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开辟新的局面,要归功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地位,使红军长征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
在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他认为中国革命有四个主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这个特点使中国革命不能和一般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相比”,“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所以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两种对比中产生的”,“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根据地虽小却有农民的援助,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对中国革命的透彻分析,从具体实际出发,调出敌军主力,红军才能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红军最终摆脱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长征四支部队是先后进行的,这几只部队在长征途中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取得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之前,在红军撤离中央苏区之时,必须要留下少量的干部和部队坚持战斗,它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迟滞敌人的主力部队对红军主力的追击,另一方面给敌人制造一种假象,我们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央苏区。当时留下的领导机关叫中央分局,陈毅就是被留下的干部之一。
当时陈毅的伤口严重化脓,一直徘徊在死亡边缘。他在《梅岭三章》中写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种掩护撤离,把危险留给自己保证大部队安全并不是这一支队伍的作风,整个红军队伍都是上下一心,朝着一个目标迈进。
在过草地时有的红军战士死的时候是赤身裸体的,旁边放着叠的整整齐齐的衣衫,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坚持,死了之后身体僵硬衣服就脱不下来了,就先把衣服脱下来,给后面的战友留下一两件御寒衣物。他们生动的演绎着诗经《秦风·无衣》所描述的情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正是有着这样的队伍,红军长征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五)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
红军是在土地革命中成长起来,所以它是一支人民的军队,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长征也是如此。
在红军大部队转移之际,苏区人民拆下了家中的门板和床板帮助红军架设浮桥。老百姓之所以拥戴红军是因为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十分注意纪律,挖了老百姓的萝卜,也必然要在萝卜坑里埋上银元。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执行了严格的民族政策。红军在经过彝族地区时,红军战士的枪被彝族群众抢了,衣服被扒了,依然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打出一发子弹,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夸这支部队政策执行得好。正是带着这样的诚心,才有了之后的彝海会盟,才有了民族大团结。
红军长征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红军精神永远流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新时期的长征。在新长征的岁月中,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纪念中国红军长 征到达陕北80周年[J].苏区研究,2015,(1).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
21/c_1119765804.htm,2016-10-21.
[3]曹應旺.长征,毛泽东诗词创作高峰期[EB/OL].http://
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829/c85037-
28672236.html,2016-08-2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