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6王小康
王小康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思维导图以直观的方式,将多重思维显性化,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性,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语文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运用
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包括个体的思想品德、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及对事物的认知等要素。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及待人接物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教师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使命。思维导图以直观的方式,将多重思维显性化,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性,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语文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应用意义
首先,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青少年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連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进而发展抽象思维。
其次,思维导图具备发散性,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理脉胳、助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使困难、复杂的内容清晰、系统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阅读课文《骆驼祥子》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辅习作、拓思维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内容,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选择材料和构思。以这份思维图为例:
写作文时,她按照思维导图的顺序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然后紧扣“爱看电视”这一特点,详细地描写自己在批判地接受这一爱好的利弊,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选择材料、巧妙构思,从而掌握作文规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三)思维导图助预习、提能力
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通读课文,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理清脉络,从而抓住关键词。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升的过程。
比如,学习《少年闺土》时,学生可作如下导图去自学这篇课文,利用思维导图去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课文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助复习、固理解
语文知识点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运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和“压缩”功能,能将一个单元、一本书甚至一个语法的知识点“浓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思路,抓住重难点,减轻复习压力,提升思考技巧。
总之,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换之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通过呈现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鲜明的色彩、活泼的结构更是十分吻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而且,其将原本复杂的知识体系建构成逻辑明确、条理清晰的网络体系,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从而达到准确记忆,牢固掌握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4
[2]齐伟,卢银中,黄斌.思维导图――初中语文[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