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期待的数学课堂

2019-11-26陈东斌

名师在线 2019年13期
关键词:烙饼课本笔者

陈东斌

(广东省佛山市海三路小学,广东佛山 528200)

引 言

在参与街道的说课比赛过程中,一位教师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2 页和第73 页的“小小设计师”。在说新知教学的创新点时,这位教师提道:“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就是新知教学的创新点。”那么,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否真的喜欢呢?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他们对数学课有没有什么期待呢?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期待一个好玩的课堂

“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前提——“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1]。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优化问题”的第一课时《烙饼问题》为例,让我们来看看国家骨干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徐长青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徐老师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上台演示烙2 张饼的过程,他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个PPT 课件,也没有为学生准备好纸片等学具,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一双手”,既能当锅又能当“小肉饼”的一双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用一双手去替代学具和课件,而是创设了一个学生易于操作、能够操作、合作操作的前提。再配合生动诙谐的语言,如“忘带饼了,没事,我们就来烙你这两张小肉饼吧!老师的手就是锅,你的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顿时,课堂上笑声一片,学生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得意地晃动着。更妙的是,当学生在烙饼时,徐老师要求学生做动作得配上声音:学生单手往下划四分之一的圆弧,“刺啦,熟了!3 分钟,再翻过来,刺啦,又熟了!3 分钟,几个‘刺啦’(2 个),就是(6 分钟)”。这个过程,徐老师以手代锅、以手代饼,配以声音和烙饼的动作,学生在笑声中发现,原来烙饼还可以这样,不需要借助实物的锅,只要有一双手和数学的抽象思维,就能思考和研究数学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真知,学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这节课,徐老师围绕“怎样烙最节省时间?”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着好玩的数学的同时,产生了对结果的积极期待。

二、期待一个浓浓数学味的课堂

同样的数学知识,既可以变成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材料,也可以成为锤炼思维、感悟数学思想的载体[2]。学生期待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期待能让自己更容易地理解问题,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期待把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以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中国特级教师李烈校长是这样处理的。

(1)25-13 是如何计算的?

生:答案是12。个位数5 减3 等于2,十位数2 减1 等于1。

师:为什么这么减?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

(2)在减数13 中间填上一个小数点,13 变成了1.3。

师:5 还能减3 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数位不同。

师:也就是说,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做加法和减法。

板书:计数单位相同

师:那么,这道题怎么计算呢?

生:从个位上借1,变成10 个0.1,然后相减。

师:也就是说,要将一个1 转化成10 个0.1,才能相减。

板书:转化

……

李烈老师的处理,抓住了新、旧知识的本质“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构建了一个“浅出”的教学过程。由于学生对整数、小数加减法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容易理解“为什么同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进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为什么要通分”,而且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具体的认识,最终让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认识结构。

三、期待一个“慢一点”的课堂

黄爱华老师认为:“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都要经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课堂教学要以班上后30%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决定推进的节奏,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后30%的学生。”

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的教学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在上课时,学生提出了三个想了解的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2)百分数的意义?(3)百分数怎么写?百分数怎么读?带着这三个问题,笔者让学生自学课本,寻找答案。5 分钟后,当大部分学生已经自学完了课本知识,有自己的答案后,笔者要求学生把课本合上,开始回答他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此时出现了冷场,由于看不到书本中的内容,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了。面对冷场,笔者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做了一个过渡:“同学们,可以在三个问题里面挑一个能解决的问题回答。”顿时,全班学生基本都举起手来,他们脸上又恢复了信心和笑容。

恢复了信心的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像14%、45%这样的数就叫作百分数。”笔者接着追问:“那么到底是像哪样呀?能具体形容一下吗?”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又卡壳了,怎么办呢?于是笔者说:“那让我们打开书,再次自学课本,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带着问题的学生认真地阅读起课本来。这次小小的停顿,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本,自学课本知识,看似打断了教学进程,浪费了教学时间,其实给了学生再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思考的空间。

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再次合上课本,他们高举小手,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笔者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再一次“慢了”下来,对学生说:“能不能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呢?”学生立即放下了手,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这一慢,让全班学生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都能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使学生学会了表达和分享。

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差异,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多言堂”,变成了生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敢讲话、善交流,使他们学会了分享。

结 语

吴非老师曾说:“‘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是在‘白讲’。”有些教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教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让我们以此话共勉,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的“精神标杆”,为学生创造出他们期待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烙饼课本笔者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怀念烙饼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烙饼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