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合理性调查与分析
2019-11-13毛亚佩卫英
毛亚佩 卫英
摘 要 目的:了解与评估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与用药合理性,为规范临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6 年1 月—2018年12月期间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全部住院患者1 360例,统计与分析其临床使用情况,参考相关资料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估。结果:相较前2年,2018年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用药指征、微生物送检、给药方案、会诊权限4个方面有明显提升。结论:在我院建立专档管理后,2018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合理性明显好转,但仍存在适应证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等问题。我院将进一步干预及持续改进,为临床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用药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978.11; R969.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9-0044-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use of carbapenems in our hospital*
MAO Yapei**, WEI Y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idong Hospital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use and rationality of carbapenems in our hospital,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gulating the use of carbapenems in clinic. Methods: The clinic use of carbapenems in 1 360 in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ir medication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grade criter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Carbapenems. Results: Compared with 2016 and 2017, the use of carbapenem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2018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drug indication, microbial testing, drug delivery plan and consultation authority. Conclus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linical use of carbapenem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ince 2018,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appropriate indications and unsuitable combination of drugs, to which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ment should be further perform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carbapenems in clinic.
KEy WORDS carbapenems; antimicrobials; rational use of drugs
碳青霉烯類是临床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作为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它与头孢菌素类不存在交叉耐药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尤其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lactamase, ESBL)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有显著的疗效,在临床治疗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我国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高达66.7%和69.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从2005年的3.0%和2.9%上升到了2017年的20.9% 和24.0%,耐药率上升幅度高达8倍[2],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已经成为临床面临的严峻问题。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提出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定期收集、汇总本单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信息表,并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我院根据该通知要求,于2017年5月起进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专档管理。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提出应进一步规范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我院2016—2018年1 360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对其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参考《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提出的评分细则,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估,了解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专档管理的成效,为进一步规范临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有126例(9.26%)联合用药不适宜病例,皆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丙戊酸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中提出:本类药物均应避免与丙戊酸联合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影响广谱抗癫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具有高度的临床相关性,可以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应避免二者同时使用[4-5]。我院少数科室联用该药前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字备案。臨床药师建议临床联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对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如必须使用,需做好告知和解释工作。
3.4 临床疗效评估情况
2018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愈率和好转率较前2年下降,而其死亡率和其他情况(患者自行出院或转院)皆呈较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影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疗效的主要原因有: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比例也不断上升,使得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的特点[6]。②我院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尤其易发生院内感染和导管相关性感染,从而增加死亡率。
3.5 临床用药管理情况
我院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号)要求,于2017年5月建立专档管理制度。2018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处方医生权限和专家会诊记录两方面有显著提升。医生处方权限有信息化支持,如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开具处方,会有越级使用仅限24 h内的信息提示,并有相应病程记录。我院有书面及电子会诊记录单,及时请院内或院外专家进行会诊并记录归档,如遇到患者转科室,且已经过会诊的情况,会写明原因,由科室主任签字。
4 结语
综上所诉,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与2016年和2017年相比,2018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估有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用药指征、微生物送检、给药方案、会诊权限4个方面。我院将继续实行专档管理制度,每月收集汇总各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情况,并由临床药师根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点评分析。对目前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临床药师将与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沟通,继续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加强监护,起到促进用药合理,减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的积极作用,并为进一步规范临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 刘治安, 黄惠英, 等.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与药物消耗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药房, 2017, 28(20): 2771-2774.
[2] 胡付品, 郭燕, 朱德妹, 等. 2017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8, 18(3): 241-251.
[3] 蔡旭阳, 金朝辉, 吴斌, 等. 比阿培南与美罗培南治疗细菌性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9, 44(8): 975-981.
[4] 梁艳粉. 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分析[J]. 河北医药, 2017, 39(21): 3336-3339.
[5] 丑晓华, 刘文, 王来成. 三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影响分析[J]. 中国处方药, 2018, 16(9): 6-8.
[6] Syue LS, Chen YH, Ko WC, et al. New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n the era of increa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6, 47(4): 250-258.
*基金项目:上海市药学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YY-09)
**作者简介:毛亚佩,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709373431@qq.com
***通信作者:卫英,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药事管理。E-mail:weiyingl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