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患者CT特征以及诊断价值
2019-11-12高先锋黄亚兰
高先锋 黄亚兰
【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CT特征以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治疗,并选择同期72例老年非腦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中线移位情况、CT特征。结果:出现死亡7例(7.77%);观察组中出现中线结构移位患者60例(66.67%),对照组中出现2例(2.7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CT技术诊断检查,明确可靠,并配合医师制定合理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CT特征;诊断价值;急性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2
急性脑出血在当前社会多发且常见,通常情况下会因脑实质内血管破裂产生出血性损伤,表现为明显的不规则片状高密度影,呈发白、发亮表现。脑出血周围组织发黑、呈低密度,主要是由于脑出血压迫周围引起的水肿带所导致。对于急性脑出血,CT因操作快、检查结果准确是首选的检查方式,对诊断急性脑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急性脑出血一旦诊断成立,需立即住院治疗,根据出血量及出血位置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保守和手术方案挽救患者生命;待生命体征稳定,积极寻找病因;存在功能障碍者则需进行积极的、早期康复治疗。此次研究通过对急性脑出血患者CT特征以及诊断价值的探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治疗,并选择同期72例老年非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中线移位情况、CT特征。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年龄为(60~85)岁之间,平均(62.2±10.1)岁,男50例,女40例;对照组年龄为(61~84)岁之间,平均(61.8±10.3)岁,男38例,女34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选择仰卧体位,24h中实施颅脑CT检查。扫描层距为5-10mm,层厚为5-10mm,从头顶进行轴位平扫持续,患者眶耳线作为基础线段[2-3]。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中线移位情况、CT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3.0 统计学软件,经 Epidata 数据处理,分析所用全部数据,0.05为检验标准,用t组间对比,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观察组出血量及死亡率、出血部位情况:出现死亡7例(7.77%),见表1。
2.2 对比两组中线结构移位情况:观察组中出现中线结构移位患者60例(66.67%),对照组中出现2例(2.7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中老年患者是最集中的群体,可能与患者脑出血硬化、病变有直接关系,患者发病2周以内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发病6个月以后为后遗症期。临床上患者主要有大小便失禁、偏瘫、意识不清等情况,较多伴头痛、呕吐等症状。当患者情绪激动,一旦发生血管的病变,或受到外部环境强烈刺激则可能发病[4]。一旦发病会严重影响到侧脑室,压破丘脑。内侧型老年患者的脑内出血量 >30 ml,普遍产生了占位的情况,患者脑水肿及占位水平保持一致。CT在不同阶段的病期显示特征性表现。脑出血 3 ~7 d 内,患者的症状极其显著,诊断为急性期,通常不会增强。在 15d后,患者血肿出现向心性缩减,程度慢慢减轻,边缘出现模糊。此次研究中,在90例患者中,出现死亡7例(7.77%);观察组中出现中线结构移位患者60例(66.67%),对照组中出现2例(2.7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CT技术诊断检查,明确可靠,并配合医师制定合理方案,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韦芳.16层螺旋CT应用于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作用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1):41-43.
邓章基,陈弼政,舒予静, 等.CT评分量表对急性脑出血临床结局预测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7):772-774.
何萍霞.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490.
陈柱鸿,陈海龙,孙平.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鉴别诊断的价值观察[J].医药前沿,2018,8(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