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5-06-15陈洪霞
陈洪霞
[摘要]脑出血是一种危急重症,急性期的有效救治更是能够极大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我国传统的中医认为脑出血是血瘀所致,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文章分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的原理,并结合临床经验,阐述了活血化瘀法在急性期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急性脑出血;治疗
脑出血一般是指脑内出血,它是由脑内损伤引发的出血症状。它具有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容易再次出血的特点,因而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抢救。脑出血会引起脑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病变,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的缺损,继而引发脑疝甚至是死亡。脑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人数较多,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之中有60-80人患上脑出血。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由脑出血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部脑卒的20%-30%,在急性期,这一数据还会上升至30%-40%。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法,目前运用较多且成效较好的是活血化瘀法。文章在接下来将探讨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急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1.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及活血化瘀法的治疗原理
脑出血患者会伴随着头晕、头痛的症状,这与中医的“中风”症状相吻合。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脏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记载。到了元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直到清代的王清任,他认识到了脑在身体机能中发挥的作用,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指出脑为人体之中枢,管理思维、动作、语言等一切行为。清代的张山雷也认为肝火过于旺盛会导致人的晕厥,“木旺生风而气升火升痰升,冲激脑神经,导致顷刻瞥乱,神志迷蒙,或失知觉。”这是最早的血冲脑的由来。总的来说,脑出血是由于人体的腑脏功能失调,导致体内的气血紊乱从而导致颅内血管受损,出现血溢脉外的现象,从而形成瘀血。瘀血既形成了脑出血,也伴随着脑出血的产生而出现,因此中医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所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病理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脑出血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中医关于脑出血的认识获得了一致赞同,运用现代研究手段,逐步发展起来了“中风”和“血瘀”的学说。同时,这一学说又被现代医学所实证,因此便形成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脑出血是一种血管疾病,主要是脑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一般而言,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容易引发脑出血。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血压变大、血管壁变薄,血液冲破了血管壁,从而出现血瘀。脑出血后,由于颅内血瘀造成了血管和神经的压迫,造成更多的血管堵塞,因而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十分必要。血瘀之后,颅内压迫使得脑内循环发生障碍,使脑内血流下降,从而出现水肿、血肿等病变。
2.当前活血化瘀法在脑出血治疗上的应用
近年来,对于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的研究结果较为统一,认为脑出血的治疗只有从其发病机制出发,解决其脑络破损,瘀血的问题,脑出血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活血化瘀药物成了治疗脑出血的关键。
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要在脑出血3天后开始使用,10-14天为1个疗程,以2-3个疗程为治疗周期。也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应当在脑出血之后立即使用,时间可缩短为发病后30分钟。有实验研究发现,过早应用川芎嗪黄芪之类的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急性期脑出血有可能继发出血、扩大血肿,因此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恰当的时机,一般以出血后12小时为最佳。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破血通络的药物以加强治疗效果。
3.活血化瘀药物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血肿在凝固过程中可以产生凝血酶,这种物质会引起脑水肿,从而破坏血脑屏障,凝血酶的量越多,水肿程度越高。水蛭素对凝血酶引起的脑水肿有着显著效果,它能够有效阻止反应性脑水肿的发生。凝血酶会产生脑水肿,而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改善急性血瘀模型,改变颅内血液微循环,延长凝血酶的产生时间和凝结时间,起到改善脑水肿的作用。通过对脑出血患者血清MMP的研究发现,金属蛋白酶-9(MMP-9)会在出血24h后达到高峰,而这一水平与血瘀造成的水肿大小直接相关。活血化瘀药能够明显降低MMP-9的水平,使水肿的体积减小,水肿对颅内压破减小。此外,活血化瘀药物对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有着很强的阻断作用,它能够抑制PAF活性,从而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达到减少微血栓形成之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在目前来说是一种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从脑出血的病理和发病机制出发,针对不同的治疗时期,合理选用活血化瘀药物,积极消除血瘀,改善周围组织的压迫状况,从而提高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