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肠内营养支持时机的临床研究
2019-11-12康小兰陈勇邓伟
康小兰 陈勇 邓伟
【摘 要】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后对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09月~2019年01月收治的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肠内营养支持时机;比照组(21例):选择延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展开;实验组(22例):选择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展开;最终对于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FABP(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DAO(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以及L/M(尿乳果糖/甘露醇)水平展开对比。结果:治疗前,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FABP水平、DAO水平以及L/M水平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L/M水平以及IFABP水平低于比照组明显,DAO水平高于比照组明显(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临床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对于患者肠黏膜抗氧化能力提升、上皮细胞修复能力增强以及肠壁黏膜血管通透性的减轻可以获得显著效果,最终对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改善,奠定基础。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其合并表现出多脏器损伤的概率较为显著,并且因为创伤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呈现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现象,此种情形下,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意义显著,但是不同时机的实施获得营养干预效果有所不同[1]。本次研究将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可行性,以对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恢复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09月~2019年01月收治的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肠内营养支持时机;比照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9岁~61岁,平均年龄为(48.32±2.35)岁;实验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7岁~63岁,平均年龄为(48.39±2.39)岁;观察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分组并准备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比照组:在患者完成手术后6d~7d,对患者选择鼻饲肠内营养乳剂展开延迟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体时机需要在观察患者表现出肠鸣音后展开[2]。实验组:在患者完成手术后24h,通过合理展开十二指肠置管操作,认真完成小剂量流质食物营养支持干预;>48h,准备肠内营养乳剂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干预,控制500ml/d初始滴入量,后续依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体表现,控制2000ml/d滴入量[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FABP(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DAO(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以及L/M(尿乳果糖/甘露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IFABP水平、DAO水平以及L/M水平)以 表示,行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FABP水平、DAO水平以及L/M水平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L/M水平以及IFABP水平低于比照组明显,DAO水平高于比照组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表现出的创伤应激反应较为强烈,从而使得患者对应呈现出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现象。通过对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对于患者肠黏膜抗氧化能力提升,上皮修复能力提升以及肠道功能障碍减轻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FABP水平、DAO水平以及L/M水平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L/M水平以及IFABP水平低于比照组明显,DAO水平高于比照组明显,进一步说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临床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对于患者肠黏膜抗氧化能力提升、上皮细胞修复能力增强以及肠壁黏膜血管通透性的减轻可以获得显著效果,最终充分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改善。
参考文献
常丽娟.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4):24.
徐绍红,孙存芹,张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4):83-85.
石婷婷,张学广,焦盈盈,等.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生化及营养等指标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7,32(05):561-56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