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主播”技术挑战下新闻主播传播角色重构与策略优化研究

2019-11-11郭琳

新闻爱好者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

郭琳

[摘要]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媒体传统传播范式的变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新闻主持人作为新闻媒体直面受众的重要一环,面对“AI主播”技术的挑战,要及时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传媒变革的趋势,重构自身传播角色,采取人性化的情感传播、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多维度受众互动,不断优化新闻主播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AI技术;新闻主播;传播角色;传播策略

随着云技术和交互设备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深度融人并改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对媒体的发展空间和传播范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8年11月,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AI合成主播”闪亮登场,并引起全球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AI主播”在新华社开始用中英文向世界播报新闻,人们在新奇与兴奋之余,开始热议“AI主播”能否替代主持人尤其是新闻主播的话题。新科技、新技术始终是播音主持工作诞生与发展的助推器,新闻主播只要系统认知媒体传播范式与传播要素相对应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就能应对AI技术的挑战,顺应媒体在人工智能化浪潮中变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主播带来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新闻播报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将新闻文本转化成有声语言出镜进行传播的语言传播样态。AI主播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语音合成技术和人脸合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联合建模训练后,生成的人工智能分身模型。该项技术能够将输人计算机中的新闻文本自动生成相应内容的视频,并确保视频中音频和表情、唇形等保持自然-致,展现与真人主播类似的信息传达效果。通过对AI主播最近几期节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相对新闻主播呈现出的新特点,其中既带来了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

(一)提高了新闻时效,降低了制作成本

AI主播技术是通过模仿真人主播的样子和表情建立资源库,编辑、记者只需要输人文本,就可以让AI主播根据文本进行新闻播报。传统新闻制作过程中,稿件需要新闻主播经过备稿、配音、出镜主持等一系列程序,以及灯光、音响、化妆、场地等多工种配合,才能呈现给受众。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使新闻文本转化成视频、音频的过程实现“秒级转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制作效率。今后新闻直播节目从采写制作到受众之间的时间差将会越来越短,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AI主播立足于资料库,是虚拟的“新闻主播”,因此可以提供全天候、全时段、不停歇的新闻播报服务,还能用无数个分身,同时在不同的现场播报各种资讯。这将打破传统新闻播报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提高播出效率。

(二)播报状态稳定,误差率低

AI主播本质上是一种虚拟机器人,因此不会出现真人主播因自身情绪、身体状况、疲劳等因素影响播报效果的情况。同时,AI主播是基于新闻文本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因此只要新闻文本不错,AI主播的新闻播报误差概率就非常低,不会出现真人主播无法避免的口误、断句错误、字音错误等人为失误情况。

(三)扩大受众选择空间,实现新闻收视的智能交互

AI主播技术刚刚起步,资料库内容还相对单一,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融媒体趋势的发展,AI主播资料库必将进一步充实,受众未来可以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AI主播来播报指定的新闻文本,实现新闻收视的智能交互。这种趋势必将扩大受众的选择空间,带来受众新闻收视习惯的变革,让新闻播报从单向传播向多维智能交互转变。

(四)内在情感缺失,外部表情单一

尽管在很多关于AI主播的介绍资料和报道中,都使用了“与真人主播无异”之类的评价,但通过对AI主播录制的新闻节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还是能够发现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实现对人类情绪、感受的模仿。目前,AI主播的新闻播报只是实现了文本与资料库视音频简单对应呈现,无法理解并表达出文本字面意思蕴藏的对新闻事件感受、态度及引发的相应情绪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AI主播在新闻播报时外部表情的相对单调,不能随着播报内容的变化而自如地调整外部表情。

(五)语气生硬,缺乏语言美感

由于内在情感的缺失和播报只是文本与资料库内容的简单对应关系,AI主播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存在着明显的语气较为单调,词组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较为生硬,语音语调不协调等问题,这就造成了新闻播报整体缺乏韵律美感。受众在好奇心和新鲜感满足之余,目前还无法从AI主播的报道中得到相应的听觉享受。

二、传播角色由被动的“传声筒”转变为主动的“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主体开始出现泛化现象,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打破了以往大众媒体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社会中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甚至同时身兼两种角色,传统媒体在舆论场域的主控权逐渐弱化。AI主播在给媒体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风险:只要有人掌握计算机资料库,就可以通过输人文本,向公众传播信息。那么我们该相信谁?如何保障并控制权威信息发布?

面对AI主播带来的挑战,新聞主播如果仅仅充当媒体“传声筒”的角色,那么势必会被同样能够“见字出声”,甚至表现更好、更稳定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通过对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概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闻主播其实就是信息流动过程中特定渠道的“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新闻主播在播报信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再通过情感、语言表达技巧传递给受众,这其实也是有声语言再创作的一个过程。从内在意识层面进行比较,AI主播只是简单的“输人一播出”而不存在判断、思考;而新闻主播首先会对新闻文本进行判断,进而理解、感受,对信息进行取舍,再激发相应的情感,呈现出复杂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从外在技巧来看,AI主播只是根据新闻文本调出相应音视频资料进行组合后呈现给观众;而新闻主播是在内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将播出内容传递给受众。因此,新闻主播只有从内在意识和外在技巧两个方面主动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以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角色来重构自身价值,凸显自身媒介意志体现者新闻节目主导者、媒体品牌代言人的独特价值,才能争夺舆论主导权,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化浪潮带来的挑战。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栏目定位密切相关,关系着节目的成败。主持人要改变自身“传声筒"定位的观念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新闻主播由于新闻播报工作的特殊性,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片面思想。AI主播出现后,如果新闻主播还抱有这种片面思想,那必将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新闻主播要与编辑记者、审核者一起在信息传播的不同节点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在播报中通过自身感悟、思考对新闻稿件进行技巧性处理,通过语言表达技巧唤起受众的内心思考和情感共鸣,成为新闻节目的主导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AI主播可以承担低端的、低创造性的信息播报工作,而信息把控、情感交流启发思考等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等,就必须由新闻主播来完成。

此外,新闻主播是媒体联通台前与幕后的枢纽,是媒体与受众衔接的关键节点,在视听传媒逐渐成为主导的今天,主持人已经成为受众对媒体认知、认可的重要窗口和品牌标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还被卡在所谓“恐怖谷”效应之中,即当类人形象的模拟度达到90%左右,尚未能以假乱真的情况之下,人类对类人形象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敏感。当新鲜感退去,受众通常更愿意相信真人主播,重视新闻主播在长期新闻播报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因此,今后新闻主播要更加注重塑造自身媒体品牌形象,主动参与媒体线上线下的活动,通过与受众互动和品牌形象宣传,建立与受众牢固的情感纽带,才能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

三、新闻主播传播策略的优化

(一)情感传播从“高冷范儿”向人性化转变

在新闻播报中,播音员、主持人的情感传播一直遵循“感而不人,讲究分寸”的原则,这是新闻节目客观性、真实性特点对播报的要求。但是,由于有些人不了解新闻播音发展变化的历程和特点,以致对我国新闻播报的传统风格产生误解,错误地将“居高临下、固定腔调”的语言样态当成新闻播报的特征,忽视了态度、情感在新闻播报中的重要作用。新闻主播的“高冷范儿”一严肃、庄重态度,其实源于当受众急于获取信息时,新闻播报只有采用郑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才会赢得公众信任感的现实考量。这种认知偏差正是造成许多人认为AI主播出现后新闻主播会被替代的主要原因。

新闻播报方式是服从服务于新闻传播需要的,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获取信息这种基本需求,受众青睐于视、音频媒介,更加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时要注重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侧重与受众的情感交流。施拉姆认为“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能导致态度的改变”,勒庞也提出“在同理性永恒的冲突中,失败的从来就不是感情”[2]的论断,这都充分说明人性化的情感传播是新闻主播优化传播效果的重要策略,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模仿的。

新闻主播可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准确、快速地通过新闻文本进人到新闻事件所蕴藏的规定情境中唤起受众的情绪记忆,将新闻主播与受众置于平等的情感交流之中,走人受众心灵深处,激发情感、态度的共鸣,真正完成新闻传播过程中主持人“表情达意”的任务。新闻主播可以在“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新闻播报范式中充分展示自身的艺术个性,将独特的人生感悟、态度情感、美学理念融人新闻播报中,达到情理交融,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语言传播从“字正腔圆”向个性化转变

主持人的语言个性主要是由主持人的语言符号及其非语言符号传播中所表现出的个人魅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个人独有的语言表达习惯综合呈现出来的。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时往往受到新闻节目特点和传统认知的限制,片面侧重于发音吐字、语气断句等语言自然属性,而忽视了最能够体现自身语言个性的内在社会属性,包括言谈中的思维逻辑、言辞修养等内涵部分。语言的社会属性是根源于其民族、阶层、学识等综合素质对于个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大影响力。语言个性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相互影响的,但是人类语言的社会属性才是其语言个性的本质所在。AI主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仿人类的语言外部特征,但其语言内在社会属性的缺失,使其模仿出来的语言永远是单调而缺乏感染力的。

新闻主播要追求语言的个性化传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正腔圆"的吐字发声技巧层面,而要深人了解新闻文本所蕴含的态度、立意、观点、角度、材料组织方式等语言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语言气氛与审美格调,呈现出独有的话语组织方式和语言表达特色。新闻主播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传播让受众在准确、便捷地理解新闻文本的同时,清晰地感受到、直接地体味到其蕴含的思想、态度、品性修养、经历、性格等方面的内在语,唤起受众情感心理方面的共鸣。AI主播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达到声音形式“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永远无法完整呈现出语言内在的社会属性,让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

(三)受众互动从单项式向多维度转变

在融媒体快速整合发展的传播环境中,新闻主播要及时调整“我播你听”的照本宣科式播报样态,将融媒体引入到节目制作、播出过程中,时刻保持与受众的互动。新闻主播可以根据受众互动、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回应,调整自身播报状态,满足受众接受心理,增强新闻节目对目标受众群体的黏合力。

融媒体时代分众化趋势越发明显,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淡化,新闻主播要对目标受众群体的心理时刻保持敏锐的感知力,明确节目受众需求,有效引导受众态度、情绪。新闻主播只有通过多维度的受众互动才能根据受众需求有的放矢,及时完善新闻播报内容和方式,吸引受众关注和参与,不断提升传播效果。与受众多维度互动既是对新闻主播的一个挑战,也是新闻节目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新闻主播具备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严谨的思维和灵敏的反应,能够在新闻播报中对受众及时回应,对新闻稿件灵活处理。AI主播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根据设置反馈受众,但无法像人类智能逻辑那样及时、贴切,做到“有温度”的报道。

此外,一个真正让受众认可和信任的新闻主播,必然是那些拥有真才实学和丰富内涵的人,这也是新闻主播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源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发自内心地对新闻主播产生认可和信服。这也是新闻主播相对AI主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AI+媒体”的媒体融合时代,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发展趋势正从深层次改变着当今媒体业态,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新闻主播带来了巨大冲击,机器人新闻写作能否取代记者、编辑,无人机和VR/AR报道新模式等热点问题也在不断引起公众的关注。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激发现代传播理念和业界创新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缩短信息传播时间、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但由于传播对象还是人类,因此人类信息汇总者和内容传播者的身份是无法取代的。AI主播可以满足新闻传播的基本告知功能,但受众在情感、态度、认同等深层次的需求只能由人类新闻主播来满足。面对AI主播技术的挑战,新闻主播要重构自身的传播角色,及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借助融媒体传播意识,促进情感传播、语言传播策略的转变,充分展示情感之美、语言之美,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解读及互动体验,从而顺应人工智能浪潮的发展趋势,体现自身的传播优势。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8.

[2]古斯塔夫·勒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7.

(作者为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
从读者发展角度分析阅读传播策略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大数据时代精准广告的传播策略及产业重构效应研究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