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党报版面话语的变迁与经验启示
2019-11-11王晶晶刘东建郭致杰
王晶晶 刘东建 郭致杰
[摘要]党报的版面语言是一种折射社会变迁的典型话语。作为传递党报声音的“特殊窗口”,党报版面话语是表达新闻叙事的重要符号,是记录时代风云、进行舆论引导的关键阵地。通过版面原则、版面内容、版面设计、版面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70年党报版面话语的变迁,具体阐述了党报版面话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鲜明特色与话语特征。
[关键词]70周年;党报;版面话语;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构成社会秩序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产生、发展、衰落的动态过程及结果。作为一种具有动态本质的过程性语言,话语不仅充当建构现实社会镜像的重要工具,而且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成为反映社会变迁的敏感标志。党报的版面语言是一种折射社会变迁的典型话语。作为传递党报声音的“特殊窗口”,党报版面话语是表达新闻叙事的重要符号,是记录时代风云、进行舆论引导的关键阵地。
一、新中国70年党报版面话语变迁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党报版面话语在社会变迁中不断演进、改革与创新。本文从版面原则、版面内容、版面设计、版面技术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报版面话语的变迁,具体阐述党报版面话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鲜明特色与话语特征。
(一)1949-1965年:党报版面改革在探索与调整中曲折前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期间,我国党报形成以经济建设为宣传重心的“建设话语”。1956年,我国党报版面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主要需求进行扩展与革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原因,改革中途夭折。自1956年至1965年这十年中,我国党报版面改革继续在探索与调整中曲折前进。
1.党报版式的重要革新:由“直排”改为“横排”我国报纸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采用纯直排的编排方式,标题与文字均按照由右至左、竖写竖排的排版习惯。最早打破我国报纸版面“直排”传统的报纸是<光明日报》。1954年3月17日,《光明日报》第三版《文字改革》专栏从第-期起就最早尝试横排,1955年1月1日起,《光明日报》除标题外全部实行横排,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张全部实行横排的中文报纸。自1956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等中央与省级党报均改用横排版式,这是我国报纸版式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出版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
我国报纸版式由“直排"改为“横排”的变化符合我国报刊现代化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需求,不仅解决了过去报纸“直排”时期出现的文字、标题横竖不一的混乱现象,规范了报纸的版面编排,提高了报纸版面的利用效率,而且从读者角度出发,改变过去“直排”时期读者读报时较为吃力、易疲劳的情况,带来更为轻松、方便的阅读体验。因此,我国报纸版式“由,竖变横"是我国报刊史上顺应时代进步的有益创举。
2.党报改革及改版中的探索与调整:丰富报纸版面,增加经济新闻报道及社会言论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进行改版。在此次改版中,《人民日报》的版面主要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改版后的《人民日报》增至8版,篇幅与容量是改版前的2倍。第二,改进头版头条的新闻内容,压缩会议新闻数量,增加经济新闻量,经济新闻开始在头条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配合宣传当时国内经济建设的形势与进展,《人民日报》大幅增加头条新闻中经济建设与工业建设新闻的比重。第三,《人民日报》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报刊上增加社会言论,进行自由讨论。
《人民日报》的改版,推动了全国报纸的改革。一些地方党报在讨论与学习《人民日报》改版经验的基础上,从读者多方面的阅读需求及兴趣出发,革新版面设计与编排,加强新闻报道的群众性与生动性。
3.党报版面开始重视知识性与趣味性:增设副刊、专栏及小言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党报版面的内容编排开始重视知识性、趣味性及艺术性。因此,这个时期我国党报版面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即开始创办副刊周末版专栏及小言论专栏。
1960年底,《人民日报》开始部分改版。当时每周二与周日,《人民日报》都在第八版副刊上采用大半版的篇幅开办《知识小品》《大家谈》《革命回忆录》等小栏目。自1961年1月起,《人民日报》每周日专门拿出4个版面刊登有关历史、文化、艺术、文娱类的相关文章及作品。第五版刊登国外的学术动态、雜文、相关知识及旅行游记,如196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乐山发表的《一个革命战士的成长一威廉.福斯特早期革命生活的片断》、杨易慨发表的《“莫纳齐特”的故事》;第六版介绍各地旅游风光及文娱体育方面的新闻,如1961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林芜发表的《漫步古运河》、任道发表的《我国的乒乓老将和新手》;第七版登载文学艺术作品,如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载的《草原婚礼》;第八版一般为新闻图片及美术、摄影作品,如196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载的新闻组图《人民公社春光好》。经过这样的改版,版面编排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版面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1961年,《南方日报》开设《千字文》评论专栏。1962年,《人民日报》开设《长短录》专栏,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展开议论和批评,在匡正时弊、拓展知识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1966-1977年:党报版面传统受到严重破坏,我国新闻事业遭遇严重挫折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即“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党报版面传统受到严重破坏,党报版面中充斥着大量畸形与极端的“斗争话语”,我国新闻事业遭遇严重挫折。
1.特殊时期中的“千报一面”:版面编排整齐划一,领导人活动必须占据头版头条
这个时期,我国党报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罕见的“千报一面”的特殊景象,2版,面编排严重政治化,-切为路线斗争服务。“文化大革命”时期党报上的字体、字号基本都是整齐划一、缺少变化的,但在涉及毛主席、列宁的语录时,字体都会由楷体改为黑体,突出其重要性,以引起读者注意。
2.掀起个人崇拜宣传:报眼位置刊登“毛主席语录”,头版整版刊登领袖人物巨幅照片,通栏大标题标语化、口号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报版面的宣传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毛主席语录”上报眼。“各地方的党报竞相效仿《人民日报》《解放日报》,都开始在报眼位置刊登毛主席“语录”。第二,头版整版刊登领袖人物巨幅照片。自1967年至1975年间的每年元旦,《人民日报》都会刊登巨幅领袖照片,全国各地的党报也同时“复制”《人民日报》当天的版面编排。3第三,通栏大标题标语化、口号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严重政治化的现象还反映在引用标语、“毛主席语录”、口号作为党报新闻通栏大标题。
3.党报版面中的“斗争话语”样态:“斗、批、改”中的影射文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新闻工作贯彻“九大”路线,中央两报一刊反复强调要“抓紧革命大批判",4党报版面中呈现了一种畸形的“斗争话语”样态。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党报上反对修正主义.回潮的新闻报道开始涌现。从1973年9月起,“四人帮”开始在中央及地方党报上组织发表“批林批孔”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影射性,批判目标实际指向周恩来。在这个时期的党报上,许多“评法批儒”的影射文章在头版头条以大字标题发表,成为“四人帮”在政治斗争中制造舆论、篡夺政权的特殊武器。
(三)1978-1999年:党报版面话语回归“新闻本位”,增强信息服务功能,报纸印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我国党报版面话语开始逐步回归“新闻本位”,彻底摒弃“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畸形话语模式,党报版面的宣传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上来。从1978年至1999年这20多年间,我国党报在改版、扩版的过程中增加新闻与广告的版面,增强信息服务功能,创新报纸印刷技术,实现彩色印刷。
1.版面话语主题的转变: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语模式,加强经济改革大潮中典型人物的报道
自1978年开始,我国黨报版面的宣传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话语主题上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涌现出一批勇于改革创新的典型人物。党报选取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和报道,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同时,这个时期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特征。第一,摒弃“典型十全十美”的观念。在报道典型人物时,注意真实、客观、全面地对典型人物做出评价,在宣扬优点的同时,也看到不足。第二,这个时期的典型人物具有一定的敢闯敢干精神、勇于突破体制的束缚。第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与宣传典型。当典型人物在-定时期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不再能够成为“典型”时,也要客观、公正地报道,如对当时以“改革先行者”而闻名全国的步鑫生的系列报道。1983年,《浙江日报》与《人民日报》分别在第二版与头版发表通讯,宣扬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的改革事迹。1988年初,当海盐衬衫总厂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导致资不抵债时,《人民日报》仍然如实跟进报道,对步鑫生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失误做出批评。
2.20世纪90年代的党报改版、扩版潮:增加新闻与广告的版面,突出报纸特色,出现“特刊热”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党报开始掀起改版、扩版潮。党报改版、扩版成为90年代十年间我国报业如火如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具有一定明显的阶段性。I5]这个时期党报的扩版体现在扩大新闻与广告的版面、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与信息量、增加广告容量三个方面。此外,一些党报在改版的过程中,从版面形式到内容都突出了该报的特色。如《解放军报》在改版后为了突出特色,强化“军味”,开辟了一批新的“军字号”专版或专栏;《经济日报》拓宽了经济报道的领域,突出经济新闻的权威性。[6]
20世纪90年代,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及突发事件,我国中央及地方党报都会组织、策划出版专刊特刊,掀起了一股“特刊热”,形成广泛影响。1997年7月1日,全国各地党报为庆祝香港回归,纷纷推出具有创意的特刊。如《人民日报》推出丝绸版和缩微金报,《浙江日报》也推出精心策划的“七一”特刊丝绸版。
3.报纸的激光照排和彩色印刷:彩色党报的出版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1987年12月2日,《经济日报》在国内第一次正式成功使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这意味着“活字排版”已被计算机照排技术所取代,是中国印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到1990年底,我国报纸普遍采用北京大学王选教授领衔研制的“北大方正排版系统”。1992年6月1日,《科技日报》成为我国内地第一张采用彩色激光照排、实现图文合一整版输出的彩色报纸。17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中央及地方党报基本上都建立了彩色印务系统。彩报的出版丰富了党报的版面色彩,提高了党报版面的生动性与表现力,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视觉吸引力与冲击力,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四)2000-2019年:党报版面在媒体融合中释放创新活力,提升版面内容竞争力,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自2000年至2019年的近20年里,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介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同时,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也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媒体融合促进了党报技术运营方面的创新,推动了党报版面的变革。党报版面在媒体融合中释放创新活力,提升版面内容竞争力,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1.新世纪初党报再度兴起改版、扩版潮:落实“三贴近”要求,关注民生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增加评论及深度报道版面
21世纪初,我国党报再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改版、扩版潮。从2003年起,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因此,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成为新世纪初党报改革的着力点与核心。
2003年1月2日,《人民日报》开始进行改版、扩版,通过创建“三个头条工程”、发挥政论力量、增设《视点新闻》版发挥领军与示范作用。地方党报也积极在改版、扩版潮中突出自己的特色。2001年12月,《福建日报》创办了《热线新闻》版。《热线新闻》针对社会民生中的热点议题精心设置了《走进生活》记者调查》《特别关注》等栏目。在具体落实“三贴近”中,《河南日报》也在2004、2005年连续两次进行改扩版。《河南日报》在改版中积极拓展社论与时政评论版面,创建了《今日社评》专栏和《中原时评》专版,高度聚焦关注河南本地发生的热点事件与民生话题,批评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及问题。
2.“读图时代”的来临:采用“模块式”版面设计,重视使用新闻图片,版面编排元素呈现多元化与视觉化
21世纪伊始,我国报纸发展进人了“读图时代”。读图时代的来临,-方面是由于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推动图像编排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断强化图片在报纸编排中的视觉效果与传播力。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接受习惯产生较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在“读图”中获得视觉冲击力与审美愉悦感。
基于“读图时代”所形成的对视觉文化与图片传播效果的高度重视,中央及地方党报也在报纸版面的设计及编排中进行调整与创新。第一,从版面设计上讲,党报开始逐渐采用“模块式”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版面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而且方便读者阅读。第二,从版面形式上讲,加大新闻图片的分量,增强新闻表现力。如2008年8月1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三幅奥运照片,分别是夺得体操女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队员在颁奖仪式上挥手微笑的照片、女子65公斤级举重冠军刘春红在比赛中奋力举起杠铃时的特写照片及俄罗斯选手萨乌丁和库纳科夫在男双三米跳板赛后在颁奖仪式上亲吻银牌的抓拍照片。第三,从版面编排上讲,视觉元素的使用也更加多元。除去新闻照片,党报在新闻报道中会运用图表、图示、漫画、地图、图文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新闻表达、增强传播效果。如2016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第12版“两会特刊”栏目通过图文组合的方式展示2016年两会的“热词热语”。
3.媒体融合推动党报版面的变革:加强报网融合与编读互动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传播合力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党报在实践探索中构建报网互动与编读互动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传播合力。200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开辟“人民网读者留言板”专栏,此栏主要刊登人民网的网友们对前一天《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评论及反馈,此举实现了报纸版面与网友的沟通互动,开创了报网融合的新模式。201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再次改版,增设“新兴媒体版”栏目。“新兴媒体版”使参与的媒介从报纸、网络扩展到了报纸、网络、手机三方。这标志着“报网融合”又迈进了新阶段,报纸、网络、手机三方开始从生产、编辑、制作、传播的各个环节互通共融,形成合力。
此外,近年来各地市级党报也积极进行报网融合与编读互动机制的创新。如2016年1月6日,《玉林日报》的“报网互动”专版正式创立,此版面致力于反映读者诉求与关注,成为推动报网互动、促进党报转型的一块试验田。各地市级党报新媒体矩阵的创立为党报纸质版面节约了资源,延展了信息的傳播空间,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新闻报道文末的报纸官方微信、微博二维码或点击超链接的方式对一些新闻详情与便民服务信息进行深人阅读。
二、新中国70年党报版面话语变迁的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报版面话语在版面原则版面内容、版面设计、版面技术四个方面求真、求,实、求美、求新,在把握大局、关注社会、贴近读者、创新技术的理念与实践中积累了党报版面编排的重要经验。
(一)版面原则的求真: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守党报公信力
新中国70年党报版面始终坚持把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诉求结合起来,坚守党报的公信力。坚持党性原则,是指在党报版面的编排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导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报版面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进行策划与宣传,及时反映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记录展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典型风貌。坚持人民性原则,是指在党报版面的编排中,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心声。党报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次版面改革中,都立足于读者的信息需求、利益诉求、阅读心理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受众中心论”的思想,围绕“以读者为中心”的宗旨从编排技术、版面设置、版面内容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二)版面内容的求实:贯彻“新闻本位”思想,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党报引导力
从以宣传为主到以新闻为主,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报版面内容的一个重要变化。党报作为党的“喉舌”,自创刊之日起便承担了宣传的任务与职责。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党报的版面内容形成了以政治价值的大小来决定新闻取舍与版面编排的传统,8党报版面话语整体呈现出一种灌输式“自上而下”的宣传基调。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新闻本位”观念的回归,党报版面风格逐渐由宣传、号召的报道风格转为客观、务实的新闻基调上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几次改版扩版潮中,一方面中央及地方党报,不断地增加民生、社会新闻版面,增加服务性信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热点话题、取得的典型成绩进行重点报道,提高党报新闻竞争力。另-方面,党报深化对新闻评论重要性的认识,扩展评论版面,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对社会存在的典型问题与不良现象进行揭露与批评,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版面设计的求美:重视色彩运用,图文并重,突出视觉亮点,增强党报传播力
党报版面的美学诉求是版面设计与编排中的重要方面。版面设计是否合理、和谐、稳定直接影响读者的视觉感受,也影响着党报的传播效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20世纪50年代党报版式开始“由竖改横”,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彩色印务系统的确立,再到“读图时代”带来的视觉冲击,党报版面设计也在求美的目标中努力创新与完善。
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党报版面设计变迁,可以总结出党报版面设计的求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传播力。第一,重视色彩这种版面语言的运用。目前,我国党报在保持大气、端庄、严肃风格的基础上合理、恰当地运用色彩,使报纸版面呈现多彩化的特点,增强吸引力。第二,图文并重。图片是版面编排中的重要元素。创新主图形式表达,巧妙地对图文进行有机组合,使文字与图片形成合理的逻辑沟通与信息交流,能够让新闻稿件呈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带给受众更加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如《常德日报》在2018年初尝试运用水墨画的形式呈现渝厦高铁修到常德的场景,读者反响强烈。第三,综合运用多种元素和手段,突出版面的视觉中心和审美亮点。具体来讲,就是在版面的编排中关注细节处理,题花、线条的使用得当,符号、图表的搭配相得益彰,突出鲜明主题。
(四)版面技术的求新:强化互联网思维,深耕融媒体场域,促进“报、网、屏”互动融合,扩大党报影响力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推动党报进行数字化转型,也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不断迈向新阶段。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报积极构建“两微一端一网”的全媒体矩阵,由“报网互动”走向“报网屏"互动,实现融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媒率先创建了“中央厨房”模式,如今,融媒体“中央厨房模式”也已成为各级党报深耕融媒体场域、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标配”。
“报、网、屏”的互动融合模式驱动党报版面进行探索改革与优化创新,其根本理念是在保障报纸新闻传播价值的基础上,融合互联网元素,结合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三方的呈现形式进行信息沟通、内容延伸、议题对话与观点交流。“报、网、屏的互动融合,不仅体现在报纸版面中的新闻报道被网站及移动终端所转载,而且以更为深入、新颖的融合互动形式呈现在报纸版面上。如一些党报在报纸版面上专门开设热线投诉栏目、网上舆情专栏,推动政务信息公开,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扩大党报影响力。
三、结语
版面是报纸的脸面与路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报版面话语以“时代写意"的方式描绘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以宏观综合的历史视角聚焦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闻报道,以庄重严谨的独特风格引领社会舆论。我国党报在版面原则求真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守党报公信力;在版面内容求实中,贯彻“新闻本位”思想,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黨报引导力;在版面设计求美中重视色彩运用,图文并重,突出视觉亮点,增强党报传播力;在版面技术求新中强化互联网思维,深耕融媒体场域,促进“报、网、屏”互动,扩大党报影响力。在如今舆论生态与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党报版面需要继续在探索与实践中坚守原则,不断创新理念、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创新内容,着力构建新时代舆论引导新格局。
(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双一流”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87-89.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60.
[3]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89.
[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46-347.
[5]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00.
[6]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02-203.
[7]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37.
[8]邵云红.党报版面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96.
(王晶晶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2018级传播学硕士生;刘东建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致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新闻学博士生)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