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原生态”的数学课堂策略

2019-11-08陈爱林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原生态小学数学

陈爱林

【摘要】建构“原生态”的数学课堂,要基于数学的学科本质、学生的生命特质以及学习的和谐特质。原生态课堂,既能彰显数学的魅力,又能体现学生生命的本真,展现学生学习的追求。建构“原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 原生态课堂 建构策略

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其主旨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圆融性生长。“生态”这一术语,力图标识生态结构、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互动、辩证、生长关系。笔者认为,“原生态”是指事物最为原始、最为本真的、整体的存在与发展样态。在数学教学中,援引“原生态”这一术语,其目的是追求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生”“学习”等诸要素的互惠共生、流演互育、涵容互涉关系。原生态课堂,既能彰显数学的魅力,又能体现学生生命的本真,展现学生学习的追求。

一、追求数学的“原生态”

建构“原生态”的数学课堂,首先要基于数学的学科本质。数学是什么?笔者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性的结构。尽管数学知识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但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却是一以贯之的。追求数学的原生态,要求教师要处理好“过程数学”与“结构数学”,“非形式数学”与“形式数学”,“对象性数学”与“关系性数学”等诸种关系。在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上,尤其要凸显数学的思想方法、彰显数学的文化与精神。因此,数学的思想方法、文化与精神才是数学的真正内核。

现代数学发展越来越清晰地表明,数学是一种结构,如“序结构”“拓扑结构”等。从数学结构的和谐、圆融视角展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学科本质,更要让学生把握好数学知识结构,形成较为完善、和谐的认知和思维结构。这种从外到内地对结构的建构就是数学本体的原生态建构。追求原生态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展示每一个知识点诞生的鲜活过程,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还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把握数学知识间的关键节点,从而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如《角的度量》(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这一数学知识,其本质在于“一个角里面包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这一知识与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等测量性的内容有着相同的本质。因此,“角的度量”这一课,就绝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测量角的度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量角器这一测量角的度数的学具的诞生过程”。从“两个活动角的比较”催生“统一测量单位”,从“单位小角的诞生”到“将单位小角连缀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建构“量角器的雏形”。这种对“量角器的诞生过程”的追溯、还原,就是“角的度量”这一数学知识最为原生态的展现。这样的展现促成了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本质感悟。这种本质感悟,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认识面积”“认识体积”等测量的学习。

原生态的数学既是本源的,又是结构化的。换言之,原生态的数学知识具有二重属性,其一为过程属性,其二为对象属性。过程属性意味着数学知识是动态的、有步骤、可操作的,对象属性意味着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是静态的、独立的。作为学生,既要把握数学知识的原始形态、演化历程,即数学知识的“源”与“流”,也要把握数学知识的形式结构。只有把握了原生态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二、追求学生的“原生態”

原生态的学生,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整全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理想中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代具身认知理论与实践表明,一个人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整全发展,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全息沉浸、全脑贯通的原生态学习样态。这种样态的学习,不仅学生的认知获得发展,而且学生的智慧、情意、品质都能获得发展。原生态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知与智的发展,同时也获得情与智的发展。原中央教育科学所德育中心主任刘惊铎教授认为,这样的一种生命原生态是一种内生态。

原生态的学生生命是活泼的、张扬的,涌动着创造的活力、冲动。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情智碰撞”“智慧飞扬”“思维搏动”的生命学习样态。教学《圆的周长》(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操作。在“滚圆”“绕圆”的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算滚了一整圈?要注意什么?(做记号、从哪里滚还要滚到哪里、滚动时不能打滑等)绕圆时要注意什么?(线要紧贴着圆的周长等)通过这样具身操作,尽量减少学生的操作误差。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算滚了一整圈”(做记号、滚动时不能打滑等),引导学生思考“用线绕着圆一周时要注意什么”(线要尽量贴着圆的周长等)。通过计算圆周长和直径的商,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结果都不相同,但都比较接近3。为了让自己的探究更为精准,有学生提出,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圆进行实验;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全班学生测量的圆的周长、直径汇总起来,用大数据计算;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求出这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的平均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圆周率的意义。

数学教学追求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也就是内生态。内生态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的身体、环境、心智共同在场、参与的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整体的身体进行学习,这就是具身认知。正如美国思想家贝洛克在《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三、追求学习的“原生态”

原生态的数学学习,不仅指数学的生态、生命的生态,更指学生学习的生态。原生态的数学学习建基于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性的意义建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交往,是师生、生生经验的分享、认知的建构、心智的敞亮、情意的满足。原生态的数学学习没有话语霸权、没有绝对权威、没有强求一律、没有严苛的规训。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或质疑或补充或阐释或对话,师生、生生浸淫于舒朗、博大、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的氛围之中。在原生态的学习中,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到认可与欣赏,“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亦步亦趋地展开教学,而是基于学生的思考、探究经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原生态的数学学习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启发学生积极反思,用自我否定的方法来获得认知的澄明。比如:许多学生一开始由于将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推拉成长方形,因而普遍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邻边。但在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中,学生立刻否定了先前的猜想。同时,有学生将长方形推拉成面积接近于零的平行四边形,从而也否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邻边的猜测,并提出了新的猜想。如有学生在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猛然发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右半边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左边,这个猜想助推了学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形成了多种方案,除了教材中的方案外,有学生连接平行四边形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沿一组对角分别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旋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有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剪成多个相等的小直角三角形,从而拼接成长方形;等等。尽管学生的探究方法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操作,即都沿着高或垂线剪开。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笔者引导学生反思、追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生数学学习的原生态,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倾听、对话,从而构建了一个“润泽的教室”。这里,师生、生生关怀问辩、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这里,思与思相互碰撞、心与心相互接纳,自由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在原生态的数学学习之中,能够开启学生幽闭的思绪,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原生态的学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教学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并且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活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原生态学习的至真追求。

原生态的数学教学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目的,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谐、圆融地生长。作为原生态的组织,课堂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可能,更应成为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源泉,这才是作为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存在的本真价值。建构“原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陳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

[2]赵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路构建[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8).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原生态小学数学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