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本位的“五让课堂”教学策略

2019-11-08倪延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提升

倪延琴

【摘要】打造基于学本位的“五让”数学课堂,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需要,也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需要,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学本位 五让课堂 提升 数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教学正逐步由“教本位”的传统课堂向“学本位”的现代课堂转化,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不断涌现,其中“五让”教学法很受中小学教师推崇,笔者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收获。

一、基于学本位的“五让课堂”核心理念

“学本位”是指在课堂上弱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使其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打造“五让”数学课堂,既是教学思想也是教学策略,其具体内容包括“一让:书本让学生读;二让:见解让学生讲;三让: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四让:规律让学生找;五让:成果让学生结”五个方面。“五让”的目的是还课堂于学生、还知识的探究与建构过程于学生,让学生“能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可以说“学本位”是“五让”理念的基础与核心;“五让”是“学本位”理念的细化与升华。两种教学思想互为补益、相得益彰,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会学乐学。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基于学本位的小学数学如何落实“五让”教学理念。

二、目标明确,让“读”有方向

在“五让”教学法中“书本让学生读”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乐“读”、会“读”,才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探寻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教材内容,既不做具体阅读要求,也没有阅读效果的量化标准,致使学生的“读”盲目而低效;数学教材中各种概念、运算法则的文字描述简练抽象,不像语文教材那样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回答问题受到教师表扬后,别的学生会投来羡慕的目光,他就有一种成就感。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求胜心理,把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转化成几个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究兴趣,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课本要义。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笔者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教材内容:

(1)钟面上有几种指针,每种表针有什么特点、代表什么?

(2)钟面上有什么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3)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多少小格?钟表上一共有多少小格?

(4)钟表上的表针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有手表的可以看手表,没手表的观察教室前面的时钟)每种表针旋转的速度如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这种提示性问题去自主阅读教材就会有明确的方向性,找到准确的思考点和探索点,不会漫无目标地乱读一气,耗时又低效。

2.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以结合语文课的读书指导法,告诉学生读数学也可以像读语文一样分两步走:初读感知与细读解疑。

(1)初读感知

第一次读课本时,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新知识的主要内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画出重点的概念或法则,尝试寻找部分问题的答案(提示学生可以从课本的情境图或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中发现重要信息),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注再进行第二步细读。

(2)细读解疑

第二次读课本时,要求学生细读有疑问的部分或者针对还没解决的问题去反复细读相关内容,并通过思考与分析尝试解决这部分较难的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留待反馈阶段解决。

3.把“阅读、探究、交流”相结合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是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三项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而不是把“阅读”“探究”和“交流”割裂开来独立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把要学习的知识全部读完,而是根据重点与难点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板块让学生阅读与探究,这样就放缓了知识的坡度、弱化了难点,使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讲”“议”结合,让学生充分表达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毕恭毕敬地听,至于所讲的知识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了,教师一概不知。而在“五让”教学法中,无论是让学生“讲见解”还是让学生“议三点”,其实质都是“学本位”的体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充分表达出来。

1.让学生讲见解

在各项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在教学某些例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广开思路找出更多的策略和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另类的想法,教师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和打击,以免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火苗和学习积极性,而是要视具体情况加以纠正和引导。

2.让学生议三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难点分散开来形成几个议题,并让这些议题相互关联和呼应,以突出重点知识(如上面介绍的《认识钟表》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根据议题去自主阅读课本或分组合作探究,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集思广益,各自发表见解或提出疑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取新的知识经验。这样做,既有利于培養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强大。

3.在思辨中化疑解惑

在教学中,通常也是把学生“讲见解”(说出不同思路与观点)与“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结合起来进行。因为学生提出的某种不同观点可能正是教学难点,学生说的另一种解题思路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之一。“讲见解”与“议三点”的内涵有互相重叠的部分,所以要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表达,让学生在思辨中化疑解惑,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究乐趣。同时也让整个教学活动精彩纷呈,教学的难点与疑点在学生思维火花碰撞中得以轻松化解。

四、让学生充分探究与实践,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数学教材中很多概念和法则都非常抽象,如果让学生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即使教师讲“破”了喉咙,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为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具体的实践与探究,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再经过内化与吸收,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如教学《认识整时》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在钟表上看整点,笔者让学生分组实验,让他们通过探究与思考找到时针与分针指向整时的规律。

(1)笔者先拿出钟表模型把时针依次拨到12,4和6的位置,分别表示12点、4点和6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你发现这三个整点时刻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自己拨拨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图1-1)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如图1-2),再让学生在模型上拨出3时,然后说出结论,再阅读课本上的总结(如图1-3)。

(2)学以致用:看看学生能不能准确说出图2-1钟面上的时间,再让他们在模型上分别拨出这几个钟点,如图2-1、2-2。

(3)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钟表上拨出3点、9点和5点,问:这三个整点过一时以后是几点,该怎么表示?然后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来,如图3-1、3-2。

(4)拓展延伸:让学生参照表示整时的时针、分针指向规律,思考、讨论3时半的时针、分针分别指向哪里?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如图4-1)。接着,让学生在钟表模型上拨出1:30,4:30和9:30,如图4-2。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不难发现,“五让”理念的五种教学策略之间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紧密结合、交替运用。认识整时在《认识钟表》一课中既是教學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只要学会了看整时,那么看钟表上的其他时间点就会迎刃而解。在活动中,所有的规律都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探究、思考去发现,所有的结论都是让学生根据实践心得总结得出,所有的难点和疑点也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真正体现了“学本位”和“五让”的教学理念,实践了“学本位”和“五让”理念的教学主旨。

【参考文献】

[1]曹家明.小学数学课堂应突出“五让”[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1(4).

[2]蒋小明.数学教学应做到“五让”[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8(8).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提升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